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改造学习生产力——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

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

“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家长、学生的期待释放出强烈信号:只有建设高质量、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适合,成为附小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破解课程的结构难题

附小的课程首先建的是结构和体系,而非细枝末节。窦桂梅常拿“章子怡的脸”作比喻,“五官单拿出来平凡,但组合在一起却很‘惊艳’,这就是结构的作用。”

适合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结构的合理。课程结构,附小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1+X”来表达:“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

“二者之间一定有最适合的‘度’”,附小团队坚信,“而我们就要在这个契合点下做自己的课程。”

任何事情,难就难在这个“度”上!

不停探索中,附小把目光聚焦到国家课程上。“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课程要‘校本化’,为何要‘校本化’,说到底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完成、开发课程。”

他们发现,“校本化”背后为课程的丰富留足了空间。

“校本化,我们理解为优化,是基于学校实际的课程优化。”

何为优化?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其次是课程内容的优化,”窦桂梅介绍说,“比如语文课程,我们把课程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个年段,优化为自己的质量目标体系,然后依据目标体系再选择、整合、补充、延伸为适合附小孩子的学科知识体系。”

“1”的优化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提升了国家课程的效率,还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为“X”课程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课程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变得清晰。附小用“+”来概括“1”与“X”的结构内涵:“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不是简单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优化下的适当完善、补充;“X”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无限增加,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限延伸。

理顺了结构,课程质量才有保障。

附小充分发挥了结构的优势,“X”课程的“准入”上也经过了一系列评估优化,评估有诸多考量因素。

很少有城市的学校开设种植、养殖课程的,附小就有。附小的每个孩子都“守护”自己的花盆,都“领养”自己的树木,他们分年段在养殖园里养殖、栽培、观察、记录……同花草树木、自然界一起成长。

所以,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成为了评估课程的重要因素,“不需要小学里干的活,我是不接的;是我干的,我接。”窦桂梅说。

早在几年前,附小就从语文课程中延伸出书法课,并在每个年级都“开足开齐”,这远早于国家对书法课的统一要求。之所以决定开设书法课,是因为书法同文化、母语、写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看重的是“这一件事同其他事情产生的联系”,因为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兴趣。

体育拓展课里,附小选择了球类课程,便是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孩子在游戏时代长大,今天的孩子,如果你告诉他去跑50圈,他不会跑。你要包一件‘外衣’:来,同学们,我们来一场球赛。让他知道这是游戏,就会有兴趣,有兴趣了就能受到他们的喜爱。”

窦桂梅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我觉得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两个词奠基。附小把高尚、聪慧作为了办学理念。”

新近完成的“1+X课程”学生手册中,我们看到,围绕着这一办学理念,从课程目标到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一整套系统业已完成。

而这个完整、合理体系的好处正在于它保证了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往深处走”了。

因为,结构和体系一旦搭建,将会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与广度。

◎整合才能优化

优化,成了附小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优化的途径是整合。

这一点,窦桂梅有着深入的思考。她认为,课程最大的不适合源于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分科教学的缺点明显,它“专业性过强,整体性、系统性不够”,是造成知识结构缺陷的原因之一。小学阶段,这种状况不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认知依靠的是整体,而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就像让孩子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

附小的课程整合从学科内部开始,这个过程同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

最早尝试的是语文。“我们对照课程标准,把课标的要求消化、转换为具体的语文素养,然后再把这些语文素养要求细化到每个年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就依据这些目标而来。”窦桂梅说。

整合是一种再创造,它重塑了学科体系。在整合中“学科里过于分化、窄化的观点被打通,相类、相同的内容被放在一起研究,同时也对照着课程标准一一落实”。

经过教师们长期研究,附小初步形成了校本化的学科知识体系。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他们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

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四大板块: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国家课程中,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着:体育与思想品德课、语文与英语、数学与科学、美术与音乐。按课程性质,“X”系列也整合归类到板块里。

