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传播创新研究》是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集刊,以中国传播问题为出发点,“在场”地感知中国传播的难点、疑点与热点,创新重建交流与社会连接的传播行动,发掘比较视角下的传播智慧,进而激活传播创新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纾解人类交流的困境与无奈。本辑由前沿访谈、乡村传播、经济传播、健康传播、媒介记忆、智能传播专题研究六个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播创新研究现状。

本次推送《生存媒介的技术伦理:以平台公司“数字遗产”政策设计为中心的分析》,作者骆世查、郑怡、陈思帆。

生存媒介的技术伦理:以平台公司“数字遗产”政策设计为中心的分析

骆世查、郑怡、陈思帆

关键词:生存媒介;技术伦理学;政策设计;数字遗产

一、引言:数字遗产与数字生存

经历了疫情的沉寂,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引发了久违的热议。其中,除了片名主线“流浪地球计划”引人注目之外,副线“数字生命计划”也在拯救地球文明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说上载生命(UI)和数字永生(DI)尚属科幻,那么数字生存乃是当前的日常,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代赖以栖居的地方。我国近11亿名网民每日至少4个半小时都是在互联网上度过的。无怪乎年轻人对自己在互联网世界的生命经历愈加重视,甚至00后也开始立遗嘱,其中虚拟财产占比达17.3%。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计收到445份遗嘱的内容涉及“虚拟财产”。此外,2021年初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7条)确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意义。2021年末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为网络平台妥善处置个人网络账号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早在2019年,南京市便已开发了“数字化生命遗产库”,将逝者生前的简历、文字与影像等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料,通过云空间技术永久保存。更有学者提出,元宇宙中数字遗产对于个体、国家以及人类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元宇宙的不断发展普及,数字遗产不会停留在概念层面,必然会成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未来,我们的数字生命只会更丰富,一个审慎的人生也将不得不面临对互联网生活的管理与盘点。在此意义上,数字遗产的出现为检视人们对当前乃至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价值的理解提供了契机。正如彼得斯(JohnDurhamPeters)所言,任何时候凡涉及对数据和外部世界的管理,我们就会遇到媒介。媒介是我们“存有”的基础设施,而数字媒介指向了各种最为基础的功能——规制和维护,这些功能体现出数据怎样支撑着我们的存在。数字遗产作为媒介是数字生存的一种导航和指引,凡具有成为数字遗产的潜在事物无不关联着数字生存。在中文学术界对数字遗产与数字生存的理论辨析所在多有,本研究试图通过政策评估,更为经验性地探讨数字遗产何以关乎生存。

二、文献探讨

(一)作为生存媒介的“数字遗产”

(二)技术伦理学视野下的“数字遗产”

我们赞同技术伦理学的基本立场,生存媒介研究不能仅诉诸抽象化的、本质论的探讨方式。按格伦瓦尔德(ArminGrunwald)的说法,道德和伦理有所不同,道德可以被描述,并且指的是实际的价值维护、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次序,而伦理则是关于这些道德内容的反思理论。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数字遗产具体到不同平台公司层面,理应抽绎出不同的道德成分。技术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一套技术评价和决策的规范基础,为经过伦理思考的负责任的决策提供帮助。这里的技术指的不是一个分析对象,而指涉与其打交道的过程,评估和反思的正是该过程的影响和后果。评估不是为了告诉人们该不该拟定数字遗产,也不是为了指导人们如何合法管理数字遗产,而是为人们当下的数字生存和实践提供咨询,让那些可能成为数字遗产的范畴、边界、标准、规范、理由更加清晰透明。技术伦理学就是关于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实际对话”的澄清者、倡导者、促进者和信息员。这一取径为数字遗产背后的生存媒介实践提供了可论辩与可沟通的空间。

三、研究方法与问题

四、结果与讨论

(一)“制造”安全:不确定性范式下的平台安全承诺

1.数据生成过程中的隐私与利弊权衡

“应该是注意到网上浏览痕迹的数据的。但是这个注意到也没有什么。因为,自然地使用互联网肯定会产生一些痕迹。”(任先生,第一场焦点小组)

