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语言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能独立存在。词汇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不能单纯的要求学生背记单词,而要把听说读写几部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综合运用能力。
2对于当前问题所提策略
2.1利用英英释义讲解新词
当然,中英词典也有英语解释,但其释义不够清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汉英词典多为中国学者编制,无论学者的造诣多深,但终归没有nativespeaker理解的到位。而英英词典完全出自英美学者之手,其用词更地道、解释更清晰。所以说查看英英解释会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下面以“over”一词为例,对比英英及中英释义异同、优缺点。
我们知道,“over”既是介词(prep.)也是副词(adv.),且其用法纷杂,不好掌握。但按照中学大纲要求,学生只需掌握“over”作为介词的三种表达,即:a在…上方(以上)b越过c遍及。对比“越过”这一释义,首先看英汉词典解释(以朗文英汉大辞典为例):over
fromsidetosideof,especiallybygoingupandthendownagain[尤指先向上然后在向下]从一边到…的另一边
英英词典释义(以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为例):
fromonesideofsthtotheother
2agoingorlookingacrossfromonesideofsomethingtotheother
2bcrossingsomethinghighsuchasawallormountain
对其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如果光看汉语解释不仅看不明白,反而更糊涂。如“[尤指先向上然后在向下]从一边到…的另一边”这一解释。但对照英汉双语的解释来看,如“fromsidetosideof,especiallybygoingupandthendownagain”,却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清楚的思路。那么反过来看英英词典的释义,
如“fromonesideofsthtotheother
2bcrossingsomethinghighsuchasawalloramountain”。
其解释清楚、一目了然,然后老师进行更多的例句分析,学生将很快对其用法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理解英英释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计划。但如果学生能从基础阶段就开始积累地道、准确的表达,一定会为以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2.2结合语境,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的成因
(一)教师备课不充分
(二)教师上课环节松散
(三)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进行单向教授而缺少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讲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可由于与学生缺少情感的交流,台下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听课、做题,使英语课堂教学只有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这样的教学、学习环境是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的,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认真有效的备课
如在教生活这一类单词时,课前准备适当的场景,或者实物等,这样进行认真有效的备课,可以省去汉语的直接翻译,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生活类的单词的音、形、义。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自编自演中学习英语知识,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除了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笔者还比较推荐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比如在讲Maintask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就单独的读写,势必没有趣味可言,而小组分工展示活动,个个参与积极。如写myidealschool,让孩子们自由组合,畅想自己理想的学校,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也发挥了其想象的作用,因为怎么样的学校更理想,其更有体会。其中一组的孩子居然把理想中的学校设在森林,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学校雏形跃然纸上,其中擅长画画的同学还配了图片,气质非常好的孩子设计了理想中的学校校服等在教室里走台。学生们个个非常感兴趣。在一组表演的时候,其他组里学生仔细听,准备回答该小组提出的关于其理想学校的问题,听有无语法等错误等。作文中的难点重点均一一解决,甚至孩子们会一直来问新的句式的表达方式。小组合作让学习更加主动,学习更加有目的,更加目标明确。
2、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方法是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保障。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率、而且关系到教学的性质和方向。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恰当的选择与发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高低。讲解法和练习法是大部分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使用就会显得很单调无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英语课堂产生倦怠心理。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和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以一种方法为主,灵活地选择其他教学方法。时不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堂的新颖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中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可连续保持10——20分钟左右,因此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张弛结合地进行选择,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能够保持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在愉快的课堂学习中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强化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成熟一些,但依然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说爱闹的秉性。因此,教师们应当因势利导,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倡导,在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上好每一堂课。上课时,教师应尽量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使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再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创设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过程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的高低。”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间和谐、民主、融洽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充满热情,愿意承担起课堂的主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教学环境,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待学生在个性和学习方面的差异。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热爱尊敬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于那些后进生,教师应该以更多的热情去关心、尊重他们,不轻易对他们放弃。教师的尊重与平等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这样一种气氛下会比较配合教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发展,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独立解决问题,要鼓励他们提问发言,交流讨论,提供给他们发表自己不同观点和见解的机会。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张口说英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答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出现的难题,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简单的说,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信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正如RodEllis(1994)所说:“学习者的态度对于学习者所取得的第二语言的成绩水平影响很大,而且也受他过去的成败经验影响。”
