AI三大突破推动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的到来AET

这一发现释放了神经网络新的可能性,使得神经网络节点的连接数可达数亿。传统处理器计算一个一亿节点神经网的所有级联可能性需耗时数周。而吴恩达发现,一个GPU集群完成同一任务只需一周。如今,诸多使用云的公司使用运行在GPU之上的神经网络,比如识别照片中用户好友的Facebook,为其5000万订户提供可靠推荐的Netflix。

2.大数据

每一种智能都需要教育。就算是天生能进行分类的人脑,也需要看到十几个例子,才能分辨猫和狗。这一点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更是如此。即便是编得最好的程序也需要玩至少一千局国际象棋才能表现良好。AI突破的部分原因是我们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为训练AI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巨型数据库、自追踪、网络cookie、在线足迹、TB级存储、十几年的搜索结果、维基百科以及整个互联网都成了让AI变得更聪明的老师。

3.更好的算法

随着改进的继续,这一基于云的AI将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一切都有代价。云计算遵循收益递增的法则(有时候也被称为网络效应),即网络越大,增长越快。网络越大,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从而使得网络变得更大,这又进一步增大了吸引力,如此往复。提供AI的云也遵循同样的法则。越多人使用AI,AI就会变得越聪明。一旦一家公司进入这一良性循环,它就会变得更大,增长得更快,没有任何新兴竞争对手能与之匹敌。因此,未来的AI将由两到三家大的通用云AI公司统治。

半人半AI

1997年,Watson的前任深蓝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大师GarryKasparov。在机器又胜了几场类似的比赛后,人类基本上失去了对此类比赛的兴趣。你可能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但Kasparov意识到,如果自己也能像深蓝一样立刻访问此前国际象棋棋局的海量数据库,他能表现得更好。如果这一数据库工具对于AI来说是公平的,为什么人类不能用呢?为了探索这一想法,Kasparov率先倡导人加机器比赛的概念,即用AI增强人类国际象棋选手,而不是人类对抗机器。

如今这类比赛被称为自由风格国际象棋比赛,选手们可以使用任意对抗技术,可以单人上,也可以完全按照国际象棋计算机的要求移动棋子,或者如Kasparov所倡导的成为“半人半AI”选手。“半人半AI”选手将听取AI提供的下棋建议,但通常会不顾这一建议,就像我们在汽车上使用GPS导航一样。在2014年的自由风格国际象棋冠军赛中,纯粹的国际象棋AI引擎赢了42场比赛,而“半人半AI”选手赢了53场比赛。现在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就是“半人半AI”的Intagrand,这是一个由人类和多个国际象棋程序组成的团队。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AI的出现并没有降低纯人类国际象棋选手的表现。相反,便宜、超级聪明的国际象棋程序激发了更多人来玩国际象棋,联赛场数增多,选手们也变得更好了。现在的国际象棋大师人数是深蓝击败Kasparov时的两倍多。如今排名第一的人类国际象棋选手MagnusCarlsen接受了AI的训练,他被视为最像计算机的人类国际象棋选手,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排名最高的人类国际象棋大师。

AI定义了人类

如果AI能帮助人类成为更好的国际象棋选手,它也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飞行员、医生、裁判和老师。大多数由AI完成的商业工作都将使用专门的软件AI,比如某个AI能将任意语言翻译成另一语言,但在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能开车,但不能对话;或者能回忆起YouTube上所有视频的每一个像素,却不能预测用户的日常工作。在未来10年中,人们直接或间接打交道的AI中有99%会是高度专一的专家AI。

事实上,这并非真正的智能,起码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智能。实际上,智能可能是一种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认为“智能”是自我意识的话。我们希望自动驾驶汽车只专注于道路,而不是和车库争论。医院里的Watson应该专心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想是否应该先主修英语。随着AI的发展,我们可能要预防AI产生意识,最高级的AI服务可能会以无意识来标榜自己。

