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自我探索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儿童发现自我、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尊、自信和心理韧性,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决策能力。在本年度需求调研中,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针对儿童提供的服务,喜欢自我认知探索(价值观、思维风格、个人优势挖掘)的占比58.82%,社区儿童在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自我,提高自我正向改变和成长方面存在一定需求。因此,济南市槐荫区五里沟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辖区隔代教育家庭儿童为服务对象,开展儿童自我探索小组,旨在帮助儿童发现自我、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的同时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培养自我认同感。
二、需求分析
1.儿童自我认知的需求。在日常走访和开展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对于自我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认识,或者从别人眼中了解到的自己,但是对于自己内心真正的一面的了解还是比较缺乏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儿童学会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我需求。
2.同辈交往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寒暑假期间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缺少对儿童的陪伴,大多由老人照顾,且社会交往较少,需要社会工作者站帮助搭建交流平台,满足儿童朋辈交往的需求。
3.正确认识自我优势与缺点,建立自信的需求。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单方面对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进行放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成长起来,需要通过小组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我,培养自信。
4.学习表达情绪的需求。在社会工作者与儿童的访谈中得知,有的孩子在面临家长的否定,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产生愤怒或失落情绪时,不知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专业的小组训练来学习情绪表达技巧。
三、理论依据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含义最宽广的社会工作治疗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众多理论流派,集大成于一体。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接受的是心理分析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后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逐渐拓宽了视野,进一步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理论学科,从而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理论。
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我认知,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而本小组通过各种心理手法,帮助青少年探索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进而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达到促进其对自我的认识,明确自我的追求方向。
2.优势视角理论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以五里沟街道社工站为平台,以辖区隔代教育家庭儿童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帮助儿童发现自我、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的同时提升儿童自我探索能力,促进儿童更好的认识自己。
2.分目标
(1)80%的组员对自身优缺点有更清晰的认识;
(2)80%的组员自我探索能力有所提升,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压力,自信心及自我认同感得到提高;
(3)最少链接1名志愿者。
(4)链接1家机构组织。
五、小组基本信息
1.小组名称:“闪闪发光的我”儿童自我探索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性小组
3.小组节数:6节
4.服务对象:公祥街社区9名7-12岁儿童
6.服务地点:五里沟街道社工站活动室
六、小组过程
(一)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活动共分为六节,每次活动时长约一小时,具体活动流程如下:
节次
名称
本节目标
活动内容
资源
1
认识你我他
明确本小组的小组目标,确定小组内容;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更轻松的让服务对象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制定小组契约,明确小组规范。
1.社会工作者自我介绍;小组活动内容与目的介绍;
2.服务对象自我介绍,相互认识(游戏“五指山”,“串名字”)
3.小组契约制定;
4.填写小组前测问卷;
1月24日上午9点
A4纸、大白纸、水彩笔、前测问卷
2
特质挖、挖、哇!
通过游戏互动营造现场氛围,助于接下来的服务推进;通过“自画像”的绘画心理分析,让服务对象能够对自己形成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1.回顾上节内容;
2.游戏互动,增强组内气氛;游戏:“拍七令”。
3.“自画像”绘画过程;
4.优势特质,隐藏能力;
5.社会工作者总结本节小组内容,预告下节内容。
1月31日上午9点
A4纸
3
情绪小怪兽
让服务对象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表达的,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1.回顾上街内容;
3.抓手指游戏;
5.我的情绪魔法瓶;
7.小组总结。
2月1日上午9点
4
温暖传递—漂流纸飞机
通过漂流纸飞机游戏体验,增进组员间相互了解,促进组员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同时学会应对压力和困难的策略,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回顾前几节小组内容;
2.导入:纸飞机的意义;
3.游戏环节:
(1)写愿望或情感;
(2)制作纸飞机;
(3)投掷纸飞机(多次投掷);
4.总结与反思。
2月2日上午9点
5
生命的颜色
通过生命教育让组员明白生命在于去发现创造、生命的独特性,让组员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受生命的意义。
2.静止小游戏;
3.生命的形状(人生盲盒游戏);
3.生命的颜色绘画过程;
2月5日上午9点
盲盒、图形(打印)、打印曼陀罗图案
6
我的未来我做主
通过回顾本次小组内容,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组员的自我认识及自我认同感。
1.回顾前五次小组内容(时光剪影);
3.给未来的自己;
4.表彰鼓励,颁发结营证书,合影;
5.社会工作者总结本次小组内容,处理离别情绪,小组结束。
2月20日上午9点
表情包猜成语、结营证书
(二)小组实施过程
1.小组第一节:认识你我他
最后,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成员填写前测问卷,对自身的性格、自信心、情绪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以便安排后续小组活动细节和小组成效评估。本节属于小组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是领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
2.小组第二节:特质挖、挖、哇!