这样做,并非把学科简单地“摞”在一起,而是基于课程性质的内在联系发生的“化学反应”。语文、英语整合成“语言与阅读”,原因在处于核心位置的课程任务是语言运用和大量阅读;而美术和音乐课程,“从根本上是为了发展孩子的审美和艺术能力”;“培养健康、有道德的人”则是“品德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整合后的课程性质、核心素养一目了然。

原来分科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课程素养被“唤醒”。像美术和音乐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技能传授。整合后,审美目标凸显出来,“在教学中很容易把握重点,孩子动手画画儿之前,我们会先给他们讲基础知识,比如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体验的基础上再来追求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美术老师王志兴说。

课程整合呈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三年级《科学》中的“温度变化”与四年级《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内容,科学老师与数学老师“硬”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这样整合是有充足理由的。

整合的契合点放在“统计”上,因为尽管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在课程目标上可以整合。

整合前,数学、科学“老死不相往来”。当三年级“科学”学到温度变化,表格统计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趋势时,势必要引进“折线统计图”。做完实验后,科学老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孩子:这里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变化趋势。

这个过程并不完善——它只让孩子亲身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数学背景分析却是缺失的。

课程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学习到这里,科学老师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些数据用表格表示是否能直观反映出数据变化,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画图,或者用其他办法来表示?”孩子立即就能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课程融合也让数学教师跳出了学科本位。整合前,解决一个问题数学教师往往是直接提供数据,而在收集数据环节上比较薄弱。整合后,他们从科学老师身上收获了启发。

这种尝试,还原了生活情境,让儿童在更加整体、综合的情境下认识事物。不仅如此,课程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整合前,数学讲“折线统计图”要40分钟,科学讲“温度变化”至少也要40分钟。整合后,两个内容只需要一个小时,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加深了。

在附小,跨课程整合在综合实践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常态,这种尝试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多课程的融合。

整合就像“润滑剂”,它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有适应性、选择性,也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这条道路没有终结,我们一直在探索。”窦桂梅说。

课时改革:让教与学舒展开来

课程优化后,课时整合提上了日程。

这意味着课时也要优化。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就要打破40分钟“一刀切”的界限,这一点,窦桂梅心中也没有底。

2011年,附小参加了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项目”,先行先试的自主权让问题迎刃而解。

他们尝试着把原来的40分钟一节课减少5分钟,整合为“小课时”,也叫“基础课时”。经过内容整合后,附小的课堂效率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结构不仅更加精要、简洁,目标上也更有针对性。这是减课时而不减掉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它同时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事实证明,35分钟用得其所是完全够用的,我们聚焦到教学任务上,进行微格的预学、共学、延学,课堂有了效率保证。”窦桂梅解释道。

这样一来,国家规定的总课时仍然不变,“节省”下来的课时被放到了“大课时”中去,一节课变为60分钟。

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我们专门把美国、新加坡的课时都找来研究,发现他们的课时很大,有的是90分钟,有的是60分钟。我们还专门到他们的课堂观察长课时里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后来发现,他们的课注重学而不是讲,大多数课都是以孩子学的方式进行,学累了便可以去喝水、上厕所。”胡兰老师介绍。

这似乎跟中国的课堂有些不一样,我们的课堂,40分钟整齐划一,台上老师绷得紧,台下学生只须老实坐在那儿好好听。

附小决定借鉴这种方式。大课时里,教学节奏不再是教师讲的节奏,而是“孩子亲手做的节奏”,这期间只需保证一条——孩子要上厕所就可以去。

大、小课时的调整设计,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他们首先在活动性课程中开展实验。老师们发现,课堂上孩子们动手充分,教学过程也能比较充裕地展开。

良好的反响让学术性课程的老师们羡慕不已,他们也要求参与课时实验。

让安华老师感受最深的是数学课的核心概念探究,“过去40分钟总不太充分,孩子们还没怎么动,就下课了”。现在“完全放手让孩子做一个小时,游刃有余。”而有的课,“35分钟足够了”。

有人说,素质教育要看课表。经过课程、课时整合之后的附小课表焕然一新:

