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数据时代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虎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白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4分)

5.最近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也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卤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駿駿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文本二: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有删改)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6.关于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之进入防空洞后审视着洞内,洞内的各种声音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B.罗老板唯恐小孩出声引来敌机,缺乏常识,令人啼笑皆非,真实反映出了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

C.把防空洞里的人们比作被猫玩弄的老鼠,轻松诙谐,写出在长期的斗争中,躲警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D.警报解除,人们走出防空洞。文末对天空、云彩、腊梅的描写,颇有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意味。

A.文本一通过场景推动故事,围绕弗之在校上课、躲进防空洞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人、事、境融为一体。

B.文本一中庄卤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文本二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相比,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但略带讽刺之意。

D.文本二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但读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现实中被轰炸的痛苦和煎熬。

8.请结合文本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6分)

9.有人认为,宗璞和汪曾祺的同名作品《跑警报》虽然选材相同,但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主旨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君A子B用C人D如E器F各G取H所I长J古K之L致M治N者O岂P借Q才R于S异T代U乎

A.“其尤蔽者”的“其”意思是“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的“其”相同。

B.材料二“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与“惟其遇事而事治”两句中的“治”的含义都是“治理得好”。

C.“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的“适”含义不同。

D.《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主动归附自己。

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

C.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国家会人才济济。

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材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材,量才为用。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4.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简述你的理由。(3分)

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材料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材料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浸。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地守恒之感。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本诗是一首兼具诗、画、乐五律。风光、人物、歌声,接替呈现,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6.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的“□□□□□,□□□□□)”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选自《红楼梦》“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改动)

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他人作品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虽然黛玉认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现成”,但本诗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处,请你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化用之妙。(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庖丁解牛》中“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揭示了全文主旨,《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代指唐朝的人、事、物。这种现象在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里也有所体现。

(3)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几乎没人会觉得鸟鼻子厉害,甚至觉得它没啥用。

(甲)大家之所以会忽视鸟的嗅觉,可能是因为,没有像人那样“真正的鼻子”——一个脸部凸起的器官。另外,鸟有着卓越的视觉能力,鹰能从高空中寻找到猎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视力超群的它们,不需要太敏锐的嗅觉。

(丙)看到如此场景,威克斯基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农民割草时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被白鹳的嗅觉捕捉,所以吸引了白鹤过来?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威克斯基的团队开始了观察实验。

最终观察结果验证了白鹳是靠着敏锐的嗅觉飞来的,而不是靠声音寻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鼻子才是白鹳真正寻找食物的主要器官。不仅如此,白鹳的鼻子还非常灵敏,甚至可以跟“狗鼻子”相媲美。

(丁)在合适条件(风向和气味类型)下,狗狗最远能嗅到20公里远的味道。而在威克斯基的白鹳嗅觉研究过程中,他观察到有白鹳从康斯坦斯湖的另一边寻觅了长达25公里的路程,翩翩而来。

18.对于画线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中引号表特殊含义。

B.乙句中冒号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C.丙句中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D.丁句中的括号应放在逗号前。

注:①虚线为白鹳飞行变化曲线;②实线为白鹳飞行路线中的地势变化曲线;③测试中,科学家用仪器在300米外检测到拖拉机的声响为0。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___①___,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①)。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___②___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___③___。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②),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③),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二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上面画线句改写成两句话,一句体现因果关系,一句使用设问。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其中第①处必须用否定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常生活中,说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善说,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善听,既是沟通的诀窍,也是生活的智慧。

说与听,能体现一个人认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当代社会,说和听的渠道更多,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3分)

【解析】"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错,原文中“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2.D(3分)

【解析】A项,"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错,原文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B项,以偏概全,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C项,"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中生有。

3.D

【解析】本文不具有文学性。

4.①“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③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④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C(并无讽刺之意)

7.C(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

8.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赞美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②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FJO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译: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11.D(《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12.B("蔑"是微小的意思。)

13.(1)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且,形,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引、夷、屡策,烦御)

14.(3分)

(1)应选择材料3(1分)

(2)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要"适其任”。(1分)

(3)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作用,这与本段的观点一致。(1分)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到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俸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皋、夔那样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他的马是没有的啊。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

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15.C("诗人自比楚狂接舆"错。“接舆”指裴迪,尾联刻画了裴生的狂士形象,表明诗人由衷的好感和欢迎,扣合诗题中的“赠”字。)

16.①本诗的“墟里上孤烟”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上"化用"依依”。②本诗借用陶诗情境,暗写“墟里"远离“渡口”,表现居处远离世俗的清幽。③“上”字为诗人灵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④“上”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也能显出淡然之境。(每条2分,写出3条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3)示例: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②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8.C(A引号表强调,B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D括号要紧跟被注释的词语,用法无误。)

19.由注释③可知白鹳往拖拉机的方向飞去并非因听到了声音(1分)。由“风向"标可知割草时产生的味道顺着风向飘到了4千米外的地方(1分),而白鹳沿地势高低向拖拉机的方向飞行,和声音没有关系,即可证明白鹤是“寻味而来”(1分)。语言表达连贯1分。

20.①一蹴而就

②捉襟见肘(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

③措手不及(猝不及防)

【解析】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的成功并非一下子就成功的,应该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并未表现出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的窘态,所以应该用“捉襟见肘”,或者"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很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顾此失彼”,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形容照顾不过来。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突然,来不及应付,所以应该用“措手不及”,或者“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处理。“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21①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

②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

可以把“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作为设问句,回答就是“只有创新”。把"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做为原因,改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所以可以组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

22.①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23.②很多文字工作不是思想的创新

24.③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其担心被替代)

第一空,“人工智能聊天程序”1分,“不新鲜”1分。根据两句得出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并不新鲜。

