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已经2023年3月31日院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陇东学院
2023年4月7日
陇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全面落实甘肃省教育厅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措施》(甘教高〔2022〕3号),根据《陇东学院关于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若干措施(2022—2025)》(陇东学院党发〔2022〕43号),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探索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实践。按照“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实施、强化实践、贯穿全程”的基本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促进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支撑,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创业孵化”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基本原则
(一)覆盖全体
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实现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引导。
(二)融入专业
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各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三)分类实施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获得途径进行分类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专业基础上获得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渠道。
(四)强化实践
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搭建校院两级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贯穿全程
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引领,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主要内容
完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架构,优化“理论、实践、职业”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夯实由“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工程训练中心、学院创新工作室”共同构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由“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创新创业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通识必修课程(2学分,32学时),旨在覆盖全体,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整合、重构和变革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新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各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教育与创新训练》通识选修课程(2学分,32课时),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际,建设创新思维类课程、领导力和沟通力类课程、创新方法类课程、创业能力类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专创融合课程
各学院立足学科专业背景开设专创融合必修课程(2学分,32课时)。课程内容应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学科专业竞赛紧密结合。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求为导向,充分融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针对科创、文创、艺术设计等方面所需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开出课程;或以赓续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为目标,融入思政元素,针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所涉及政策、措施、策略、方法开出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开设,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我校“四新”建设。
(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1.分类实施创新创业训练
创新创业学院联合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全校优秀团队开设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选修课程(2学分,32课时),课程以陇东学院商科众创空间为平台,以项目化任务式教学为基础,通过现实或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利用虚拟的创业训练、创业公司,使学生获取创业经验、感知创业过程,把握创业方法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术论文等途径获得学分。并依据《陇东学院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置换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学分认定与置换。
2.分层实施创新创业培训
根据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律,分层次实施创新创业培训。各学院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全覆盖培训教育,可以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各类专业社团,使学生初步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学院针对二、三年级以上学生实施精英式培训教育,可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验班、商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业规划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个人意愿和潜质培育各类创新创业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课程审核、建设和督导,创新创业学院与各二级学院负责落实实施。各课程实施单位依照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二)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不断改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条件,鼓励教师将产业、行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点资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保障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三)平台保障
依托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充分整合校内各类资源。利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孵化平台,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引导教师借助该平台,以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课程,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