“网上浏览的痕迹是有删除的。但删除不是为了删除自己的痕迹,主要是因为电脑卡了,或者手机内存不够了。”(朱女士,第一场焦点小组)

“我平时有注意网上浏览痕迹的数据,因为涉及一些隐私嘛。以前会定期清理,比如说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什么的。后来觉得这样挺麻烦的,我就开了浏览器里的无痕浏览模式。”(李女士,第一场焦点小组)

部分嘉宾也意识到了网络隐形追踪技术的存在,并表示会有意识地使用无痕浏览模式等措施来规避平台的数据搜集。然而,面对正文冗长繁复、充满制式化语言、“不同意即不能使用”的不平等隐私协议,以及披露隐私就能获得的即时娱乐和生活便利,多数人又不可避免地陷入“隐私悖论”的困境,即网络用户虽然感知到隐私风险的存在,但不会采取有效的隐私保护行动。通过政策与功能设计,这一悖论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

在面向手机应用开发者的隐私设计指南中,安卓和iOS都提倡权限和数据的最小化。Apple(苹果)明确写道应尽可能只收集“完成给定任务所需的最少量用户或设备数据”,“不要出于不必要或不明显的原因,或者因为您认为以后可能会有用而试图获取或收集数据。”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仅在需要时请求权限、仅请求有限的而非完整的访问权限(如不请求“照片”或“通讯录”等受保护资源的完整访问权限)、仅在应用前台运行时收集数据。

谷歌和苹果作为主流手机操作系统的运营者和规则制定者,都在系统这一最基础的层级上为数据收集与权限获取划下了红线、为隐私保护筑牢了根基。它们不仅给出了原则规范,还提供了具体程序开发的实操指南。这些技术规范反映了人们关于隐私安全的基础共识,即数据收集和权限使用的最小化、对数据的使用保持透明、保护你收集的数据、让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尽管这在数字媒介使用中往往难以实现。

软件搜索了一个什么关键词,可能当你打开另外一个软件的时候,那个软件就会推给你想要的那些东西,所以说有时候我看到这样的情况还是会觉得很瘆人。(蒋女士,第三场焦点小组)

除了用户主动书写的数字自传、浏览记录等网络自动跟踪技术被动记录的数字卷宗等遗产之外,算法的智能推演正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与再利用,生产出新的缅怀价值。算法逻辑下的内容组织形式本身也成为一种数字遗产,拓展了人们对于数字遗产范围的界定。访谈中有人提到,自己在听歌时会有意识地标记自己喜欢的音乐,向推荐算法表达自己的喜好,让个性化歌曲推荐越来越准,自己通过这个方式也逐渐认识到真正喜欢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这个“懂自己喜好”的音乐账号已成为数字生活中重要、珍贵的所有物,若账号注销会带来很大的损失。用户在与算法的互动、交流、合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听歌口味。听歌口味作为数字生活的财产,对应的实体是存储于平台数据库中的一份个性化配置文件,它是用算法输出的数据库内条目倾向性、关联度等程序语言来描述的,这种描述可能比“摇滚风格”“古典风格”等自然语言描述更为精确,若要转译成自然语言可能造成大量信息损失,因而只有在这一音乐平台的载体上,它才能最准确地呈现全貌、最大化地发挥价值。焦点小组访谈中也有嘉宾表示,歌单也算数字遗产,会留给亲友,供人缅怀。

“我有那种整理好的歌单,我也有这个习惯,就是会分门别类地去整理歌单什么的,我觉得这个也算是数字遗产。”(蒋女士,第三场焦点小组)

算法生产出的个性化“节目单”作为数字遗产时十分脆弱,存续、悼念都依赖平台的支持,但目前平台对这类遗产的保护并不完善。作为数字遗产的个性化歌单还预示着一种可能:算法借助翔实的用户数据,有朝一日能不再限于音乐偏好,而是能完整地还原逝者的全貌,逝者依托数据与算法实现仿真、虚幻的永生,深刻改变追悼形式乃至生死之界。

