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德育课程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德育新课程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帮助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课程作为平台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得经验和结构性知识的整合要求被强化,这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改造,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有力的冲击。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来配合完成整体教学,而服务性学习正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塑造学生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这对德育的扩充学习是有益的。
服务性学习内涵
服务性学习的特点
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从服务性学习的目标、特点等视角来审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期待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道德发展
内容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从服务性学习的目标、特点等视角来审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期待服务性学习德育价值的回归。
服务性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学术课程,社会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项目,由学生自己参与社会服务过程、运用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产生真实有形的成果。服务性学习也是一种主客体互惠性的学习,学生通过服务学习观察问题,从而在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中,获得机会认识社会、拓展技能、培养信心去认真思考问题和提高解决的能力,担负起社会责任。
[摘要]通过借助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和教学策略的实现要点两个方面,对实习实践教学、比较鉴别、反思体验提升、成果归纳提炼等四个阶段做了阐述,以期能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就对贴近应用和实践教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通过对现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透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改进其教学现状,提出了成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服务性学习策略与成人高教服务性学习
二、基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
摘要:美国是较早重视开展环境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在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进程中,环境教育本身被视为一种重要策略,“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EIC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集跨学科教学、学生中心、问题解决等特征为一体的EIC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塑造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并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对美国EIC模式的特征及实践成效的描述和分析,将会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环境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EIC模式;环境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美国
近年来,美国在几十年环境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UsingtheEnvironmentasanIntegratingContext,EIC)。该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策略,试图促进学生理解周围世界、锻炼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学生最大潜力的发展。因而EIC模式已超越了环境教育领域,它不仅是发展学习者环境素质的良好途径,更是美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已成为当前美国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探索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
一、EIC模式提出及发展的背景
【摘要】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精神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结合实践构建“理论知识结合技能知识,基本素养融合专业素养,校内活动辅以校外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专业标准;认证标准
幼儿教师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职业素养的铺垫。作为幼儿教师摇篮的学前专业,更是需要构建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国家教育部就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一线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于2012年2月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此外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7年10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这些是各级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导向性文件。
一、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理念框架构建
一、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一)旅游高职高专成为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主力军
自2009年始,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将旅游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了细分。2009至2012连续4年,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在校生60%以上[4](图1)。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在我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已经超越本科旅游教育。
(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现状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
【摘要】《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从大学教学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分析入手,厘清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现场访谈为基础,深刻反思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想,是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路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