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型做先验,统一强化学习智能体,DeepMind选择走这条通用AI之路智能体DeepMindAI新浪科技

在智能体的开发中,强化学习与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等基础模型的进一步融合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谷歌DeepMind给了我们新的答案。

一直以来,DeepMind引领了强化学习(RL)智能体的发展,从最早的AlphaGo、AlphaZero到后来的多模态、多任务、多具身AI智能体Gato,智能体的训练方法和能力都在不断演进。

从中不难发现,随着大模型越来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趋势,DeepMind在智能体的开发中不断尝试将强化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融合,努力实现不同模态任务的统一。Gato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近日,谷歌DeepMind在一篇新论文《TowardsAUnifiedAgentwithFoundationModels》中,探讨了利用基础模型打造统一的智能体。

一作NormanDiPalo为帝国理工学院机器学习博士生,在谷歌DeepMind实习期间(任职研究科学家)参与完成本论文。

何谓基础模型(FoundationModels)呢?我们知道,近年来,深度学习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在NLP和CV领域实现突破。尽管模态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结构,即大型神经网络,通常是transformer,使用自监督学习方法在大规模网络数据集上进行训练。

虽然结构简单,但基于它们开发出了极其有效的大语言模型(LLM),能够处理和生成具有出色类人能力的文本。同时,ViT能够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从图像和视频中提取有意义的表示,视觉语言模型(VLM)可以连接描述语言中视觉输入或将语言描述转换为视觉输出的数据模态。

这些模型的规模和能力使社区创造出了「基础模型」一词,这些模型可以用作涵盖各种输入模态的下游任务的支柱。

问题来了:我们能否利用(视觉)语言模型的性能和能力来设计更高效和通用的强化学习智能体呢?

受到这一思路的启发,谷歌DeepMind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该框架将语言置于强化学习机器人智能体的核心,尤其是在从头开始学习的环境中。

他们表示,这个利用了LLM和VLM的框架可以解决强化学习设置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具体如下:

1)高效探索稀疏奖励环境

2)重新使用收集的数据来有序引导新任务的学习

3)调度学得的技巧来解决新任务

4)从专家智能体的观察中学习

在最近的工作中,这些任务需要不同的、专门设计的算法来单独处理,而本文证明了利用基础模型开发更统一方法的可能性。

此外,谷歌DeepMind将在ICLR2023的ReincarnatingReinforcementLearningWorkshop中展示该研究。

以语言为中心的智能体框架

该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基础模型的使用,设计出更通用的RL机器人智能体,其中基础模型在大量图像和文本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该研究为RL智能体提出了一个新框架,利用LLM和VLM的出色能力使智能体能够推理环境、任务,并完全根据语言采取行动。

为此,智能体首先需要将视觉输入映射到文本描述;然后该研究要用文本描述和任务描述promptLLM,以向智能体提供语言指令。最后,智能体需要将LLM的输出转化为行动。

使用VLM连接视觉和语言

为了以语言形式描述从RGB相机获取的视觉输入,该研究使用了大型对比视觉语言模型CLIP。

CLIP由图像编码器和文本编码器组成,在含有噪声的大型图像-文本描述对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每个编码器输出一个128维的嵌入向量:图像嵌入和匹配的文本描述会经过优化以具有较大的余弦相似度。为了从环境中生成图像的语言描述,智能体会将观察Ot提供给

,并将可能的文本描述ln提供给

用LLM进行推理

语言模型将语言形式的prompt作为输入,并通过自回归计算下一个token的概率分布并从此分布中采样来生成语言形式的输出。该研究旨在让LLM获取表征任务的文本指令,并生成一组供机器人解决的子目标。在模型方面,该研究使用FLAN-T5,定性分析表明,FLAN-T5的表现略好于未根据指令进行微调的LLM。

LLM的in-context学习能力使该研究能够直接使用它们,无需进行域内微调,并仅需要提供两个任务指令和所需的语言输出样本来指导LLM的行为。

将指令转化为行动

收集与推断的学习范式

智能体从与环境的交互中学习,其方法受到收集与推理范式的启发。

在「收集」阶段,智能体与环境互动,以状态、观察结果、行动和当前目标(s_t,o_t,a_t,g_i)的形式收集数据,并通过其策略网络f_θ(s_t,g_i)→a_t预测行动。每一集结束后,智能体都会使用VLM来推断收集到的数据中是否出现了任何子目标,从而获得额外奖励,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推断」阶段,研究者会在每个智能体完成一集后,即每完成N集后,通过行为克隆对经验缓冲区中的策略进行训练,从而在成功的情节上实现一种自我模仿。然后,更新后的策略权重将与所有分布式智能体共享,整个过程重复进行。