2.数据保护的政策呈现与功能设计

在政策的整体页面呈现形式上,本研究从媒介形态、排版设计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以上平台加以考察。单一平台的隐私或个人信息政策采用纯文字说明、线性排版格式和法律条文罗列的形式在页面呈现,这体现了一种以平台为中心的技术设计视角。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这四大综合类平台设计了集成式网站,呈现图文结合、非线性导航栏跳转和口号式呼吁的不同特征,交互性和可读性的提升体现了为用户服务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国外的脸书加入了隐私动画视频,谷歌在首页采用了卡片型分类导航,推特选择了对话式文本,这些设计都进一步凸显了用户的中心地位。

数字遗产的隐私顾虑源于复合社会情境的矛盾,隐私的边界并非固定,而是可渗透、可伸缩的。公私二元的、静态的隐私观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复杂情境,“流动的空间,液态的隐私”更贴合当下隐私管理中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彼此交错、多个社交媒体复合使用、多个圈层相互重叠的境况。

在安全与便捷的坐标轴上,究竟“什么样的安全才算是足够安全?”2019年一则关于比特币的新闻引发我们对安全阈值的思考。当年加拿大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QuadrigaCX冻结了用户账户中近2亿美元的数字加密货币,因为创始人兼CEO杰拉尔德·科顿(GeraldCotten)于2018年12月去世了。在平台提交给法庭的文件中提到,该CEO是唯一知道取出这些资金所需的安全密钥和密码的人,且尽管“反复努力地搜索”,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写下来的密码或恢复键,致使该交易无法向客户偿还近2亿美元的资金。数字加密货币问世以来,就声称自己“绝对安全”,而“绝对安全”的前提即为密钥——只有拥有密钥的人才能取走数字加密货币,其他任何人或机构都不能取走,可这种“绝对安全”通过这一案件恰恰反映出其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排除不安全性和风险是技术始终如一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安全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完全的安全是达不到的,技术需要留有“忘记密码”的余地。从“安全的幻想”向“不安全的管理”过渡或许是更为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向。

谷歌似乎以技术便捷为首要考量,其SmartLock功能提供了三种让手机保持解锁状态的选项:随身携带时、处于可信地点时、连接到可信设备时。在随身携带时的选项下,解锁手机后,只要贴身检测功能检测到手机在用户身上,手机就会一直保持解锁状态。当用户将手机放下后,手机最多可能需要1分钟才会自动锁定。在部分手机上,贴身检测功能还会学习并记住用户的步行活动模式,若检测到模式与用户明显不同的步行活动,便会锁定手机。但该选项在用户搭乘交通工具时并不安全,如用户搭乘汽车、公交车、火车时,手机可能需要5~10分钟才会锁定;搭乘飞机或乘船时,手机可能无法自动锁定。在处于可信地点时的选项下,手机可在可信地点周边方圆80米内解锁,但位置信号可能会遭到复制或操纵,被用于解锁盗用手机。在连接到可信设备时的选项下,依靠蓝牙连接检测,而蓝牙连接范围受手机型号、蓝牙设备和当前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效范围最远可达100米,若手机在可信设备附近已被其解锁,就能被轻易盗用。

(二)“前瞻”责任:介入伦理视野下的责任思辨

1.逝者账号的处理逻辑与保护办法

2.用户数据的平台审查与管理规范

相比它们,微软的个人数据管理并不算完善,数据控制项散布在各个产品和服务的设置中,也仅支持部分数据的自助管理,对于无法通过这些工具管理的个人数据,用户需要联系微软。而国内平台几乎没有类似的个人数据管理中心,更不提供数据统一导出的服务。但即使没有统一的数据导出功能,用户也能通过从网页上复制自己的博文等方式自行整理和导出数据,只不过这样的方式比较烦琐,且大量的后台数据和活动记录都无法导出,数据主体只能以访客的身份摘录、备份自己的数据,丧失了对自己数据的自主权。

