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2.0时代,教育信息化受到国家大力支持。2.0时代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教育部2018年财政拨款收支总预算1479亿元(2017年总预算137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343亿元,占财政拨款预算支出的90.8%。
受人口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前景乐观。高等院校的数量近十年一直在增加。从2009年的2300所学校发展到2018年的2663所。本专科生为例招生人数09年为639万人,18年为790万人。0—14岁人口18年达到了23523万人。高教市场仍有大量潜力可以释放。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1麦可思:中国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产业的开拓人与领军者
1.1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产品服务商
麦可思数据(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数据管理跟踪平台的建设者。公司同时基于高校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和毕业生的质量数据,建立来自于社会需求一方的常态反馈机制,为高校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公司于2015年10月上市,股票代码为833861。
公司发展历程:持续深耕高教数据与咨询服务
2006年10月成都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1月麦可思公司正式启动“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评估系统(CHEFS)”项目。CHEFS在中国第一次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专业性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全国范围数据库,在中国第一次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科学地分类、定义和量化,是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地调查和评估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供应及产业需求。2008年11月17日,麦可思公司正式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2009年4月22日麦可思(MyCOS)北京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9年4月20日麦可思(MyCOS)与中国社科院-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签订出版合同,撰写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此后大学生就业报告成为公司王牌产品之一,每年都能得到社会媒体的反响。2016年6月成立“厦门大学—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数据中心”。
公司股权结构及子公司:股权集中,子公司辅助母公司行业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伯庆教授,个人持股比例达到61%,其次为成都君立安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持股比例10.71%。华勤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8.93%,北京荣氏亨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46%。王伯庆董事长,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12月,在华盛顿州人力与教育董事会任资深经济学家;于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华盛顿州社会与健康服务部研究与数据中心任资深研究经理;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西南财经大学任商务数据挖掘中心主任、教授;2011年12月至今,在西南财经大学任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具有深厚丰富的教育与数据分析背景。公司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咨询业务,先后建立起数据科技,教育咨询子公司服务于集团。
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有两大业务。一为提供数据跟踪评价智能平台支持。公司的数据跟踪评价智能平台主要功能是状态跟踪、问题发现、决策支持和效果测量等,该产品包括在校生发展年度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平台、毕业生短期、中期和长期跟踪评价、用人单位使用与需求评价等六个细分项目类别。二是基于数据的咨询和解决方案业务包括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师发展、生源管理等内容。
1.2财务状况:主营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势头教育信息化产业不断发展,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增加
公司发展势头迅猛,16年到18年三年期间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公司的增长得益于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学校对数据管理充满兴趣。
期间费用得到控制,研发费用相对稳定
公司三项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从16年的28,937,282元上升到17年的33,570,246元和18年的34,358,270元。由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高于费用增长,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6年的39%下降到18年的31%。成本日益得到控制,公司的费用管理更为合理和有效。
销售费用主要是职工薪酬费用,租赁物业费,交通及差旅费和办公费用。销售费用从16年的18,716,370.45元增加到17年的员21,712,472.67元,而18年趋于稳定保持在21,238,895.96元。工薪酬费用逐年增加,从16年的10,486,306.29元增加到18年的13,031,544.03元。主要原因是人员的扩充增加。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职工薪酬费用和办公费用。由于17年以前公司把研发费用放入管理费用,17年开始单独列出。因此在扣除研发费用后,管理费用从16年的10,261,847.00元,上升到17年的11,269,097.45元和18年的13,610,149.52元。由于管理人员的增加和用人成本的上升,职工薪酬费用从16年的6,045,062.80元提升到17年的7,007,120.20元和9,636,607.89元。另一项大的支出为办公费用,从16年的466,462.25元增加到17年的564,420.27元和18年的601,288.03。
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益和手续费支出。由于该公司甚少有长期借款,因此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研发费用主要包括职工薪酬费用,交通及差旅费和办公费用。近三年研发费用趋于稳定,16年为14,590,679.51元,17年为17,502,728.99元,18年为14,885,129.76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略有下降,但总体保持在10%以上。
2高等教育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行业:承接教育信息化春风,扬帆起航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对教育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硬件设备,软件及后续服务,云技术和数据服务和增值服务。
技术服务商主要分为教育平台提供商和教育应用提供商。教育平台提供商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按照客户要求定制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类产品。教育应用提供商则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等提供各类软硬件教育产品。目前教育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消费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导建设的信息系统采购,在选择教育信息化系统供应商时,政府和学校会考虑企业产品的稳定性,是否有过往的成功案例,因此,已进入到教育信息化产品供应、有良好品牌效应的技术服务商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内容提供商一般在线下有一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师资、教材及辅导资料等,通过独立开发或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将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终端用户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师生及家长。
2.1教育行业趋势:从信息化1.0时代迈向2.0时代,进入转折阶段
教育1.0时代主要是硬件建设,完善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确保大部分的学生可以享有优质的硬件设施,例如投影仪,电脑机房等设施。随着通讯手段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教育产业走向了2.0时代。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逐渐实现从建设到应用的转变。这一阶段更为注重学校师生考核平台建设,教育资源线上获取的通道建设等内容。
2.0时代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为此需要做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和“三通两平台”建设。
八大行动助力教育2.0发展
