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换句话说,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经济法这门课程而言,单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已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探讨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诸多新兴的教学方法中,多媒体以其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与学的交互性、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管理的灵活性而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教学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好处
(一)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吸引眼球,生动有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演示来阐述问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以文字叙述为主,可视化差的缺陷。因此,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在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邀约、要约邀请、承诺等概念时,以往无论列举多么生活化的实例学生都无法牢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笔者尝试着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关于买卖合同的Flash来给学生演示这些概念,学生立刻就被可爱的动画吸引住了,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兴趣倍增,原本枯燥乏味的法律术语也变得易学易记起来。
从另一方面讲,多媒体教学也迎合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报纸、图书、杂志充斥着大量的图片,以迎合人们的阅读口味和时尚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教学显得更有时代感。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时,笔者下载了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期视频节目给学生播放,让学生看完之后首先将基本案情复述一遍,然后再理清各种法律关系,最后找出本案法律纠纷中涉及到的主要法律关系,一步步地做了上述工作后,原本扑朔迷离的案件变得简单起来,学生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事后笔者与学生交流时,他们都反映说亲眼看到的案例跟老师口述的案例就是不一样,视频案例更加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与时俱进、灵活机动、便于修改、便于更新
经济法课程不同于其他经济类基础课程最大的一点在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立法的需要,各类单行法律会不断修改,而教材的制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及时更新,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不便。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后可以及时更新,这样就做到了电子教案与现行法律的同步性。比如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在2005年和2006年相继修改,而现有的教材没有一本是与新规定配套的,笔者只需要在已有的电子教案中根据最新法律规定作出相应修改就可以了,大大弥补了教材滞后性的缺点。
(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便于理解,便于识记
多媒体集文本、静态与动态的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于一体,是一种在功能上更为完善的信息传递体系。它包含了听觉信息(语音、音乐)、视觉信息(文字、影像)、综合信息(电影、电视)等。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弊端
现在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已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教师在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便捷,学生在享受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大容量信息,笔者所在的学校也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中暗含了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容易导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成了电子教案的“放映员”
(三)教师身体语言减少,师生情感交流减少
(四)学生自制能力差,容易造成看热闹的场面,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运用多媒体讲授经济法这门课程利大于弊。只是若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一起努力。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1)注重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2)注重前后呼应,环环相扣
(3)拓展课本内容,加入生动实例
2.提高授课的综合技能
制作了完备的多媒体课件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要想真正上好课,必须提高授课的综合技能。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使用者应培养在教学进度及内容、声像色的处理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应做到:
(1)必要的黑板板书
老师在讲解课外例子的时候,学生一般都十分专注。一旦放映课本上重要的内容,总是走神。因此将每节课的精华如重点字、词在黑板上写出来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
(2)有质量的提问
(3)加强课堂纪律的监管
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时有时需要关灯,教室光线较弱,有的学生以为老师看不到就不专心听讲,比如在播放连续的视频案例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来回走动监督学生。
3.转变角色
灌输为主变成引导为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努力开发经济法实务模拟软件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一大法宝。具体到经济法这门课程而言,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开发经济法实务模拟软件,比如在给学生讲授公司法的内容后,紧接着让他们上机实际操作一下设立公司的具体流程;上完合同法后再让学生独立起草某一类具体的合同;上完经济诉讼与仲裁后,模拟法庭审理让学生身临其境。经过实务模拟的训练后,势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加强课前预习和自学能力
2.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提高动口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光顺,叶延君.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2]姜传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对策.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关键词:听说教学法翻译教学法背景特征对比
一、听说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二、听说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通过教学实践,听说教学法逐步地形成以下主要特征。
1.听说为先,兼顾书面语。
听说教学法把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与社会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是吻合的。同时也受到语言研究的观点的影响,即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书面语,因此学习语言首先应该学习讲话。听说教学法的倡导者将听说能力看作是培养读写能力的基础,并认为语言材料首先经过耳听、口说,之后才落实到书面文字上。因此,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有效的听和说训练。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句型为纲,组织教学。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句型被当作是无数句子中归纳出来的、具体化的句子模式,是语言遣词造句规律的体现。外语教学应促使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外语的基本句型,培养他们根据这些句型类推出较多的其它句子的能力,进而达到口语交流的目的。
4.趣味性,实用性并重。
与过去不同的是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不再采用枯燥、单一的古典文本或书面体素材,而是选择人们日常生活的素材。这些素材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社会交往紧密相连,有利于听说的操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Longman,Inc.,2000.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Howatt,A.P.R.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
[4]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5]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春风送暖的季节里,我校XX年春季田径运动会经过紧张、激烈、公正的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运动会是一次团结的、和谐的运动会,是充满竞争、充满激情的运动会,也是一次满载收获的运动会,它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现在,我宣布,xx中学XX年春季田径运动会胜利闭幕!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必要性:
1“.技术经济学”课程自身的需要