(三)表现公正:多群体的贡献型正义与社会正义

1.用户群体的权限等级与贡献型正义

2.数字生命的现实继承与社会正义

焦点小组访谈中有嘉宾以逝者不再会受到真实伤害为由,认为不需要规划用户死后数字记忆的去留,也有嘉宾以维护自己死后尊严为由,认为应在生前谨慎地估价,有选择性地删除或保存。

删或者留,其实我个人觉得这都无所谓吧,因为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其实都是我自己发在网上的。这个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可能(随着)社会啊、时代啊,什么都会变。我觉得人生才是呱呱落地来,然后轻轻地走,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再说死了之后也没什么感觉了。(郑先生,第三场焦点小组)

我想想我的数字遗产,比如说照片啊、视频啊,如果能留下来,现在应该也可以留下来,也是一个念想吧,这些嘛留给家人就可以了。(陈先生,第三场焦点小组)

删或留的话,我觉得应该也还是会有一些选择性吧,如果有些事情属于隐私,我不想让人知道的话,有可能我就会删除。就是会有选择性的,不会说把所有的都遗留下来。(李女士,第三场焦点小组)

因为我平时也没玩过什么网络游戏,但是说看这个题吧,我觉得应该是留给现实中的妻子。因为就是说网络(游戏中的)妻子是虚拟的,应该不会受到什么法律的保护。只要它是有价的财产,我觉得应该还是现实中的妻子有继承权。(任先生,第一场焦点小组)

我要支持现实中的妻子继承,因为网游中的这个妻子,其实存在一个身份的不确定,她能否作为法律上的一个主体,就是说是否有继承权的一个主体,我觉得这块儿是有问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支持现实中的妻子继承。(吴先生,第一场焦点小组)

肯定是现实中的妻子继承全部吧,网游当中的虚拟的这一类人也会有这个继承权吗?既然到了法院的话,这个虚拟人肯定是没有继承权的吧。(朱女士,第一场焦点小组)

我可能比较倾向于现实中的妻子全部继承,毕竟我们还是要尊重现实中的民事婚姻关系。(李女士,第一场焦点小组)

我觉得应该是现实中的妻子全部继承会比较好。因为我感觉继承权跟责任应该也是对应的吧?但如果说从权利和责任来说的话,我感觉网游中的妻子跟他们网游中的其他小伙伴应该是差不多的同等关系,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张先生,第一场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访谈嘉宾一致认为网游财产应当由现实妻子继承,或是因为觉得虚拟主体身份不确定、无继承权,或是认为尊重现实婚姻关系、认为现实妻子才有责任与付出。数字世界虚幻不实的印象,让参与者普遍觉得更为坚实的现实亲缘关系才是遗产继承的正当依据。当然,社会正义的问题是群体面对个别成员的行为问题,旁观的嘉宾事实上更可能脱离平台用户群体的范畴,而以家庭伦理的角度来评估真实亲友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这里的问题还在于平台用户群体,即虚拟社群各种成员之间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公正及平等的对待,但本研究的材料中还缺乏平台方的视角。

五、结论

(一)安全的潜台词:默认与惯性选择的道德意涵

(二)责任的介入:政府与公共机构的调解伦理

(三)正义的分摊:处置数字遗产职业伦理的社会化

本文系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22年基本科研项目“媒介哲学视野下新闻创新的技术感知研究”(批准号:20827041F4393)的成果。

备注:全文引用及参考文献从略

引用参考

骆世查,郑怡,陈思帆.生存媒介的技术伦理:以平台公司“数字遗产”政策设计为中心的分析[J].传播创新研究,2023,(01):198-235+244.

