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仍将保持加速融合的态势,呈现出融合基础环境持续向好、产业数字化加速向深层次拓展、消费互联网升级与产业互联网发展良性互动,以及新业态与新模式日益成熟、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问题重视程度加深等趋势。但在融合过程中也存在融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数字核心技术有待提升、跨界融合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数据产权界定与治理体系滞后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问题。为此,“十四五”期间,一是要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与支撑;二是要强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充分性与均衡性,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等全环节的渗透和应用;三是要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与突破,摆脱技术层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四是要加快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跨界融合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五是要加强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力度,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健康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字治理;网络安全;数据产权;人工智能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是实现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我国“十四五”及中长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我国实体经济各领域实现快速创新发展与融合渗透,不仅带来业务效率和行业效益的提升,还重塑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服务模式等,不断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尤其是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实则在某种程度上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全方位的场景试验场,倒逼其加速融合。展望“十四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规模与速度将持续大幅度提升,加速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一、“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基础环境持续向好

(二)产业数字化加速向深层次拓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现了数字化转型在提升企业韧性、应对外在冲击、保持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大量企业在疫情期间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及时实现复工复产,并加强企业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保证产品供需的精准匹配与高效生产。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赋能实体经济应用场景过程中,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前后向企业关联、技术的扩散溢出以及海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将持续加速企业内部以及产业间知识重组与结构重塑,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1]。未来一段时期,以“5G+AI、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将加速融合创新,催生万物互联、实时互联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大中小企业亦将以数据平台为支撑,推动数字技术从生产制造、服务消费等环节向核心研发业务流程深入拓展,进一步延伸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消费互联网升级与产业互联网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四)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问题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入与壮大,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将日益超越技术层面的需求,成为关乎国家间产业竞争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之间的连接性逐渐增强,随之而来的网络攻击、网络诈骗、高危漏洞、安全威胁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万物互联时代,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新兴领域面临的网络风险加剧。例如车联网领域,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车辆系统逐渐趋于智能化,但针对车辆的恶意网络攻击事件不断增长,甚至一些网络黑客利用蓝牙、无线连接等渠道恶意操控车辆的油门、刹车等关键安全部件,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管制,将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和伤害。此外,随着传统基础设施联网率的提升与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实体经济关键工序系统与设备的稳定性面临的风险加剧。就工业领域而言,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完善与联网工业设备数量的增加,以及数据监测平台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如果出现联网设备存在高危漏洞隐患、关键系统遭受国外有组织的监测与攻击、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将会给工业运行造成致命打击,严重危害经济社会发展。

二、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充分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截至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比重已达31.2%,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0.9%,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驱动力,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提升,数字技术与不同行业融合的速度与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其底层融合路径与机制仍需探寻。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涉及到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大部分企业会面临如何平衡资金投入与收益、选择技术平台、变革商业模式等现实问题,而出现“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存在认知偏差,很多企业只是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简单应用数字技术,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远远跟不上数据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忽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缺乏对数字化渗透生产工艺的底层逻辑的了解,而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运营需求。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内需、技术与人才供给等方面,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省份以及同一省份城市与农村之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对于欠发达地区,5G、高速宽带网络、互联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不足,对于数字消费与数字服务的需求不足,以及对于高端数字化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其次,数字经济与不同领域与行业的融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相对于服务业而言,数字经济与农业和工业领域的融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就同一产业而言,数字经济与不同行业融合发展也不平衡。以制造业为例,数字经济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融合水平要明显高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三)数字核心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核心技术实力的提升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力量。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信、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加快,技术水平持续突破和提升,但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转型方面,“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工业研发设计、制造操作系统、仿真测试等软件层面的核心技术水平与美国、德国等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对工业上云、工业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与自主创新还有待加强。此外,对于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核心元件的储备与利用还未摆脱外部依赖,这些都导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跨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

(五)数据产权界定与治理体系滞后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十四五”时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一是加强对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积极构建大数据网络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实体经济各行业实时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积极出台有助于新基建建设的各类政策与制度,合理规划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基建的普惠性。三是加快推进云平台与云计算的创新应用,为实体经济各领域数据存储和算法提供空间支撑。

(二)强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充分性与均衡性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充分融合与均衡发展,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精准扶持力度。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参与主体,要充分调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优势,自发进行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此外,地方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定位、困难与需求,建立包容普惠的金融扶持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与支持。二要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渗透和应用,探索数字技术与不同细分行业的内在差异化融合路径,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升级,并加快培育不同领域内的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发挥辐射与带动效应,助力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三要继续延伸数字化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数字化工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数字化农业与数字化服务业,并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均衡发展。

(三)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与突破

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未来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科技水平的提升是重中之重。为此,一是要求政府、企业加大对数字领域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以及智能关键系统与软件的研发投入,大力给予互联网龙头企业致力于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自主增加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投入。二是集中行业领军企业与著名科研院所的力量,持续深入探究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各领域场景应用的底层逻辑,加快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芯片、人工智能基本算法等底层技术以及传感器、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并与政府部门共同推进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摆脱技术层面受制于人的局面。三是继续加快构建国家、区域、产业以及企业不同级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强云端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分析预测等功能的应用与推广,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四)加快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网络安全与数字治理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政策建议[J].人民论坛,2021,(1).

[2]江小涓.“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J].上海企业,2020,(10).

[3]赛迪智库数字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赋能效应将进一步释放[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1,(3).

[4]郭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2).