2.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广受社会各界的批评,有人认为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分析、研究能力不及硕士生,知识层面与专科生没有显著的区别,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更有人认为,学校传授的内容脱离实际,在未来工作中缺乏实用性,因此往往消极学习,采取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方式混文凭,考试过后对所学知识全无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当中,有许多课程正是偏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技术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可用于未来工作当中,也能够利用其指导自己和家人做出选择和制订家庭投资决策。因此,在“技术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其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方法,就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等到锻炼。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二、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问题
2.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3.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三、结论
[关键词]会计基础比较教学法主要经济业务应用
近十年来,福建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入学考试中,始终把《会计基础》列为财经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必考科目。在语数英加专业总分值750分(2010年调整为600分)中专业独占300分,而300分中,单纯的经济业务分录又占了约100分。为此,学好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也应成了决定本课程分值的关键。
经济业务,也称会计交易,是指能导致会计要素项目发生增减变动的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从资金和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讲,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所有者权益业务、材料业务、生产加工业务、销售业务和利润核算等;而会计分录又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所应记入的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方向及金额的记录。
就高职单招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基础》中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会计分录已在中职一年学过了,如果仍按上新课时那样去讲,学生必定索然无味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比原来更胜一筹呢笔者认为,采用比较教学法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下面就以此方法谈谈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希望能给同仁以启发与借鉴。
一、求异比较法
此方法主要应用于购销业务核算中。众所周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是:供应(即材料的购入,起始环节),生产(即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心环节),销售(即产品的销售,最后环节),为了使购销业务前后衔接,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该类业务分录的理解与记忆,借用求异比较法进行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购销业务分录是:现购、赊购以及签发商业汇票时,借记在途物资(或原材料)账户,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账户,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或应付票据)账户;而现销、赊销以及收到商业汇票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应交税费―增值税(销项)账户。
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预付、预收业务较多时,也可以通过单独开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进行业务核算,具体比较如下:
■
通过求异比较学习,即正反业务联系,打破了学生原来一板一眼的机械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再辅之历年高职单招试题,以达到巩固目的。譬如在09年业务题中,涉及购销业务的题有:1、某企业购进甲材料500千克,单价60元,增值税率17%。材料已运达并验收入库,开出一张商业汇票结算货款;2、通过银行向黄河公司购买乙材料款项100000元;3、销售B产品8件,每件售价3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4080元,货款尚未收到。
上述三笔业务分录题,只要学生掌握了购销业务及预付、预收业务的比较点,完全可以直接把正确的业务分录写出来。
二、求同比较法
上面提到,工业企业的生产加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其产品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人工费及制造费用。在此,围绕产品生产以求同比较法来谈谈产品生产成本的业务分录。企业领用材料时,借记生产成本等账户,贷记原材料账户;分配工资及计提福利费时,借记生产成本等账户,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或福利费)账户;分配结转制造费用时,借记生产成本等账户,贷记制造费用账户;而在产品完工验收入库时,借记库存商品账户,贷记生产成本账户;期未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产品生产成本业务分录主要以“生产成本”账户为主线,而产品完工入库与结转销售成本则围绕“库存商品”账户展开,历年单招考试是必考的。譬如09年业务题中,涉及如下几题:1、领用乙材料80000元,其中70000元用于A产品生产,10000元用于车间管理一般耗用;2、结算本月职工工资,其中生产工人工资9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22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8000元;3、结转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100000元,均由A产品负担;4、结转本月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本月完工A产品1200件,每件生产成本500元;5、结转销售B产品的生产成本14000元。
上述几道业务分录题,只要学生理解了所讲的业务分录模式,快速解答是情理之中的,正确率不言而喻。
另外,笔者在讲解工企业接收投资人投资时,把接受捐赠融入其中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板书各自的业务分录,即接收投资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固定资产等)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股份制企业称为股本)账户;接受捐赠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固定资产等)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注:旧准则列入“资本公积”)账户;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共同之处。即,两者虽然业务性质不一样,但投资方式与捐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均可以通过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或捐赠。譬如07年单招业务题中,涉及投资与捐赠业务的题有:1、收到某投资者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20万元,验收并投入使用;2、接受某机构捐赠设备一台,价值2万元。
通过求同比较学习,学生不仅能找到上述业务的切入点,而且在做其他同类型业务分录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可谓一举多得。
三、相似比较法
在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中,费用业务也一直是学生易混淆的,譬如差旅费的报销业务(单招常考业务之一)学生出错率非掌高,最易写错账户。如何让学生正确区分其归属和核算笔者采用相似比较法来学习此类型业务。如下表:
通过相似比较,层层递进,学生能轻松地掌握主要费用账户的类型、含义等,然后,再以期间费用为例讲解相似业务分录,即发生费用时,借记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或其他应收款等);期未结转费用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
这样一比较,不仅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能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譬如,差旅费业务在历年高职单招的试题有:小王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1800元,退回现金200元(06年试题);财务科长李某前来结算上月暂借的出差备用金600元,报销差旅费560元,交回现金40元(07年试题);张某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1300元(原预借1300元)(08年试题);针对上述这几年有关差旅费业务,考生只要掌握了比较表中的知识点,做正确易如反掌。
其实,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涉及面很广,笔者只是用比较教学法浅谈了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中的一部分。教学者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单招教学中,谁找到了最佳方法,谁就能主宰本课程分值的高低。
总之,在《会计基础》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中应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迅速得到提高,尽快达成教学目标”。笔者深信,这种方法不仅为学生的单招统考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为实务操作学习也夯实了基础,必能给单招学生带来多重收获。
[1]孟繁金,张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教材―基础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