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微粒作为催化剂应用较多的是半导体光催化剂,特别是在有机物制备方面。分散在溶液中的每一个半导体颗粒,可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短路的微型电池,用能量大于半导体能隙的光照射半导体分散系时,半导体纳米粒子吸收光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与空穴分离,分别迁移到粒子表面的不同位置,与溶液中相似的组分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
2.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3.在其它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4.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微粒和纳粒作为给药系统,其制备材料的基本性质是无毒、稳定、有良好的生物性并且与药物不发生化学反应。纳米系统主要用于毒副作用大、生物半衰期短、易被生物酶降解的药物的给药。
纳米生物学用来研究在纳米尺度上的生物过程,从而根据生物学原理发展分子应用工程。在金属铁的超细颗粒表面覆盖一层厚为5~20nm的聚合物后,可以固定大量蛋白质特别是酶,从而控制生化反应。这在生化技术、酶工程中大有用处。使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研究分子生物器件,利用纳米传感器,可以获取细胞内的生物信息,从而了解机体状态,深化人们对生理及病理的解释。
(一)连接
通过OA软件将分散在局域网和Internet上的各级组织与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依托于网络而存在的虚拟集中式办公场所。
(二)沟通
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例如消息提醒、邮件通讯、新闻公告、知识共享等等。沟通是协同工作的基础。
(三)协同
以工作流管理为线索,将人员、信息等各项资源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共同处理一组事件。同时,建立起各个异构系统之间的关联系统,将各类管理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参与流转。
(四)监控
工作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作流程状态、处理时限等都是监控的内容之一。
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
增强管理执行力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体现。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价值主要是规范流程、加强沟通以增强管理执行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内部通讯平台
平台上的员工通讯录、在线交流功能使工作信息得以及时的传递,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信息平台
公告、调查、讨论的让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各个用户。
(三)实现工作流转的自动化
协同流程的建立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灵活使用。
(四)实现文件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OA办公平台进行电子公文的,在协同工作中设置专门的流程,在文档管理中建立相应的文件夹进行存档、归档操作。电子公文的实施取代了传统的公文传递方式,不仅是传递方式的变革,还是管理意识的改变;除此之外,文档管理还可以进行文档的共享和借阅,方便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三、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公司的应用
就厂区而言,公司下属厂、机关处室地理位置较分散,不方便报告、文件等资料的递送和传阅。使用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后,将分散在局域网的各个分厂和机关处室的电脑连接起来,在厂区形成了一个依托网络而存在的虚拟办公场所。
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平台的在线交流、信急提醒(收到新的协同、有新的公告均会有一个红色的信息提示弹出)功能可以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告知该平台的每位用户。及时的信急沟通为办公的顺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监控是协同工作的有力保证。办公自动化软件办公是通过定义工作流程进行流转的,协同的发起人可以通过查看流程的节点流转情况来监控事件的处理过程。在协同事件建立时可以进行事项跟踪的设置。
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体会
首先,使用该软件后使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原因有三:(1)信息流通快,以前两三天处理的一个报告,在平台上可以压缩在1h内完成(2)文件和工作都被自动、有序的流转,在办工作、待办工作清晰明了,相当于给使用者安排了一个虚拟秘书,大大减少了工作量;(3)信息平台使无效会议减少。
其次,协作性、灵活性显著提高。20世纪福特汽车创始人首先倡导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模式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但在专业化效率日渐提高的今天,部门和部门、环节和环节之间协作效率高低就成为组织提升整体竞争能力新的驱动因素。办公自动化软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设无边界组织,消除企业的信息死角,成为企业上下左右沟通剂,而且提高了企业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第三,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办公自动化软件平台上,可以了解每项业务、每个职员的进度和状态,了解哪些地方、哪个环节有改善的余地、挖掘的潜力,借此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第四,规范性增强。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程序运行,一切都得按照既定规则、公司制度进行。同时,杜绝了越权操作,防范了经营风险,增加了监督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知识管理。文档管理自动化可以使优秀员工的思想技能不断积累;能即时管理、更新每个部门的各种资料(如客户资料),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离职时所带来的人事成本。
五、结束语
第二次浪潮的到来使得对效率的追求正在演变成整体竞争能力的衡量标准。科技的进步使得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益。ERP实现企业的资源效率,则务软件实现企业的资金效率,办公自动化软件则提升企业的信急效率、协作效率、办公效率和管理效率,成为组织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必需品。
1病因病机
2辨证分型
由于FD在中医范畴内病名不统一,加之其中医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该病的辨证分型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医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2009年l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讨论并修改了FD的中医辨证证型,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刘永芬[6]将FD分为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观察辨证治护FD的疗效。王建荣[7]根据辨证将FD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及饮食停滞六型论治。赵鲁卿[8]以“寒热虚实”为纲对565例FD患者症候特点进行研究,将FD分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四型。秦燕鸿[9]从肝论治FD,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胃虚弱证、肝郁湿阻证、瘀血停胃证五型。
3临床治疗
3.1应用中药基础方治疗
3.2应用自拟验方治疗
3.3应用中成药治疗
为服药方便,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很多临床医生通过大量临床试验,生产了各种中成药,在临床上也有显著疗效。陈盛盈[19]将96例动力障碍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气滞胃痛颗粒口服,对照组48例给服莫利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明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动力障碍型FD疗效确切。只德广等[20]采用F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观察藿香正气软胶囊对FD大鼠外观、体质量、胃电图、胃肠运动的影响,以及对FD大鼠胃肠激素及NO等的影响;结果是藿香正气软胶囊可以增强胃肠运动功,增加MTL与SP的量,减少VIP的量,减少NO的生成,该实验证实了藿香正气软胶囊可通过增加胃肠运动功能,达到治疗FD的目的。徐振华等[21]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香砂六君丸,对照组55例,口服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香砂六君丸双向调节胃肠道的作用,抑酸、解痉的同时能改善胃肠动力。
3.4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除服用中药治疗外,各种外治法也有显著疗效,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FD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周国赢等[22]将2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哇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FD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FD优于药物治疗。黄琪等[23]将64位FD患者随机分为辩证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2例,各组每日针刺1次,1次30min,6d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针刺治疗FD有显著疗效。张党升等[24]将FD患者分为腹部推拿组34例和西药对照组38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总有效率和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按摩推拿对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陈媛等[25]通过针灸治疗FD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阐明了针灸治疗FD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针灸对胃动力、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心里应激作用的干预三种途径实现的。
