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民革河北省委会的号召和要求,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抗疫不松懈。截至3月5日,河北民革捐款累计人民币562.8986万元,捐口罩、酒精、防护服、消毒液、病床等物品价值729.5887万元。
在新冠肺炎抗疫中,民革党员中暖人心的凡人善举层出不穷。他们把紧缺的医疗物资运往疫区,把各种防护用品捐助到一线;他们有的瞒着父母冲锋在救治病人的现场,有的撇下家人成为乡镇和社区“第一责任人”;他们有的把生活用品和热气腾腾的饭菜送给社区工作人员,有的积极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服务……这就是无私奉献,挺身而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的河北民革党员。请看系列报道之二:治病救人
疫情来袭,很多民革党员和医护人员冲锋陷阵,站在最前线平息灾难,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刘明霞:有家人的鼓励不惧风险战疫情
唐山民革党员刘明霞是一名麻醉科医生。当单位组织人员前往抗击疫情一线时,她首先报名,“我是民革党员,有专业工作经验,抗击疫情风险高、任务重,我去。”
民革党员刘明霞说:“我是民革党员,有专业工作经验,抗击疫情风险高、任务重,我去吧。”
刘明霞母亲82岁,婆母年近90岁高龄,临行前她匆忙为家里采购了一些蔬菜食品。爱人得知消息后坚定地支持她。儿子跑过来把她要带的水杯刷了又刷,并告诉妈妈他会帮忙照顾好奶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她不惧风险战胜疫情的决心。
刘明霞被任命为唐山传染病医院导管组组长,负责确诊病例重症病人的监测与抢救工作,她是面对面操作,感染风险极高,不仅要求娴熟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刚刚来到岗位,刘明霞得知重症患者需要一种监测设备时,她在院长的指挥协调下联系工人医院麻醉科,调来监护模块,进行调试并亲自监护重症患者,从开始协调到正常使用,一夜未眠。
刘明霞说,“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一定竭尽全力。我坚信,在医疗小组各位同仁紧密配合下,我们定会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赵天然:瞒着年迈的父母工作在一线
民革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支部党员赵天然,是老年病科的一名骨干医生。市一院是筛查新冠肺炎病毒疑似病例定点医院,因大量发热疑似病人需要筛查,医院将老年病科等一些科室改造成发热病房,他被抽调进了发热病房。
从2月12日接受第一批发热病患者,赵天然和发热病房的医生们,24小时吃住在医院,白天巡诊,晚上待命,随叫随到。经常半夜来了疑似患者,赵天然对他们进行初次筛查和安抚工作,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接着又要准备24小时后的第二次筛查工作。
民革党员赵天然正在查看患者CT影像诊断
在医院进行筛查的疑似患者心理压力很大,赵天然总是耐心的用医学知识去安抚患者。“别害怕,我是医生。”亲切的话语,让患者原本焦躁不安的情绪舒缓下来。
赵天然怕70多岁的父母担心,瞒着他们冲锋在一线,但父母还是发现了并理解支持他。老父亲作诗鼓励儿子,“吾儿青壮正当年,医术累积任堪重,今赴前沿冲当首,为父虽忧亦觉荣。”
冯彦青:为师生构筑一条安全的防线
为了让职工能在家安心过年,民革党员冯彦青大年三十留下来值班。
作为业务副院长,冯彦青负责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医疗救助救护组。从对发热病人的分诊、筛查、转诊流程,到隔离区的设置、隔离通道的划分,再到医护人员的分工、培训、自我防护,每一个环节她都做到万无一失。
郝月军:防控阻击战不放松每一个细节
邢台民革党员、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郝月军,是医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督导全院门诊的疫情防控工作。
民革党员郝月军认真的检查督导,一丝不苟。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注重每一细节,把住每一关口。门诊部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她作为门诊部护士长,每天都对门诊医务人员出诊情况安排、诊疗流程、检测体温的正确性、信息登记的完整性以及保洁、司梯、辅医消毒等等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督导,一丝不苟,不厌其烦,不留死角。她组织带领护理部全体人员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高防疫水平,精准防控。
刘彬:与妻子共同守护人民生命线
民革党员刘彬认真分析发热病人的影像表现并提出诊断意见
妻子也是一名医生,他们同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放假在家的孩子无人照料。但他们表示,做为白衣战士,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责任,我们要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生命线,为早日打赢疫情歼灭战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李春青:接诊最多时一天达90多个
民革张家口市宣化区第二支部老党员李春青,是北京朝阳垡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全科医生。为了确保就诊病人和医护人员不被病毒感染,李春青每天7点半前到岗,穿好隔离衣开始科室消毒,不留死角。下午5点别人下班后,她又穿上隔离衣进行科室消杀。
民革老党员李春青大夫接诊发热患者
她每天接诊五六十个病人,最多时90多个。穿上隔离衣不方便去厕所,她每天上班尽量不喝水。因穿的是一次性隔离衣不透气,每天都是一身汗。每天接诊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这对一名医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面对种种困难和生死考验,她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张国强:专家门诊、远程义诊都是为了患者
民革石家庄市医大一支部副主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国强博士,是皮肤科领域的专家。疫情发生后,皮肤科门诊患者明显减少,但他一直坚持专家门诊。
张国强说,“虽然住院患者有所减少,但凡是这个期间住院的都是重症皮肤病,因为疫情减少了陪床及探视,患者更会感到孤单和无助,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精心调整好治疗方案,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民革石家庄市医大一支部副主委张国强博士,认真查看患者的病情。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规范化、个体化诊疗,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疫情发生后,很多皮肤病患者无法前往医院就诊,但是如果是急性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瘙痒难以忍受,不宜拖延。他通过“智能皮肤”“好大夫”“妙手医生”等多个APP平台,为患者进行免费远程义诊,解决近200名皮肤病患者的诸多疑难问题。由于网上在线问诊的患者多,张国强就把自己的免费义诊工作延伸到了家里,真正做到24小时在线,引导群众科学抗疫。他被患者赞誉为“人民的好医生”。
李宪琴:为恐慌焦虑的市民送去温馨服务
作为承德民革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的李宪琴,她曾带领团队在学院的部署下,精心制作了《防控期心理防护课件》,被全国辅导员平台采用。
民革承德市高新区区委主委李宪琴,通过“12345”承德市政府心理援助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健康心理服务。
“公益心理援助”行动,在构建人们心理防护发挥了有效作用。由30余名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咨询志愿者团队,缓解了疫情中民众出现的恐慌情绪。7名心理学、神经内科、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公益心理援助”督导队伍,为医护人员、确诊和疑似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干部、公安干警等参加防疫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通过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减轻了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防范了因心理压力所引发的极端事件。(江汉冰张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