应用与成果

将语言作为智能体的核心,这为解决RL中的一系列基本挑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在这部分内容中,研究者讨论了这些贡献:探索、重用过去的经验数据、调度和重用技能以及从观察中学习。算法1描述了整体框架:

探索:通过语言生成课程

StackXonY和TripleStack的结果。在下图4中,研究者所提出框架与仅通过环境奖励进行学习的基线智能体进行了比较。从学习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所有任务中,本文的方法都比基线方法高效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TripleStack任务中,本文智能体的学习曲线迅速增长,而基线智能体仍然只能获得一个奖励,这是因为任务的稀疏度为10^6。

这些结果说明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可以将任务的稀疏程度与达到一定成功率所需的步骤数进行比较,如下图5所示。研究者还在「抓取红色物体」任务上训练了该方法,这是三个任务中最简单的一个,其稀疏程度约为10^1。可以看到,在本文的框架下,所需步骤数的增长速度比任务的稀疏程度更慢。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结果,因为通常在强化学习中,情况是正好相反的。

提取和转移:通过重用离线数据进行高效的连续任务学习

研究者利用基于语言的框架来展示基于智能体过去经验的引导。他们依次训练了三个任务:将红色物体堆叠在蓝色物体上、将蓝色物体堆叠在绿色物体上、将绿色物体堆叠在红色物体上,将其称之为[T_R,B、T_B,G、T_G,R]。

顺序任务学习的经验重用结果。智能体应用这种方法连续学习了[T_R,B、T_B,G、T_G,R]。在每个新任务开始时,研究者都会重新初始化策略权重,目标是探索本文框架提取和重用数据的能力,因此要隔离并消除可能由网络泛化造成的影响。

下图7中绘制了智能体需要在环境中采取多少交互步骤才能在每个新任务中达到50%的成功率。实验清楚地说明了本文使用技术在重复利用以前任务收集的数据方面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新任务的学习效率。

这些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框架可用于释放机器人智能体的终身学习能力:连续学习的任务越多,学习下一个任务的速度就越快。

调度和重复使用所学技能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到框架如何使智能体能够高效地探索和学习,以解决回报稀少的任务,并为终身学习重复使用和传输数据。此外,框架还能让智能体调度和重复使用所学到的M技能来解决新任务,而不局限于智能体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任务。

这种模式与前几节中遇到的步骤相同:一条指令会被输入到LLM,如将绿色物体叠放在红色物体上,或将红色叠放在蓝色物体上,再将绿色叠放在红色物体上,然后LLM会将其分解为一系列更短视距的目标,即g_0:N。然后,智能体可以利用策略网络将这些目标转化为行动,即f_θ(s_t,g_n)→a_t。

从观察中学习:将视频映射到技能

通过观察外部智能体学习是一般智能体的理想能力,但这往往需要专门设计的算法和模型。而本文智能体可以以专家执行任务的视频为条件,实现one-shot观察学习。

在测试中,智能体拍摄了一段人类用手堆叠物体的视频。视频被分为F个帧,即v_0:F。然后,智能体使用VLM,再配上以子目标g_0:M表示的关于所学技能的M文本描述来检测专家轨迹遇到了哪些子目标,具体如下图8:

THE END
1.深度强化学习离线强化学习(OfflineReinforcementLearnin数据获取:离线强化学习使用预先收集好的离线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通过模拟、历史记录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而不是在实时环境中采集得到的。 训练过程:在离线强化学习中,模型使用这些离线数据进行训练,目标是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到一个良好的策略,而不需要与真实环境进行交互。 https://blog.csdn.net/qq_40718185/article/details/139231769
2.万字专栏总结离线强化学习(OfflineRL)总结(原理数据集离线强化学习(Offline RL)作为深度强化学习的子领域,其不需要与模拟环境进行交互就可以直接从数据中学习一套策略来完成相关任务,被认为是强化学习落地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强化学习到离线强化学习的发展过程,并就一些经典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119884
3.离线强化学习图18-1 离线强化学习和在线策略算法、离线策略算法的区别 18.2 批量限制 Q-learning 算法 图18-1 中的离线强化学习和离线策略强化学习很像,都要从经验回放池中采样进行训练,并且离线策略算法的策略评估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研究者们最开始尝试将离线策略算法直接照搬到离线的环境下,仅仅是去掉算法中和环境交互的https://hrl.boyuai.com/chapter/3/%E7%A6%BB%E7%BA%BF%E5%BC%BA%E5%8C%96%E5%AD%A6%E4%B9%A0/
4.科学网—[转载]强化学习在资源优化领域的应用强化学习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智能体和环境。强化学习智能体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交互来收集经验,并从经验中进行学习。对于一个给定的状态s,智能体采取动作a后,环境将跳转到下一个状态s′,并返回一个奖励r,这样就得到了一条经验数据 。智能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的全部状态、动作序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2670-1312677.html
5.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针对的是在强化学习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交互数据的使用方式。在线学习的强化学习模型,会在一个交互之后,立即用本次交互得到的经验进行训练。而离线学习的强化学习模型,往往是先将多个交互的经验存储起来,然后在学习的时候,从存储的经验中取出一批交互经验来学习。 https://www.jianshu.com/p/28625d3a60e6
6.AIR学术李升波:将强化学习用于自动驾驶: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那么什么是强化学习呢?强化学习是一种模仿动物学习行为的自学习决策方法。研究表明:动物(包括人类)是通过不断地探索试错进行学习的,尽量重复带来奖励的行为,尽量避免产生惩罚的行为。实际上强化学习与最优控制是具有密切关联性的,强化学习是寻找最优策略、最大化未来累积奖励的过程,它与最优控制存在本质上的关联性。因https://air.tsinghua.edu.cn/info/1008/1323.htm
7.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综述南京大学最新《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综述论文,值得关注! 强化学习(RL)通过与环境交互的试错过程来解决顺序决策问题。虽然RL在允许大量试错的复杂电子游戏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功,但在现实世界中犯错总是不希望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543927335
8.离线强化学习BAIL51CTO博客已为您找到关于离线强化学习BAIL的相关内容,包含IT学习相关文档代码介绍、相关教程视频课程,以及离线强化学习BAIL问答内容。更多离线强化学习BAIL相关解答可以来51CTO博客参与分享和学习,帮助广大IT技术人实现成长和进步。https://blog.51cto.com/topic/6c74179bba90ab2.html
9.叶志豪:介绍强化学习及其在NLP上的应用分享总结雷峰网基于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它先通过对现状进行一个价值函数的估计,进而去提升策略,估计这个策略,再重复循环,再估计当前策略下的函数,再用当前价值函数来提升它的策略,两步,第一步估计价值函数,第二步是提升它的策略,这两步一直循环。 基于值的函数分为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两种方式,在线学习的代表学习方法是 Sarsa,离线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807/sbyafpzV4BgvjLT1.html
10.2020年媒体技术趋势报告:13大领域89项变革全输出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是处理决策型问题的强力工具,应用于AI系统训练,使之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一个系统尝试、失败、学习、实验,然后再次尝试——这一系列步骤都能飞速完成,且每次试错都会对它的未来尝试有所修正。 我们所熟悉的AlphaGo就是基于RL机制学习如何决定战胜人类棋手。但这https://36kr.com/p/5267903
11.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2022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 邓清唐1, 胡丹尔2, 蔡田田1, 李肖博1, 徐贤民2, 彭勇刚2 (1.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2.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要: 配电网中光伏,风机设备出力随机波动以及负荷波动带来的电压波动,网损增加等问题,给 https://ateee.iee.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435
12.机器学习算法(三十):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Learning)采样训练耗时过长,实际工业届应用难:强化学习需要对每一个State下的每一个Action都要尽量探索到,然后进行学习。实际应用时,部分场景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对于训练时长,算力开销是十分庞大的。很多时候使用其他的算法也会获得同样的效果,而训练时长,算力开销节约很多。强化学习的上限很高,但如果训练不到位,很多时候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49861184&efid=Dzf4eWhxLCHYstlDhGG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