相反,我们想要是人工智慧而非智能。与通常的智能不同,智慧专注、可度量,具有专门性。智慧也能以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这种非人类思考方式的有趣例子是,IBM研究人员在今年3月的西南偏南大会上演示了用Watson生成菜谱。其中一个菜谱是使用了酸橘汁腌鱼和油炸车前草的炸鱼和薯条。有人试吃了后,感觉味道还不赖!人类可能根本就想不到这种菜谱。

非人类智能不是问题,而是功能。AI的主要优点就是它们的异类智能。AI思考食物的方式与大厨不同,从而也能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食物,思考制造材料、衣服,思考金融衍生物,或是任一门类的科学和艺术。人工智能的异类性对我们的价值将比其速度或力量更大。

AI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智能。过去,我们会说超智能AI将驾驶汽车,或是在国际象棋大赛上击败人类。而一旦AI做到这些事情,我们就觉得这些成就并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智能。AI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重新定义了自己。

但我们不只是在重新定义AI的含义,我们也在一直重新定义人类的含义。在过去60年中,随着机械加工复制了我们曾以为只有人类具有的行为和能力,我们不得不改变之前将人类与机器区分开的看法。随着更多种类AI的发明,我们将被迫放弃更多被视为只有人类具有的东西。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十年或一个世纪中面对一场永久的身份危机,不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最讽刺的是,日常使用的实用性AI带给人类最大的好处不是增加了效率,带来了丰饶经济,或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方式,而是帮助定义人类。我们需要AI来告诉我们是谁。