在这两个行动纲领的指导下,总共开展了八大行动。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该八大行动的内容与高等教育数据跟踪与咨询服务行业的宗旨不谋而合。教育部所推出的2.0发展计划,预示着未来高教行业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讲,与麦可思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密切关系。
高等教育数据跟踪与咨询讲究的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日常课程开展,评定教师教学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无论是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还是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都要求转变现行的课程评价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要求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2.2国家政策导向:财政补助,国家政策倾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教育部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育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针对教育行业的经费总投入也在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201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1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持续增长,也体现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定信念。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18年部门预算》,教育部2018年财政拨款收支总预算1479亿元(2017年总预算137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343亿元,占财政拨款预算支出的90.8%。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亿元,比上年的38888.39亿元增长9.45%。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88.39亿元,比上年的36129.19亿元增长7.64%。
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义务教育的投入占比最大,其次便是高等教育。其投资金额达到了一万亿元。而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在高等教育层次几乎达到了25000元的水平。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心,也从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产业的潜在规模。教育信息化产业将会是未来的一片蓝海。
政府教育政策引航教育市场
从教育部政策制定来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五专题: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明确指出本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任务主要三个。一为培育高等人才,二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三为提升研究质量和研究领域多样化。
培育高等人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技能需求的人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主要分为了教师质量提升和课程教学改革评估体系完善两个部分。前者需要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在研究生阶段,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后者则是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提升研究质量和研究领域多样化。提升研究质量需要做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中国幼儿人口增加。高教潜在需求仍旺盛
教育产业目前规模不断壮大,其未来情景也相当乐观。虽然人口增长率在下降,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从绝对数值上每年新生人口仍旧十分庞大。从11年开始0—14岁人口不断上升,18年的时候更是达到了23523万人。从增长率角度来看,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7%,18年为3.81%。随着人群的教育程度上升,新生代父母对教育投资的比例不断加大,对教育产品的质量也日趋严格。可以预见在未来,父母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更为重视。近5年来家庭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占到可支配收入的8%左右。由13年的1398元上升到2226元。
大数据教育市场迸发
从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管理服务市场规模也在逐年上升。我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在2020年很有可能超过10000亿元。2017年我国教育大数据市场规模约53.1亿元,同比2016年的33.9亿元增长了56.64%。
3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从成立之初一直深耕于高等教育的数据与咨询服务,在整个行业中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在公司11年的发展历程里,获得高校、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高度认可。公司合作高校客户为985、211、一般本科、示范/骨干高职、一般高职,包含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在中国教育部门批准2500所高校中累计合作706所,正在执行签约项目的569所,其中服务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客户占比为83%。由此可见,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粘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基于该行业客户粘性高和专业化的特点,新近企业不容易获得市场份额。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此类服务的企业,麦可思累计了大量的市场经验以及形成了广阔的人脉。根据公司介绍,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类似机构提供这样全面服务和产品,也没有一家企业服务数量如此多的教育机构。
3.2技术与人才优势:专业化技术团队,与多家大学成立合作组织,与教育部门进行广泛合作
公司已经建立起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实时智能展现、报告生产、云计算、SaaS服务、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及其移动端应用程序等完整的技术链条。公司配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不断原创及更新自己的技术体系,使之保持先进性、领先性。高校管理服务的数据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需要依靠数据建模、挖掘和解读技术。公司的数据挖掘和解读团队是由创始人王伯庆博士亲自建立和培养的,是目前国内数据行业中最专业的团队之一。王伯庆博士本人是劳动力经济学专家,有25年人力市场研究、数据建模、挖掘和解读的工作经验,团队成员多为国内外名校数学和统计学专业背景,包括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研究总监吴垠博士、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郭娇等研究人员。
麦可思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厦门大学—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数据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协同研究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成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协同研究中心。麦可思是中国教育智库联盟发起单位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成员。
麦可斯在11年的发展期间,与许多国内官方机构甚至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其领域主要围绕在大学生毕业去向,以及就业质量报告上。公司能够获得如此多的项目合作机会,说明了麦可思在高教数据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业内享有广泛知名度。
3.3产品优势:就业报告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智能助教顺应行业发展潮流
麦可思智能助教
麦可思智能助教(MyCOSIntelligentTeachingAssistant),简称mita,是一套智能教学系统,用来辅助教学。目前Mita覆盖750多所高校,4000多位老师,16万多名学生,每天产生上万条课堂行为记录。Mita实时记录在教与学的过程里所产生的客观行为数据,可以了解老师的教学投入与学生的学习参与,这也与调查产生的数据互为补充。智能助教作为教育信息化产业的领先技术,麦可思公司于16年开始投放使用。从该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公司一直处于行业的发展前端,顺应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麦可思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以提高教学质量。
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新三板智库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报告所载信息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且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对因使用本报告的内容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