作者简介

骆世查,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媒介哲学、媒介史;

郑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生,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

陈思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生,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

THE END
1.AI自习室:莫让网课李代桃僵新闻频道首先,现存的AI自习室的智能设备与市面上学习软件同质化严重,学习效果令人生疑。AI 自习室的设想初衷是通过智能设备辅助和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为学习者创造舒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但实际上,一些 AI 自习室的智能设备与市场上的学习软件在大数据技术和个性化处理https://news.xmnn.cn/ldrp/zgsb/202412/t20241216_287856.html
2.AI自习室是风口还是噱头?一方面,相比于传统自习室,“只是桌子上多了一个智能学习机”的AI自习室,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噱头大于实际的观感。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AI自习室也良莠不齐,比如有一些半路出家的教培机构,本身缺乏AI研发能力,其提供的所谓智能学习机,可能只是将线上课程直接打包成软件,用户体验与上网课无异。当观感不怎么样、体验也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41220/32fe7fbc94e0494db8428538d41cb591/c.html
3.热点评析别掉进AI培训的坑“学不可以已。”当下,坚持学习成为了许多职场人士的共识,AI作为风口,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AI培训虽需求旺盛,但从客观上说,各类AI大模型推出的时间毕竟不长,短期内很难组成体系化的培训课程,这意味着供应的质量还跟不上。再说,许多宣称“三个半月包教包会”的说辞,更像是天方夜谭。而商家爱宣称的诸如https://www.cqrb.cn/comment/2024-12-18/2119698_pc.html
4.节省成本,提升效果:在线网校的六大优势大象网盟教学教育授课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网校可以迅速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加入。通过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招生推广,网校教育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五、在线题库,助力学习与备考 网校教育平台通常配备有丰富的在线题库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题库系统涵盖了多种题型,模拟考试、错题练习、自动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SADIC105389YTS.html
5.线上学习方案考虑到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局限性,做到一班一方案、一科一方案,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兼顾每一位学生,特别注意因家庭原因不能进行线上学习的`学生,综合采用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反馈答疑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 9、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图片、小视频或推送微课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丰富https://www.unjs.com/fanwenku/419088.html
6.安全教育班会记录(精选11篇)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一个好的主题班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全教育班会记录(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全教育https://www.qunzou.com/jiaoxue/10530.html
7.AI时代的教育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AI正在重塑教育的格局,推动个性化学习,但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化。如何在这种转型中培养具有创新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实价值观的学生,成为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AI推动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1MDg4MA==&mid=2650307615&idx=1&sn=09b21a97f7c1719c90f19f68c1c38ab0&chksm=f50ac7fb70d34498fe3b95c1ea1c8f37106f9b1063e0336607852ff6714d238944bb09f7917e&scene=27
8.线上教学经验做法总结范文(通用20篇)会上,王校长首先对老师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了诚挚的谢意:有的老师自己孩子还小,就每天等孩子睡着了,再到学校微信群学习线上教学相关知识;有的老师利用网络资源自学了多种直播软件;有的班主任从早到晚全天候线上跟班;有的班主任“德育先行”组织的活动有声有色……每天,都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学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xuezongjie/643899.html
9.高中学俄语的利弊有哪些高考经验坏处:我个人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巨强”的坚持不懈精神及对俄罗斯的巨热爱,还是不要去学,即使现在对俄语抱有很大兴趣,一但学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俄语比英语难得多,相比下,英语简直小儿科了,我们老师说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第一是汉语,第二是俄语,学习俄语不是超级超级好的话以后很难找到工作,因为俄罗斯人说话语速巨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3153129.html