THE END
1.机票降价藏玄机!抱怨卸载伪装新客,年轻人反击大数据精准收割?面对算法的肆意妄为,年轻人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从伪装“新客”到清除Cookie,从隐身浏览到以假乱真的“momo大军”,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夺回数字生活的主动权。有人为了一张便宜的电影票注册多个虚拟号码;有人为了获得“老用户回归优惠”毅然卸载APP,然后隔几个月再安装;还有人干脆减少平台使用时间,拒绝被信息茧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48639682212952&wfr=spider&for=pc
2.当年轻人集体对抗“算法”→机票就能变便宜?反复评论“机票太贵,我不去了”,就能让机票降价。最近,一群年轻人分享自己的攻略,对抗无处不在的平台算法控制和大数据杀熟。近期,网信办等四部门也联合发布通知,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发布评论真能让机票变便宜吗?算法能否被轻易影响? https://m.gmw.cn/2024-12/17/content_1303924713.htm
3.反复评论“机票太贵”能便宜2000多?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12月13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 “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 年轻人们开始“算法驯化”,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https://news.ycwb.com/2024-12/15/content_53121887.htm
4.产品读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大数据”与“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的最大区别在于,“大数据”这一概念蕴含着对数据的处理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软件、硬件、算法、方法论等一些列知识的集成与工程实施,绝非数据的简单堆砌。 引言 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大数据,变革公共卫生:在甲型H1N1禽流感大爆发的时候,美国也是要求医生在发现新型流感https://blog.csdn.net/Julialove102123/article/details/84937804
5.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反复评论机票太贵能便宜2000多近日,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话题引发热议。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发现,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他们可以对抗算法造成的“越用越贵”和“越看越烦”的现象。 亲身经历:不断评论机票太贵,成功降价2000元 一名网友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在首次搜索机票时,直飞航班最便宜的价格为4309元。他反复在评论区留言,https://www.chinaz.com/2024/1215/1658483.shtml
6.年轻人:驯服算法,对抗大数据“宰割”股票频道如第一次搜机票贵,反复评论“买不起”后价格变低。 随着智能算法发展,平台根据消费者购物习惯推荐更贵东西,消费者购物成本增加,有被大数据监控感觉。 年轻人通过念“咒语”、发评论等方式反向驯服算法,希望引导推荐便宜商品,避免被宰。 面对消费“套路”,商家应反思,区别对待只会迎来消费者反感。https://stock.hexun.com/2024-12-18/216269505.html
7.剑指大数据杀熟不让“算法”变“算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张洋洋)讯,酝酿许久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于今日(3月1日)正式施行。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信息服务规范、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完善算法服务规范,避免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问题,维护用户算法知情权https://m.cls.cn/detail/947075
8.“用算法打败算法”这样做价格便宜一半“用算法打败算法” 这样做价格便宜一半 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不去了”,就能让机票骤降2000多元? 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随着大众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算法也渗透到了每个环节,许多用户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算法控制、被大数据杀熟,花了许多冤枉钱。https://finance.sina.cn/2024-12-14/detail-inczmiet8088129.d.html
9.中消协关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算法不能变算计这是日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上,与会的地方消协组织工作人员介绍的一则真实案例,属于典型的“概率算法”问题。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生活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大型平台企业。这些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消费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863878
10.算法变算计越懂你越坑你整治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国家算法变算计,越懂你越坑你!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等四部门决定自2024年11月24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 《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xNjA1NDYyOQ.html
11.滥用大数据侵犯消费者权益现象需警惕以法之手防止“算法”变“从整体看,利用大数据‘杀生’看似合法正当,实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很难指认其违法性,因此,这类侵权案件的处理难度也颇大。”傅林放认为,作为个体的消费者面对掌握着大数据和强大算法的经营者处于巨大的弱势地位。因此,所谓的“消费自主决策”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被“算计”的结果,本质上并不是自主意志的结https://t.m.youth.cn/transfer/toutiao/url/news.youth.cn/jsxw/202106/t20210615_13021449.htm
12.变“算计”四部门部署专项行动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杜绝“算法”变“算计”,四部门部署专项行动: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https://tv.cctv.cn/2024/11/25/VIDEgSOKpDTJzc43jCqih3oB241125.shtml
13.神经系统和大数据,新降维算法让大脑变得简单神经系统和大数据,新降维算法让大脑变得简单,科学家现在已经可以检测和记录大脑中数百个神经元的活性,并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承诺成倍增加这个数目。 然而,简单地记录神经元活动并不能让科学家自动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评论文章中,卡内基梅隆大学的Byron M. Yu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https://www.cda.cn/view/423.html
14.变“算计”四部门部署专项行动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东方时空]杜绝“算法”变“算计” 四部门部署专项行动 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相关视频 00:00:38 [东方时空]美国 选举人投票正式选举特朗普为下任总统 00:01:27 [东方时空]叙利亚局势 以总理提出以军将驻留戈兰高地缓冲区 00:00:51 [东方时空]俄三防部队司令被炸身亡 乌承认炸弹袭击 涉嫌杀害俄军http://m.app.cctv.com/video/detail/7aaa069c6a3b4d9586948e670db46a02/index.shtml
15.美版「拼多多」杀疯了,海外“下沉市场”也这么香?2)大数据算法:进行降维打击 在运营方式上,wish 的“算法推荐”和拼多多也不谋而合。 相比于注重搜索功能的一众外网电商平台,和国内注重「算法推荐」的电商一脉相承的 wish,简直是在降维打击。 当速卖通和亚马逊的 APP 界面还停留在千篇一律的传统页面上——注重产品分类,强调搜索功能。 https://36kr.com/p/1260786551620230
16.10平台承诺不用大数据“杀熟”!只讲承诺不讲惩罚这种保证可信吗那么,大数据“杀熟”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呢? 算法变“算计”,大数据杀熟成为常态 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中,熟客应该是被优待的对象,“杀生”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去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店家会根据消费者口音、穿着等进行“宰客”,却往往对老顾客施以小惠,大众已习惯并接纳这一现象。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4101879269249.html
17.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理解并影响消费者行为本书以实例的形式帮助我们将纯粹的数据变为可执行的洞见。对于那些和社交媒体以及大数据分析打交道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书籍。两位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核心思想,即询问恰当问题的重要性。 —— 伯恩·奥格里贝里(Bj?rn Ognibeni),Buzzrank 公司CEO 最近一段时间,科技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可以获取前https://www.epubit.com/bookDetails?id=N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