第二空,“不是”关联词1分、与后文的“而是"搭配。"思想的创新”1分,由后文“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推知。

第三空,“与其”关联词1分,与后文夹的“不如”搭配。"替代人类工作”1分,由后文的“秘书”可知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

THE END
1.数据挖掘类文章属于什么类型mob64ca12e83232的技术博客数据挖掘类文章属于什么类型 数据挖掘是一种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涉及统计学、机器学习、数据库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数据挖掘类文章通常属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等类别。本文将介绍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Python进行简单的数据挖掘任务。https://blog.51cto.com/u_16213397/12827058
2.在数据挖掘中人工智能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来发现隐藏模式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推荐系统、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然而,想要真正发挥出AI的潜力,我们需要确保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以便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AI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进行高效率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这个过程涉及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其中包括机器学习、深https://www.ykngnhhi.cn/shou-ji/546494.html
3.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第一章1.1 什么是数据挖掘?在你的回答中,强调以下问题: (a)它是又一种广告宣传吗? (b)它是一种从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发展而来的技术的简单转换或应用吗? (c)我们提出了一种观点,说数据挖掘是数据库技术进化的结果。你认为数据挖掘也是机器学习研究进化的结果吗?你能基于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提出这一观点https://blog.csdn.net/qq_43060870/article/details/106942974
4.数据挖掘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据挖掘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挖掘论文 篇1 【摘要】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档案管理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信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20924130749_5650839.html
5.大数据时代试题综合题库7)在云生态环境中,用户需求相当于( 14 ),云数据中心相当于 ( 15 ),云服务相当于( 16 )。DCB A. 降水 B. 水滴 C. 水库 D. 阳光 8)尿布啤酒是大数据分析的( 17 )C A. A/B测试 B. 分类 C. 关联规则挖掘 D. 数据聚类 9)在GAPMINDER的Wealth & Health of Nations 中,中国在什么区域 https://www.360docs.net/doc/73fa81e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1.html
6.浅析模糊语言在古诗词英译中的应用(推荐11篇)论文摘要:近年来,模糊语言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中体现的基础上,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剖析《红楼梦》若干典型实例,总结运用模糊语言处理:史化信息所达到的理想预期效果及翻译方法,以期为汉语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900326.html
7.面试中的数据模型设计问题该怎么回答?腾讯云开发者社区面试中关于数据模型设计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宽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想回答好并不容易。 这篇文章很短,我们就简单聊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本身 模型设计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并没有100%对的标准答案。 当然各种社区有很多关于模型设计的方法论、规范性质的文章可以参考,但是这些理论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417731
8.每日热点1211重点机构和场所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中疾控专家解答 2023-12-10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对于重点机构和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公共交通工具等,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传播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32635
9.系统分析师(必背知识点)你只有3块,其中2块会被用来做备份。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的分布于不同硬盘上,并使用海明码校验; 理解:实际是RAID 0 的改进版,组中的第1、2、4、…2 n 个磁盘驱动器是专门的校验盘,用于校验和纠错。其它磁盘存数据。 RAID 3使用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储奇偶校验信息; http://it.en369.cn/jiaocheng/1725919287a577322.html
10.高考二轮复习:高考标点重点难点突破讲与练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分析】“未经登记”并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字面意义一读就懂。这里可以不加引号,但加上了,就是起着重强调作用。 那么,着重强调与特殊含义的区别在哪里呢? 【着重强调】例如: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https://www.360doc.cn/mip/1132046832.html
11.全面了解风控策略体系消费金融风控联盟,很高兴能够通过文字认识你 模型和策略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有业务经验、统计理论、算法运用、和数据认知,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沙滩上建不起摩天大楼。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永远有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余旭鑫博士 说明 互联网风控是无边界的,几乎所有时间、所有地方、所有人都能以某种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9659.html
12.从自身经历谈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近10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的职业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实中,教师也属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是把关教师,教师也从此走入了自我反思阶段,反思自己10年的教学历程,同时,积极尝试教学创新,不断追寻符合个人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实现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能全面、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系统把握学科内容,能结合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97addba.html
1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9期l研究人员建立细胞外囊泡数据挖掘新技术 lNature子刊:基因工程干细胞,更好地治疗帕金森病 l促进生育的基因突变会缩短寿命 l“无中生有”的新基因起源机制发现 l这个点儿入睡对血管最友好 l贪吃真“伤脑子”!英国伯明翰大学最新研究表明高脂肪会降低脑功能,并增加精神压力! https://www.pzhcdc.com/Article/View?id=7682
14.大数据时代的英语教学12篇(全文)大数据的研究能推进和改善个性化学习工具和学习管理系统的研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过程存在的问题, 因此系统的研发就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运用过程中也更加便利。 3.教育数据的挖掘和学习行为的预测。早期的教育数据挖掘所依靠的数据来源较少, 主要是通过网站日志的数据进行分析。现在随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r0085fwg.html
15.2021年中国大学慕课《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课程期末考试题库及2021年中国大学慕课《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课程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2021年中国大学慕课MOOC《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课程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每位学员抽到的题目不一样,本题库包含95?98%的题目,请用电脑答题,并用手机WPS打开文件查找功能在本题库内查询正确答案(因平台有防作弊功能)【单选题】教育大数据区别教育数据最https://www.yxfsz.com/view/1585090603741450241
16.2010年7月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真题及答案30.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一个从数据中萃取和展现可付诸行动的、隐含的和新颖的信息的流程,可以从数据仓库中发现经营业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典型模式。 四、简答题答案 31.指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者,并简要说明该学派的基本观点。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有:①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https://www.zikaosw.com/lnzt/glxl/2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