课时整合后,附小的课程改革顺利进入了“深水区”。

表面上看,不过是课时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整合解放了教师,教师们体会到了课堂久违的“舒展”。

课时改革产生的“马太效应”正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课程意识的觉醒,教师们开始明白,有小课时,就有更小的课时,小小的课时就可以单独形成“微课程”……“把每一分钟都用在育人上”正成为附小教师的自觉行为。

课堂改革:提升学习生产力

◎课堂改造的“核心价值”

“说一千道一万,大家都在做课程,但你若问我‘1+X’课程是什么,我只能说课程是静态的,不过是搭了个架子,最重要的还是在课堂上活化、教育学化,所以我们要改造课堂。”说起课堂改革,窦桂梅思路清晰。

课堂,也要从结构上改起。

这个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教师的讲授。

改变结构,意味着教师的“讲”要让位于学生的“学”,被动的“学”要变为主动的学习“增值”。

实现学习“增值”成为附小课堂改造的“核心价值”。

窦桂梅认为,围绕着“核心价值”,课堂结构改造应包含几个关键因素:

学生必须先学。“教师走入课堂之前,必须搞清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的,甚至要清楚哪些学生的何种问题是需要教师去有针对性解决的。”

其三,学习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起三种类型的知识:一生有用的知识,运用知识的知识,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自主性再加上针对性,即独立学习和帮助发展的正确组合,这是课堂转型的主要步骤。”窦桂梅说。

新的课堂结构,为课堂改造指明了方向,附小的教师们很快进入了研究状态。

针对性、个性化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教”的问题。让“教什么”落地,附小自主开发了《学科质量目标指南》。

有人认为,质量目标都可以在课程标准里找到,教师按课标来教就行了。其实不然,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宏观、普遍的指针,缺少的是教学中具体、细化的目标,由于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少了这道“桥梁”,教师教起来总是“深一脚浅一脚”,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缺乏明显的“能力进阶”。

从2002年开始,附小先从语文学科入手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会写也细化为三个关键词:积累、观察、运用。为了关键词的顺序,窦桂梅还请教了专家,“为何不把观察放在第一位?因为小孩对这个词是抽象的,我们就侧重于积累,中年段侧重观察,高年段侧重运用”。

有了这些能力标准,再逐项将其量化到12个学段的语文学习中,“比如积累,一个学期诗词、蒙学经典的背诵、活动举例、读写结合篇目、写作范本,老师都有参照。再比如阅读推荐,一学期的名家名篇,单篇的、整本的必读、选读书目都从量上有目标,光诗歌6年下来就要积累300多首。”

不仅如此,附小还研制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配套的考试评价样本,形成一个完整的校本知识目标体系,同时也是校本化的教学辅助系统。

10年间,从语文学科起步,附小团队还完成了数学、英语的《学科质量目标指南》。

《学科质量目标指南》的诞生,让教学变得有出处、有标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什么,课外带领学生积累什么,甚至学生的评价应当采用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依据。”窦桂梅说。

学习生产力,催生于教师有方向、有底气的“教”。

有了“质量目标指南”,具体到每一节课,还缺少“学”的抓手。于是,附小自主开发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的前身是“乐学单”,教师们简称为“三单”: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目前,附小语、数、英三科都有“乐学单”。这些“乐学单”依据《指南》编写,“《指南》中那些习惯、知识、方法、能力等目标是静态的,都需要在课堂上活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实现学习的增值。”窦桂梅解释。

“乐学单”是实现把课堂教学转换为学习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它的设计思路基于课堂改造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先学——在“预学单”的基础上诞生重点问题进入针对性的共学、延学。

学习增值的起点是学情,“预学单”设计起到了这个作用。

“我们原来觉得自己是有经验的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需求,但通过‘预学单’,我发现其实并不了解,一直没找到孩子真正的学习起点。”数学老师王丽星说。

“认识周长”一课,他原以为学生认识封闭图形有问题,学生自学的结果却让他吃惊不小,“孩子见到不封闭图形时马上能判断没有周长,见到心形曲线时仍然判断没有周长,因为他们觉得没法测量。了解到这些,我们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突破它。”

