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理念。作为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因其灵活性、生动性、高容量等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对教育系统产生重大结构性变革而非渐进式的修修补补,方能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1]基于此,笔者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借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教与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与学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2]可见,学习环境对于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不单是用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建构相应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3]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一)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融视觉、听觉于一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彩纷呈的文化,体会世界文化的交相辉映,笔者以图代文,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不同国家民族节日的FLASH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透视文化多样性,探寻多样文化蕴藏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场景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传统教育如虎添翼。
(二)“互联网+”课堂,实现学生参与
传统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多只是用PPT代替板书,教学方式与课程设计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促进,学生的素养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将信息化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和发展。成尚荣在谈到核心素养时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习活动”。[4]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习资源的获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使学习活动呈现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互联网+”时代呼吁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搭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
(一)“优课”学习平台,实现学习个性化
顾明远在《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一文中提出,“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5]电子课本、微课、学科网络资源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充了学习题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二)微课新思维,助力学习自主化
微课作为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是指以视频的形式针对某一主题或知识点呈现的短时课程,是信息技术时代重要的教学资源。借助微课指导学生课前学习,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实现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跨时空流动与交互。例如,在教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笔者运用CS6软件制作了“我了解的哲学家”微视频,通过不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诠释哲学家们的生平及思想,既简明扼要,又充满趣味性。课前,学生人手一份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任务单,结合微课视频完成自学;课堂上,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突破知识难点,反思学习误区,积极参与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传统的单向吸收变为立体多元化吸收。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组合甚至创造多种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微课可兼容语言与动漫、音乐与故事等元素,趣味十足,且微课方便回看,更可随时用于预习、复习或补课;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从而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评价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否则难以体现思想政治学科评价体系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不同,信息化的教学评价形式需要对影响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建立恰当的模型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将理念的革新与技术的改进相结合。
(一)借助大数据,以评促教
(二)借助电子书包,以评促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与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传统教学结构的改变,实现“教”中学向“学”中学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7-01-11(9).
[5]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