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邰鹏峰,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廖维晓,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内容精彩的云课堂
突出云课堂平台内容创新性需求,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是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录制思政亮点元素微课库,同时深度聚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答疑释惑,推动学生自主完成深度学习。二是通过课程设计,安排青年学生搜集整理数据资料,培养青年学生搜集、加工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丰富云课堂教学内容。三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主动整合云课堂平台内部资源,打破思政数据资源分割、实现思政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思政数据资源公开和流通,深度挖掘思政数据资源利用价值,从而实现思政云课堂资源的整合优化。
突出内容建设的开放性需求,形成相对丰富的资源平台。着力围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对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汇聚国内一流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知名专家,与党政部门、权威媒体协力深化平台建设,丰富思政课程、专题学习、爱党爱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形成贴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体系,协助师生完成课前备课与预习、课中案例分析与互动、课后复习与研究。内容建设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聚力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完成铸魂育人的新时代伟大工程。
坚持创新导向,打造形式多样的云课堂
师生互动日益成为云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点。云课堂的虚拟性弱化了整个授课过程的仪式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授课开始前与结束后,学生们往往会集体起立,通过鞠躬、致敬、语言表达等方式,与授课教师互动,从而呈现出一堂课的仪式感。在云课堂线上教学时,一方面传统的授课前后的仪式感逐渐式微,另一方面,运用网络互动语言,互相发送虚拟的鲜花和掌声等符号,逐渐成为新型授课互动模式。随着云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网络互动语言与符号的持续创新,师生互动形式日益新颖而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
坚持效果导向,打造成效显著的云课堂
网络云课堂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成效。围绕云课堂建设成效,致力于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当前最重要的建设任务。网络云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在通过云平台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及时跟进并观察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言行、情感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优化云课堂的运行程序,更精确的实现思政课程内容的传递与互动,更迅速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要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体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在课前备课方面,着力备资源、备学生、备学情,云课堂以高质量的资源推送帮助教师有效完成备课,以科学的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精确讲解。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网络云课堂把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实现去讲台化的无障碍交流互动,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授课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科学设计授课环节、及时更新互动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云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和谐温馨的,是在快乐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必将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显现。一方面,网络云课堂会有效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行为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变为积极的“发言者”与“探究者”,形成“敢于说、善于言、乐于实践、积极发现”的氛围与状态。另一方面,网络云课堂教学实现了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打破时空壁垒的同时,形成了生机化、活力型的课堂,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体验感,并最终实现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坚持支持导向,打造保障有力的云课堂
二是加快推进网络课堂的标准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借鉴其他学科与专业授课,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标准和要求的网络云课堂建设方案;在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储备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网络云课堂建设能力、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够确保高质量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精英队伍;在思政课评估方面,围绕网络云课堂的建设目标,适当关联授课教师的绩效评估,在具体操作中体现为通过课前学情分析与评估,精准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进路”(20FKSB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