除了对学习起点的了解,学习“增值”还要在学生的学习动力、方法、结果上有所促进。实现这些,要把教学放置到更为广阔的意义背景下。

因此,附小的“预学单”不是市面上流行的习题集,而是以设计科学的情境作为载体。

在六年级下学期“正比例”一课的“乐学”设计中,为了让孩子能体会从“运算”到“关系”的微妙变化,数学组进行了大量的背景分析。

他们首先比较了三个不同版本教材中“比例”的内容后发现,三个版本都给出了大量的数学例子,但细细琢磨,这些素材虽然丰富却独独少了鲜活的情境,无法激起孩子的兴趣。

这个判断确定了教学的基本方向,“为促发学生的认知动力,获取学习的意义,教学中应提供丰富、活泼的背景素材”。

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数学组创生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淘气在水果店帮爷爷卖苹果,上午的苹果销售情况如下:

一位叔叔用30元买了5千克;一位阿姨用24元买了4千克;一位爷爷用18元买了3千克;一位奶奶用12元买了2千克。

阅读上面的资料,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有什么办法表示资料中数量变化的情况?

就这个问题,他们分别访谈了10名不同水平的学生。鲜活的情境显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总结果时,老师们发现,学生的创造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在对数量变化的描述上,学生提供了包括语言、表格、画图、算式、图像在内的多种方法,这也揭示出学生在“从运算到关系”上的真实理解状况。

前期分析的内容最后都成为了课堂“共学”环节的有效背景。

由于“共学单”的出现,课堂的起点变高了,教师只需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来讨论。“以前生怕这里没讲到,那里漏掉知识点。现在上课同孩子一交流,通过组里提出问题,教师就知道孩子在家自学得怎样。”王丽星解释。

课堂上“会的不多说,不会的重点说”,充分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增值。

在教“分数的认知”课前,王丽星已通过“预学单”了解到学生的认知途径,这里面既有一般的途径,也有特殊的途径。于是在“共学”环节中,他有意设计了另一个情境问题:120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

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示了4种方法。除了画条形图、画线段外,还有用“1”表示10朵,最后得出了40朵的结论;也有孩子直接画出了120朵花然后平均分,同样也得出了正确结论。

之所以重现这个过程,原因是“再原始、朴素的方法,在思维上并没有高低之分,也是孩子认知途中很重要的经验”。王丽星认为,课堂共学就要引导孩子的认知过程,虽然孩子的起点只有数的关系,但经历了这个过程,“慢慢地从数的变化到了量的变化,这就达到了学习增值的目的,有了对整体‘1’的认识和数量关系的认识。”

他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从孩子中来,回到孩子中去”。教师这些宝贵认识都是在“一课三单”开发之后逐渐形成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附小学生书包里林林总总的课外练习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薄薄的校本作业“乐学单”。对此,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他们觉得,“作业越来越少,但每一个都要开动脑筋”。

负担轻了,学习生产力却产生了。

窦桂梅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核心词语来表达自己对课堂改革的理解,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减负增效最恰当,它真不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因为只有减负增效,改革才能进行得下去。”

转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然而一切正在变得更新!

●短评

改革需要战略思维

施久铭

现阶段,国家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适合”,体现在课程上,就是要适合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孩子的发展。

“适合”的背后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教育改革的“适合”不是被动适应,而是要在主动解决矛盾中迎难而上。

解决矛盾要有战略思维。对于学校而言,围绕教育者的问题可能微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宏大的视野和整体的思维。比如,国家课程如何优化为合适的学校课程?基础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如何才是比例合适、结构合理?课时究竟如何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如何为个性化、差别化发展打开空间?课堂教学如何变得更有针对性、有效性?这些问题,看似细小,但深究起来,哪一个不是事关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所以,战略思维很重要,结构化、系统化、整体性思考很必要。

附小做法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他们一开始便抓住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战略上思考,从细节上着手,目标明确,同时重点突出。

