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知行统一的教育传统

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教育中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与生活更好地结合,重现生机与活力。

古人云:道不远人,斯文在兹。西哲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拓展人的生存技能,提升人的生命品质。进而言之,教育须以人为中心,要与活泼泼的生活相结合——脱离生活的教育,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教育大国:一则高度重视教育,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则大力普及教育,乃至“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三则教育理念发达,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提出之早,运用之妙,世所罕见。特别是往圣先贤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最切近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客观而言,学思互助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说,只重学习而不重思考,会使人陷入迷津、茫然无措,即使习得知识,也只是个“书橱”而已。同样,只重思考而不重学习,会使人陷入狂想、精神疲惫,即使有些新想法,也因没有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不能落到实处、成就事业。所以,学与思不可偏废,而应互相助益,正如王船山所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而且,知行统一既是恰切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知识易于掌握,道理易于明白,关键能否用于实践、付诸行动。针对“知易行难”的特点,古人特别强调知行统一,注重博学笃行。类似格言不胜枚举,如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王阳明更是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是说,对于知识和德行,老师言传身教,学生真知力行,民众表里如一,方是最成功的教育。

梳理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抑或国外的教育发展经验,真正的教育都没有离开生活,而是融入师生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传统教育中,无论是学思互助,抑或是知行统一,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德行高尚的君子,塑造修齐治平、经世济民的英才。达此目的,需要在“事上磨炼”,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既与个人的生命、生活相结合,更与家国天下的大生命、大生活相结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事实上,古代的教育,并不是今人想象中那般枯燥,以为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样高大上的“六经”教育,实际上也有“礼、乐、射、御、书、数”等生活化的“六艺”教育。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的功利性、短期化现象日趋严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与活泼泼的生活相结合,以至于教师填鸭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学思结合不足,知行统一不够。部分教材内容脱离生活、枯燥无味,部分原本是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课程,却变成了考试课、加分项,等等。这些都有违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梳理和致敬中国传统教育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与生活更好、更紧密地结合,重现生机与活力。(作者慕朵生)

THE END
1.根植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原标题:根植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在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建设教育强国的养分,是提振中国教育自信心所必需、提高中国教育吸引力所必需、提高中国教育整体水平所必需,更是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所必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826842669282646&wfr=spider&for=pc
2.中国教育传统范文12篇(全文)中国教育传统 第1篇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探讨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子成人。所谓“成人”即是有圆满人格的人。“成人”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2孔子认为重道义、能救危、重言诺的人,即有义有勇有信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m9mslbc.html
3.浅谈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提升他们的识字量和思维能力。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https://m.yunnan.cn/system/2024/12/16/033337057.shtml
4.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顶端新闻融入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如增设国学课、历史文化课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理解其精神内涵。同时,鼓励跨学科融合,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丰富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传统文化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410A84E748B94B71BF659A379AC307
5.课堂教学传统教育(精选十篇)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1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 然而许多高校存在着类似的状况:一方面各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 却普遍不受重视, 开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呈下降趋势, 人文素养水平低。这样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高校在进行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7mg4kl.html
6.浅谈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创天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首要场所,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家长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以及亲子沟通与互动http://www.hbjyw.cn/w3g/bbs/detail/0/11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