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2万多学费包过,四门课却只考过一门
丁先生说,对方称是出题的老师给你上课,押题百分之百,不过全额退费,需要配合宣传和保密,要参加3—4天线下培训,只要参加课程,百分之百包过,他于是缴纳了26900元,签订了所谓的保密协议和开课协议。随后,丁先生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完成了相应的网络课程。
今年9月,丁先生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级建造师的全国统一考试,然而进入考场看到试卷后,丁先生却傻了眼:案例分析题基本上占总分的80%左右,他们一题都没押中。
丁先生联系客服要求退款,却被告知,不能退费,只能续课,并表示与丁先生签订包过协议的是西安和成都的公司,与北京总部并无关联。也就是说,丁先生所签的合同和之前得到的所有,北京总公司并不认账。
随即,丁先生又联系了成都和西安两地的12345市长热线进行投诉,嗨学网公司以按合同约定不满足退费条件为由,拒绝了丁先生的诉求。
12月9日,丁先生查询到了考试结果,四门考试,三门没有通过。
“基本上复习都在他们划的那些点上,这才造成今年只过了一门。如果我自己看,说不定过的门数还更多一点,太相信对方了。”丁先生后悔不已。
记者调查发现,丁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近年来,知识付费行业日益兴起,2023年全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突破5.7亿人。
直到直播课程第5天,主播老师就开始宣传14800元的“声音变现实战班”课程,声称现在报名只需要8800元。并且直播间不断弹出“学位仅剩两个”“学位告急”这样的字眼来营造紧张气氛,消费者在这种气氛下就很容易冲动购买。
多名讲师是否具备资质存疑
目前,各大平台或主播推出的专业性极强的财经金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课程,对讲师资质要求较高。
记者查阅2022年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里面明确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2024年,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同时要求,强化专业资质认证管理,要求在较高专业水平的领域,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在显著位置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记者随同消保委工作人员调查发现,部分平台对有关讲师资质审核及备案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
一位自称王老师的主播在直播间里介绍有关数学、物理课程的解题思路,并同时售卖自己的直播课程。记者询问平台客服该主播是否有执业资质、教师资格证时,而客服却回复:无法查询到主播是否在平台有报备资质。
浙江省消保委消费调查监督部副主任陈梦介绍,我们这次在体察中发现,其实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没有主动公示讲师资质,甚至有的直播类的课程也没有向平台报备讲师的资质。
浙江消保委知识付费消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1%消费者遇到过存在低价引流的情况;42.7%消费者购买的课程未公示讲师资质;36.9%消费者遇到过“套娃”式收费的情况;还有23.3%消费者购买的课程退费困难。
“套路式”卖课为何有人买单
最近,张译(化名)毫不犹豫地花费近1000元购买了AI课程,但学完课程后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收益,反而发现所购买的AI软件在网上随处可见且完全免费。
“10节课编程入门速成”“5分钟掌握写作技巧”“7节课学会理财”……各大平台上,以快速入门、迅速见效为卖点的课程随处可见。一些不良商家精准拿捏用户需求,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包装等手段高价售卖缺少实质内容的课程,吸引像张译这样一批又一批人为之买单。
“炫、骂、蹭、抄、骗、割是短视频培训常见的套路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一些教人技能变现的课程培训,比如各种写作课、音视频剪辑课、私域流量转化课等,基本都是“免费引流-制造焦虑-劝导买课-缴费入坑”的套路。
即使网红卖课存在诸多问题,仍有大量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在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都面临‘信息焦虑’。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知识付费行业方兴未艾,规模庞大,风险与机遇并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兰兰表示,当前,知识付费在经历了现象化崛起、市场化发展后,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法律灰色地带亟待破局
付费只需轻轻一点,维权却是投诉无门、退费困难。记者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网课”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4万多个词条,充斥着虚假宣传、无法退费、课程未能如期更新等问题。
湖南金厚律师事务所律师章熊表示,由于知识付费产品是无形内容,无法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具象化的统一评价标准,而公众对课程价值的评判因人而异,个人体验、喜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对产品的甄别,课程是否真的“注水”,往往都是见仁见智。因此,这类知识服务类纠纷往往存在法律法规模糊地带,维权存在一定难度,也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