解决教育难题,他们依靠的基本途径是对课堂进行基础性研究。正如窦桂梅所说,一所学校的改革,核心永远会落脚在课堂改造上,离开了课堂改造啥也行不通。他们的探索再次证明了这个规律。

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同步进行,课堂改革甚至应该走在前列,为课程改革去“清扫”道路,打通关节。在课程优化上遇到困难时,附小最后找到了课堂教学整合这条路。这似乎又是一条规律——只有教学优化,只有课堂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自主,课程才最大可能地实现丰富性和多元性,才能提供差别化的选择机会。

附小改革的另一个启示在于,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的前提一定是减轻负担。一所学校,如果它的改革是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或者打着改革旗号适得其反,那么,这样的改革在教育的合法性、正当性上一定存在问题;如果不是去减轻负担,还不如不折腾!

THE END
1.值得收藏一文带您详细了解英国A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英国高中课程,是英国全民课程体系,是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 A-Level课程的认可度高,并成为报考世界顶尖大学的标准,被世界上 125 个国家和地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ODE3ODcwOQ==&mid=2247584827&idx=1&sn=07e352341e2693a7ca7fb4c5244d8637&chksm=c21f7b41f568f257ffe6c1ad3c84071c422d5511c3cc104d9236922871dab4a085ddaa455fc6&scene=27
2.国际学校alevel课程体系介绍A-Level课程是英国高中课程体系,也是同学们进入英国大学的重要入学考试课程。这一体系不仅在英国本土享有极高的认可度,更在全球范围内的名校被广泛接受,成为众多国际学生学习的课程。一、课程体系概述 A-Level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等70余门科目,学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418593493141145&wfr=spider&for=pc
3.课程体系的定义是什么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https://m.yyk.iask.sina.com.cn/q/87R28nJbwtjP.html
4.加拿大课程体系叫什么(加拿大ossd课程如何算分)加拿大课程体系叫什么(加拿大ossd课程如何算分) 在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家中,加拿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以其严谨的教育制度和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家庭的关注,而如今留学的低龄化也在加拿大日益明显。加拿大的OSSD课程也逐渐称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中学课程体系之一。https://www.kaoersiedu.com/11011.html
5.成都新津为明学校校本课程之新生开学系列活动(一)识高中:高2020名校工程之特色为明,课程多元 新津为明学校,精心设置“一体两翼三层四类”课程体系,既有国家核心课程,又有学校特色(logo)课程;既重视科学素养,又发展人文精神;既有分的教育,又有人的教育;既注重文化涵养,又重视社会实践。 “一体两翼三层四类”的课程结构图 https://www.yilongnews.com/cms/show-23374.html
6.综合课程体系范文12篇(全文)综合课程体系 第1篇 综合艺术课程往往涉及教育的许多方面, 不同专业各有侧重。课程是教育活动中一项基本要素, 课程定义有很多, 最广义的课程定义涵盖了对学生的一切影响因素。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程, 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9jpka1h.html
7.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哪些?单独要提及的是,英国本土研发的国际小学课程IPC最近也发展迅速,并在英国本土的小学中应用推广,境外的英制国际学校近年也纷纷在课程中引入IPC主题课程作为补充,弥补了传统学科教材中社会学和国际化的不足。 英国认证体系 对英国以外的国际学校,如果能获得英国教育部的认证,则称为BSO认证。能够做BSO认证的有5个官方组织https://www.360doc.cn/article/59374608_1034855353.html
8.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课程体系的解释是什么课程体系的意思 词语解释: 课程kèchéng 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为取得学位而专修的课程社会学的四[hao86.com好工具]年课程 字义分解 课读音:kè (1)(名)有计划的分段教学:上~|下~|星期六下午没~。 (2)(名)教学的科目:这学期共有五门~。 (3)(名)教学的时间单位:一节~。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dec9543ac9dec95/
9.英国初中高中体系特点是什么?英国中学有哪些课程类型?都说英国中学好,英国中学的教育体系也是全世界最优质的体质之一,那么下面,顶试留学就带大家走近英国中学教育,看看英国初中高中体系特点是什么?英国中学有哪些课程类型?想知道英国中学的教育魅力何在,看完下面的内容你就明白了! 一、英国初中高中体系特点是什么? https://www.dingshi-edu.com/a/14164.html
10.授课体系(精选十篇)高职教育中体育教材的编制应该借鉴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经验,还应该充分考虑体育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体育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并且要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要求和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高职体育教材的改革思想,要充分体现以健身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终身体育理念为目的,最终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03rnz1.html