3.5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结语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扶风县应用
一、引言
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园中,优美的环境已经不再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文化景观逐步成为了整个园区的核心亮点。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作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综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设计手法
象征是景观设计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抽象的内涵常常以具体的形象体现,这样不同层次、范围的意义被充分表现。象征这样的体现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文化变得简单,让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续了文化的内涵,创造了别样的艺术效果。
(2)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手法
传统设计方法流传至今主要通过后人的借鉴和继承,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古典园林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方法。将传统园林中的传统手法继承和借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蕴含的不可磨灭的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法应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达的手法
直接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来都没有处理过的直观的为游客展现文化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往往体现在民俗节日、历史事件阐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强化人们对生活中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形式
(1)民俗活动
56个民族和各个城市地区经过漫长历史的洗涤,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活动很大意义上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时也成为十分有意义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现了陕西的日常生活状态,大唐芙蓉园更多以演艺来体现。
(2)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对城市公园设计来说,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仅承载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记载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城市的历史痕迹。在设计中,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含义的物质保护和继承下来,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维持下来,维护城市的个性。
(3)地方材料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地方材料、废弃材料常常被设计师应用,不管是景观小品的塑造,还是栏杆、座椅等辅助设施,都尽量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给有课带来亲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实例分析――宝鸡市扶风县城市公园
3.1地理区位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河流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以黄土台塬为主。扶风地处关天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与副中心城市宝鸡的中点,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万众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747处,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古周原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1987年举世仅存的佛指舍利从法门寺地宫出土,被誉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2010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入选“中国之美”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区。
3.3平面设计
(1)从功能分区上分析:从动静、商业经济、人群分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将功能分为入口广场区、商业餐饮区、主题广场区、文化展示区、儿童活动区、湿地景观区、植物园区、体育健身区、管理服务区、老年活动区八个片区。
(2)从规划结构上分析:在规划结构上采用主轴线和环形轴线,使每个片区能相互联系。同时在节点上分为主节点、次节点和三级节点,使整个公园有主有次,围绕一个文化主题中心展开,产生开端-过渡--过度-结尾这样一种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及体现
扶风县城市公园中对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设计原则,以宝鸡市和扶风县的地域文化为内涵,依托宝鸡市扶风县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观风貌,使该地成为扶风县新区的城市生活商业功能区和生活休闲区,展现出扶风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园、华夏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区,带动生态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使之成为扶风县乃至宝鸡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题
深入挖掘运城的文化,将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结合,突出文化,营造一个具有独特性、时代性的综合性公园,并对园区内的景点通过地形营造空间层次。在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体现地域文化,将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设计中。
在植物的选取上,结合历史上的记载,采用适宜该地边生长的乡土植物。扶风县当地有一个杏林镇,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如主题广场周边的银杏片区,利用了当地的景观植物,既能展示气公园的高贵,又能给主题广场和入口一个无形的限定。
(2)利用历史典故再现历史
利用传统的设计手法,借鉴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传说,并借助历史再现的体现手法等,营造具有艺术感染力、特色历史文化的景观风貌。如园区内历史文化区的浮雕墙和四个展馆,展示了扶风县特有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体现了宝鸡市的周礼文化之乡,如马援、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
(3)利用景观小品展现地域文化
景观小品的营造过程其实是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剖析、表现、提纯的过程,反之地域风情常常也是通过景观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为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景观小品的设计亦应如此,与本地区的人文风情达到一个文化融合的层次。如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中心的主题广场和凤凰雕塑展现了青铜器文化和宝鸡凤凰这一城市形象。
四、结语
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1)从人类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园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绿色空间,更是一个满足人类需求的绿色场所。城市公园设计,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协调,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园。
(2)从生态的角度研究,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现代城市中的人们逐渐开始遗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在认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营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绿色空间。城市公园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创建一个真正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公共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曹峰.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