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呢?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成功与否没有绝对的标准,好的考试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练习、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努力着比昨天做得更好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样,一次成功的体验推动着第二次的成功,多次成功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高效。其次,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对英语学习优等生设计稍微有难度的问题,而对英语学困生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肯定和鼓励,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何既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又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作了认真的探讨。
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着小学生们快乐的童年。在课堂上,我努力使这些颜色都跳跃、活动起来。单词本来是枯燥的,但通过游戏,它们又是那么的可听、可触摸。听音上色,是在原本无色或颜色不完整的图画上,听教师的口令,学生涂上相应的颜色。如:1.Colourtheflowerred.2.Colorthedollyellow.3.Colorthecatblackandwhite.听口令举颜色牌,准备学过的颜色单词卡片数张放在讲台上,让一位学生听口令并举出相应颜色的卡片。
口令1:举红牌,不举黄牌;放下红牌,不得不举蓝牌;别不举黑牌;右手拿白牌,左手不放下蓝牌等。
口令2:Showmeblue(蓝).Showmewhite(白)andyellow(黄).Don’tshowmered(红)andgreen(绿)。
(注:口令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可中英交替发出。)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英语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是单纯的学习英语颜色单词发音,而是通过多渠道的训练、操练,紧张而活泼的即兴回答巩固练习,更可喜的是学生喜欢这愉快的学习气氛。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但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师生在空间位置上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被动性,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创造情景,让学生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呢?根据三年级英语口语第二册可概括为以下情景:1、在上学路上;2、探访老师、同学;3、给老师或同学庆贺生日;4、庆祝教师节;5、借东西等。有了情景,如何实地表演呢?就拿第3个情景做个例子吧,课文情景如下:
Look,MissWang.It’sforyou.Happybirthdaytoyou.
Oh.Howbeautiful!Whatniceflowers!Whatanicecake.Thankyouverymuch.
Let’ssingasong.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大学英语教有效运用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只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挖空心思地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满堂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思考;学生被动思维、被动学习,导致他们探究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第一,很多学校是大班上课,有些班级人数达到100多,不利于师生间课堂操练及互动。第二,不少教师不善于提问题,不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第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教师偏重于给学生讲授考试技巧,忽视课堂提问题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根据英国samford大学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报告,问题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学习,教师引导,生成问题,激励学习,问题只是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媒介,通过独立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2]它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把提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1)课前设计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合作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做好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导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课堂教学
第二,换位思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设计多种提问题的方案,选取最优的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及作出的回答进行反思。
第三,注重小组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3至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师提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成绩差异等诸多因素,提出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要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如在做快速阅读理解时,教师首先设计一种容易、浅显的问题,即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设计一种比较深
(3)课堂教学评估
运用问题教学法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课堂评估。第一,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是否起到作用。第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检验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了解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第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意把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布置新问题,使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第四,教师反思总结。教师对教学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思,定期进行总结。教师要反思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启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设计问题,布置问题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628592.htm#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1多元智能理论的解读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智能、自然智能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存在智能。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多种智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多种潜能,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教师要根据学生所拥有的智能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提供丰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
2.1有效教学
2.2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
3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有效教学策略
3.1兴趣促进
3.2教学期待
3.3情境创设
语文既富于知识内涵又具有审美情趣,智能的多元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展示手段,让语文教学成为审美的过程。可参见下图的设计,在欣赏中享受语文课堂。
3.4分组教学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很多话题都有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却缺乏同等的展示或发展他们特有能力的机会。”我们的教学一直以“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出现,不利于因材施教,照顾个别差异。而多元智能让我们看到了智力的差异和类别,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依据,将班级划分成“组”的形式。利用不同智力发展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案、考评办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学习。兴趣分组更容易让各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接受和支持,同时不同智力小组的同学又可根据需要合作学习,成为混合能力的小组,共享不同领域的成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多元评价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但具体的操作还在于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