11.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这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课程体系指的是一套完整的课程框架和规划,它http://www.4eg.cn/ask/7625178.html
12.课程体系的定义是什么?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是什么”的概念,目前尚存在着诸多纷争,甚至被人归纳为有6种不同类型定义,https://www.ximalaya.com/ask/q3187542
13.课程体系名称是什么三大主流国际课程体系介绍其次,AP课程难度较大,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美国大学的学分,申请美国名校时具有一定优势。最后,A-Level课程学制灵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科目,尤其适合申请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大学。综合来看,IB课程国际通用性更强,AP课程在申请美国大学更为有利,A-Level适合英国方向。中学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符合的课程体系。https://www.66offer.com/160537.html
14.赛思的课程体系全解读!课程为什么难?。贝赛思G1-G12的学生要上什么课程?各个阶段需要培养什么能力? 今天Kathy老师做全面系统性的介绍,一篇带家长了解贝赛思究竟在学什么! 图1:贝赛思整个课程体系的分学段和课程目的(贝赛思VS美国VS中国教育体系对比) 图2、图3:贝赛思各阶段教学目标https://www.douyin.com/note/7377224806736973075
15.ib课程体系的六大课程具体学什么?今天老师就跟同学们好好科普一下“公认最难”的国际体系——IB。 IB是什么? IB课程即国际文凭组织IBO,是为全球学生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为3-19岁的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学习、工作以及生存于世的各项能力。 https://www.upmingxiao.com/hq/news/202207/41048.html
16.ib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ib课程体系的六大课程是什么?IB以这六个学科组和三个课程核心构建知识体系,涵盖广泛,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建立综合竞争力。 以上内容就是ib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 ib课程体系的六大课程是什么的讲解,希望对您了解ib课程体系有所帮助!若您对ib课程体系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想了解自己更适合学习ib课程体系中的哪门课程,https://bj.xhd.cn/IBkc/821392.html
17.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第三步,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的平台,融入教育要素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以前述8个行动领域为基础,以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和技术上的关联为基本原则,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形成“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共计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在行动领域这一课程开发的平台上,由于“机械零件生产制造”这一https://www.gdfs.edu.cn/tu/info/6113/3205.htm
18.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整体构建学前教育四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以适合不同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结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课程既要确保为幼儿提供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经验和机会,也要适应个体幼儿的特殊需要,从幼儿园课程功能维度分为共同性课程、选择性https://www.age06.com/Age06Web3/Home/MobileImgFontDetail?Id=5f58615b-09e8-478c-b301-652d8e77a77f
19.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精选10篇)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hfa/20220422084611_5016264.html
20.IBTOK知识理论包含什么?IB课程体系难度高吗?IB课程体系难度高吗? IB课程是很多国家公认的国际课程之一,它有很多国家课程的优点,又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因此它是含金量比较高的一个课程,只要能拿到IB的高分,都可以进入国外的大学去学习,在我国,IB课程也变得很重要,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通过IB课程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那么,IBTOK 知识理论是什么?IB课程好不好?IB课程https://www.liumeihui.com/lxzx/1381.html
21.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搭建课程体系之前,应该想清楚的哪些事本文探讨了企业何时应搭建课程体系,以及如何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和组织结构选择横切或纵切的模式。强调了课程体系在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如何确定课程体系的梳理对象。此外,还提供了课程体系梳理模型和延伸应用,如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内容开发。 https://blog.csdn.net/weixin_29505609/article/details/11237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