10.文明上网主题班会(精选14篇)最后,同学们表示今后要多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网络修养,做合格、文明、健康的上网者。 就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家就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网上购物、炒股、游戏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网络也会带来一些弊端。https://www.yjbys.com/cehuashu/zhutibanhui/2424020.html
11.线上学习心得15篇线上学习心得 线上学习心得1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线上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线上学习心得1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2733145.html
12.网络安全教案(通用10篇)在观众讨论的同时,用多媒体将观众搜集的视听信息播放在大屏幕上。所有讨论内容由主持人进行分类整理,并将之概括在演示黑板。 (三)谁之过,网络还是我?——网络的利弊讨论 主持人:网络到底带来了些什么?为什么有人凭借着它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也有人因之而走向堕落、走向毁灭?由此引发对网络本质的讨论。由主持人对https://mip.jy135.com/jiaoan/559480.html
13.线上教学巡课记录表总结15篇线上教学第四周,巡课继续进行。20xx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按照X区教研中心工作安排,我在线上巡课共15节,覆盖6所学校。 发现亮点 1、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积极使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阅读策略的学习和指导,如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策略、通过关键词确定段落大意等,使学生学到https://www.ruiwen.com/jilu/7184986.html
14.绿色安全降上网教案7篇课件中还展示了文明上网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班会中,同学们结合自己使用网络的体会纷纷发表对使用网络的意义和如何文明上网等方面问题的见解。通过班会上的演讲比赛,同学们认清了网络的利与弊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8234.html
15.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社交媒体上发言的为什么更多是极端者?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608 问答专辑 2022/8/16 如何看待国内社交平台公开IP属地? 如何理解并说服长辈避免通过营销号获取信息? 如何看待《财新》所处的环境? 回复会员通讯604期《互联网必然抖音化?》 607 加拿大网络新闻法:平台向媒体付钱?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16.线上学习之利弊其利一:线上学习可以海阔天空,有了更多名师课堂的选择。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课程都可自选。 其利二:老师们多了更多学习名师的机会,充分减少了外出培训学习的开支,节省时间节省钱。 其弊一:学生分层次,家长分层次,有部分孩子无法独立完成线上学习,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可能会遇到瓶颈。 https://www.jianshu.com/p/2c106774c3a5
17.绿色上网主题班会教案(通用7篇)你拍五,我拍五,学习娱乐两不误; 你拍六,我拍六,网上帮忙不留名; 你拍七,我拍七,刻苦学习不泄气; 你拍八,我拍八,千万不要进网吧; 你拍九,我拍九,网友不全是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健康上网是好事。 九、提出倡议: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十、中队辅导员总结活动并宣活动结束: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1020091656_2023739.html
18.广报探校这所学校的智慧课堂转变传统教和学模式老师使用智慧课堂在课中进行互动,能够在上课期间就把握每一个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利于促进知识更好地被内化和建构。 而课后作业也不再是传统纸质形式,转变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作业模式。使用线上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411/12/170639_54745322.htm
19.精神分裂症新视点线上学术交流会圆满收官最后,王高华教授对会议专题和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从机制到临床治疗的系统回顾和分析,系统学习临床研究数据的收集并做好统计分析,借助于线上读书会这个平台可以切实帮助全国线下的所有听众。 附 COP中文版2022年第1期文章点击下载 本期读书会回放视频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e70e3272064
20.PPT制作学习小结13篇(全文)PPT制作学习小结(精选13篇) PPT制作学习小结 第1篇 PPT制作学习小结 通过了本次的学习,我更加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ppt的制作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下面我谈谈本次学习的一些收获。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qpxi69j.html
21.如何从0到1构建设计规范?这份一万多字的实战指南肯定用得上减少资源的重复使用,以及最大化降低对 APP 的影响。我们衡量了利弊之后,决定此次规范的设计对于样式的修改减少到最少,保持和线上内容的一致性。很多时候我们设计师对于设计趋势是很敏感以及非常想要去创新的,但是基于现状下保持对样式的克制完成基础体系的搭建这个核心目的,是最重要的事。https://www.uisdc.com/building-miz-design-guidelines/
22.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利弊线上教学线下教学都可以 5. 你认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什么区别 教学形式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自由度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6. 您认为线上教学有哪些优点 教育资源多样化随时随地开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调节学习内容学费更加优惠学习方式多样性,可随时重复学习和复习其他 7. 你认为线上教学https://www.wjx.cn/xz/23066987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