通过第一节活动,组员们已经初步相互认识,本节活动社会工作者首先带领小组成员通过“拍七令”游戏,继续加深组员之间的熟悉了解,营造活跃、轻松的小组氛围,组员们释放天性,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小组活动中。
3.小组第三节:情绪小怪兽
4.小组第四节;温暖传递-漂流纸飞机
本节小组组员凝聚力明显增强,小组进入转折阶段,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权利地位逐渐由中心向边缘位置转移,成为小组的协助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5.小组第五节:生命的颜色
6.小组第六节:我的未来我做主
七、小组评估
(一)评估方法
本次小组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法、组员出席情况统计等方法对小组的目标进行评估。
1.观察法: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开展的过程中对小组成员进行观察,随着小组内容的不断深化,组员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强,每一名组员都能渐渐融入到小组中,例如共同制定小组契约、优势潜能挖挖挖、制作纸飞机、温暖传递等环节。
2.问卷调查:本次小组社会工作者采用前后测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份,通过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在整个小组结束后目标的达成情况。
3.组员出席情况:社会工作者通过统计每节小组的出席人数,可以得出组员的参与度及积极性。本次小组总的出席率为92.5%。在小组过程中,至少有7名组员是全程参与的,说明组员投入程度较高。
(二)小组成效
1.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闪闪发光的我”儿童自我探索小组,综合儿童的服务需求和身心特点,链接整合辖区可利用资源,联动1名大学生志愿者、社区社工室、1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社区工作人员和槐荫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薪槐未来”项目,结合各种心理手法,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共开展6次小组活动。组员在6次的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互相发掘他人身上的优势,构建了其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我正向改变和成长。
(1)通过前后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自我满意度由71%上升到83%,社会工作者在访谈中得知,100%组员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缺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目标达成良好。
(2)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6次小组活动中组员的表现和变化,结合反馈问卷的结果及开放式访谈,90%的组员提到小组中“特质挖挖哇”、“情绪小怪兽”、“温暖传递-漂流纸飞机”“生命的颜色”等主题内容让他们印象深刻,83%组员能够掌握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对于自身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2.个别组员的变化/收获
八、总结反思
(一)小组内容的创新与尝试
本次小组在内容上采取了“自画像”、“情绪魔法瓶”、“生命曼陀罗”等心理治疗手法,这些专业手法在个案服务中是经常用到的,但在小组开展中是较少使用的;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与尝试,在小组筹备期需要提前学习心理分析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小组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具有连贯性,分别从儿童的性格特点、优缺点、情绪状态、生命教育等方面设计,让服务对象通过各种体验去探索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社会工作者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本次儿童自我探索小组的开展,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组员的过程中运用到各种带领小组的技巧,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每一节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会与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进行复盘,进一步分析组员及其家庭,更深入地了解小组成员。本小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小组规模和组员年龄限制。此外,影响儿童自我认识的因素有很多,本小组活动未能全面介入各个系统,主要是从个人和社区层面进行介入。在后期也会结合家庭系统让服务对象来进行探索分析,能够让服务对象自我认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