[责任编辑:汪智力]

TheDevelopmentTrend,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heIntegrationofDigitalEconomyandRealEconomyinChina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Period

LVMingyuan,MALinxiao

Keywords:"14thFive-YearPlan";digitaleconomy;realeconomy;digitalgovernance;networksecurity;datapropertyrights;artificialintelligenc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机制创新下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AJY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明元,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数字经济研究;麻林宵,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END
1.《数字技术与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由天津市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 主办的无线电电子学省级期刊,月刊,该刊创办于1983年,审稿周期最快1个月内。 主管单位:天津市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学科:信息科技 专业:无线电电子学 https://www.wyseo.cn/szjsyyy/
2.《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网站《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正规期刊,是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数字技术类专业刊物。是一本反映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国内外深有影响。《数字技术与http://www.zqkbjb.com/kejilei/journal/id/398/type/11.html
3.《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官网期刊周期:月刊期刊级别:省级国际刊号:ISSN:1007-9416国内刊号:CN:12-1369/TN 主办单位: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主管单位:天津市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杂志编辑在线 咨询电话:010-80315481 投稿邮箱:zzstgy@126.com 马琳编辑:电话: 15010757196 QQ:2853819501 顾蕊编辑:电话:13716747844 QQ:2853819509 邢利编http://www.zclunwenqikan.com/QK/CG.asp?QKId=208
4.数字技术与应用《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天津市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刊号:CN 12-1369/TN;国际刊号:ISSN 1007-9416;邮发代号:6-251。http://www.szjsyyy.cn/
5.数字技术与应用2024年11期电能计量采集中的问题及大数据的应用分析王子畅;李亚;牟锴;许纯恺; 数控技术与机械制造的融合探析张庆梅;陈波;陈隶源; 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王瑞;俞孙泽;常田; 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集群数据预测分析丛凯;李国;韩莉;任心钰; 《数字技术与应用》征稿启事 https://www.cnki.com.cn/Journal/I-I2-SZJT.htm
6.《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官网版权信息 我们的编辑 读者可通过邮局直接订阅。http://www.chinatreeqk.com/QK/About.asp?QKID=208&C=Payment
7.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成立于1990年,是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的国家一级学会,旨在建立数学界和工业界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紧密结合,解决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各种数学问题,促进应用数学教育与研究、普及与推广。https://m.csiam.org.cn/
8.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是一本反映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是国家级正规纯数字技术性学术期刊,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交流平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国内外深有影响。 https://cqvip.com/journal/10574/1047564
9.《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官网作者姓名: (只写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称) 联系方式: (请正确填写您的手机联系方式) QQ号码: (请正确填写您的QQ号码) 电子邮箱: (请提供正确的通讯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请提供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上传稿件: 填写完整信息 》选择文件 》点击"上传" 》点击"完成投稿"按钮 请注意:投稿时,请http://www.yicai369.com/QK/TG.asp?QKID=208
10.《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官网国家正规纯数字技术性学术期刊 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交流平台。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是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数字技术类专业刊物。是一本反映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 国际刊号ISSN1007—9416,国内刊号CN12—1369/TN。邮发代号:6-251 本刊为月刊。 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http://www.wisdomtreeqk.com/QK/?QKId=208
11.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期刊简介《数字技术与应用》由丁金蝉(总编)担任主编,创刊于1983年,由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电子领域专业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力求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该领域的政策、技术、应用市场及动态。 https://www.1mishu.com/qikan/gongyeqikan/gongyejishu/201602/797476.html
12.关于举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发展与应用大会暨成果展览会之“数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定于2024年12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昆泰酒店举办第七届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大会暨成果展览会。展会期间智慧学习工作委员会将在12月21日承办主题为“数智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分论坛,其活动宗旨是研讨和分享数智技术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A4NTk2Ng==&mid=2649399224&idx=2&sn=420c83f9cfc7cd50d798d24b7a710c80&chksm=8831bb19bf46320f1f593b470d22eb84aa407711e95d7812438f78cd48a41eb11f58fcb3e3d0&scene=27
13.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在金融嘲中的应用与发展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与发展 课程背景:区块链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社交网络之后 计算范式的第五次颠覆式创新,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一种创新组合,而且 还是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逐 步在金融、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落地应用。 被誉为“https://www.echofin.cn/productinfo/957772.html
1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编辑、音像电子出版物编辑、剪辑师、动画制作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创意设计、视觉设计、内容编辑、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http://www.zzimti.com/newsshow.php?id=364
15.系统51CTO.COM51CTO-系统话题为个人用户和系统管理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应用实践,内容包括个人级和企业级Windows、Linux、HarmonyOS、MacOS以及其他系统的新鲜资讯,和系统管理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对下一代系统平台进行前瞻性的探讨。https://os.51cto.com/
16.空间数字建模与应用技术水利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2021年3月17日发布的最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空间数字建模与应用技术”专业隶属于“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大类下的“测绘地理信息类”,由“地图制图与数字传播技术”更名而来,专业代码为:420310,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专业构成“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群。 https://www.fjsdxy.com/slgc/zy/202104/21150717kjsr.html
17.“BIM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转型”主题沙龙顺利开展协会动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BIM技术在交通建设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2024年5月23日下午,深圳市城市交通协会和会长单位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区建工集团”)共同举办“BIM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转型”主题沙龙。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特区建工集团总工程师江建、副秘书长http://szurbantransport.org/news/102_1953/
18.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就业方向:从事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工作,以及图像处理与排版、网站开发等工作。 5、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本专业面向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广播影视、广告设计、影视制作、动画娱乐等领域,培养传统媒体内容的摄取、设计、制作与传播以及新媒体资源的设计及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及构成、图https://www.bymu.cn/info/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