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线上课程开发的未来走向―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关键词:具身认知;线上课程;课程开发;离身取向;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杨平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蒋嘉伟、廖容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依托三位一体专委会平台,持续推动湖南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编号:184)

线上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的、一种非面对面的新课程表现形式。[1]随着线上课程的出现,传统学习正转变为一种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多媒体数字化学习。而越来越先进的网络技术增强了离身性趋势,学习者在线上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局限于属地的身体,更多的是以网络中的一种虚拟表象而存在,身体相对处于缺席的状态。换言之,线上课程中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精神“在场”的方式,是一种身体“缺场”(指物理躯体不在场)的学习。

一、离身性与具身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身体与灵魂对立的讨论:人的死亡是身体的死亡,而人的灵魂不受禁锢,甚至人的心智并不依赖于身体,这是离身性的哲学起源。传统的认知科学认为,人的意识是脱离于身体的存在,人最主要的活动在于“脖颈”以上大脑的思维活动,而非“脖颈”以下的身体活动。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强调了思维的第一性,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身体的,人的身体与意识相互割裂,是一种身心二元对立的状态[2],这也是一种经典的离身性倾向。

二、身体与线上课程

教育作为研究如何让学习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科学,不能不审视现实。唐·伊德(DonIhde)在《技术中的身体》(BodiesinTechnology)一书中,为教育技术领域提供了技术环境中具身认知研究的视角。随着“技术身体”的出现,身体越来越卷入教学过程之中,呈现出“物理—符号—技术”中的身体主体间性(见图1)。

图1课程教学中“物理—符号—技术”的身体主体关系

本文根据身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完整度,将课程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前语言阶段、离身化阶段、具身化阶段,并辨析在这三个课程演变阶段身体扮演何种角色。

表1根据身体参与情况的课程发展演变阶段及表现

(一)课程的前语言阶段

在人们还没学会语言时,身体传授是课程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媒介。具体授课以面对面动作演示的方式进行,此时的课程所能传递的知识相当有限。在“身教”的后期,“言传”出现了,课程开始具有普遍形式的意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有了一定的指向。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身体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降低,符号和口语逐渐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他诸如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则成为辅助语言交流学习的手段。此时的身体虽然在课程中的地位中表现出现弱化的倾向,但知识传播中仍保持着“肉体在场”的特性。

(二)课程的离身化阶段

符号化文字与印刷术的出现,使课本成为媒体。在这个阶段,课程学习可以是身体与符号、书本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由于编码后的符号带来的抽象意义能够超越具体的身体表象,因此也使教学内容的载体相应发生变革,继而教学活动方式也出现了基于符号文本形式的自主学习。书写符号以课本为载体组织在一起成为知识,并超越身体使“肉体不在场”的学习成为可能。

随着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线上课程的开发运行,学习的离身化倾向已经形成。线上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身体不在场,编码后的符号传播取代了身体在场的面对面对话,将教师与学习者的身体分离开来。新的课程形式改变了学习方式,具体的身体不再能够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交流中去,身体在线上课程中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缺席状态。

(三)线上线下课程的具身化阶段

三、“离身取向”线上课程开发带来的风险及可能性

(一)身体缺离

在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的媒介延伸观点看来,技术能够延伸人体,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截肢”:即人的感官体验缺失、身体缺席现象出现。由于线上课程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直接导致身体在课堂上的缺失;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身体与教学行为直接联系,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信息是多元的,有体形姿态、手势动作、语言语气、表情等多种身体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具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启发和发展学习者的智慧及综合能力,这是现有的大部分线上课程难以弥补的。

线上课程凭其优势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组织方式的同时,自身的缺陷也被放大。线上课程既需要优化“身体缺离”的不足以变革自身,也需要积极吸收线下课程“面对面”教学的经验,以实现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理念上的创新结合。

(二)信息迷失

信息迷失主要是指人的身体感知信息的迷失,主要包括线上学习环境和生活世界中的信息迷失。线上课程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平台,开放的知识、海量的信息虽然满足了学习者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但也容易造成学习者认知过载甚至混乱。学习者平时面对的都是具体的课本或纸质辅导书,很容易凭借感觉或已有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但当面对一个巨大的数字资源体系时容易难以抉择、不知所措,从而在海量的信息中失去判断力、迷失自我。同时,学习者的认知主体难以与生活世界有效融合,缺乏在虚拟世界与生活世界不断转变的调节能力,不能随时收放自如地“出场”和“进场”。学习者不仅在线上学习空间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在混合式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之间同样存在能否自如切换的问题,学习者的个体适应性需要被充分考虑。

(三)知识预设

离身认知下的线上课程忽视了“身体—意识—课程环境”的整体联系,这种学习环境是一种无生命的组建,其背后隐藏着一种非人化倾向的“机器”隐喻[11],可能导致学习只是“脖颈”以上理念意识的堆砌,而且学习知识和课程内容都是预设确定的,不能随着学习者的情感变化而动态生成。相较于传统课程,线上课程越来越多的碎片化内容也更加弱化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机械式组织的线上课程可能易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但未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的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中虽然也存在知识预设的问题,但因为线下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和特征作出调整,满足学生正面的感性和理性需求,而线上课程缺少实在的教师主体和学习环境,更容易形成固化的、无生命的教学模式。

四、走向“身体在场”的线上课程:课程意识引领的具身化线上课程开发

(一)具身化线上课程的基本内涵

具身化线上课程是在课程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之上,规避了线上课程的离身化可能风险之后,以课程意识为引领,充分、自然、流畅地融合具身认知理论以及数字技术而开发的线上课程。其基本内涵取决于课程意识的具身化实现。课程意识原本是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认识、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主要包括主体意识、资源意识和生产意识[12]。

线上课程意识则主要是指开发者需要具备的课程意识。线上课程中的主体意识仍以学习者为主,学习者是课程内容和活动实施的对象主体,要求开发者创造性地生成各种课程资源,但无论是资源还是内容都只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构成。开发者需要为静态、预设的课程内容与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之间的过渡、转换进行考虑和把关,为线上课程提供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具身化的线上课程意识,是指在线上课程开发中以课程本质为出发点和最终追求的意识,并以具身认知理念指导线上课程开发及课程实践。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的身体知觉体验是影响学习的直接因素。具身化的线上课程不是单纯地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影视、书本等其他媒体,其目标依旧是“教书育人”,并强调实现人的身心合一。

(二)具身化线上课程对离身性问题的规避

1.明确线上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具身认知下的线上课程开发以育人为主,虽然基于线上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但这不能代表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被放弃。具身学习是一种身体活动的体验,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时应该明白,学习不是一种理念的获得,而是一种通过身体体验进行的感知和领悟;身体是自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因为有了身体我才能体验世界,父母给了我身体之后继而附带了父母与我的情感;具身取向下开发的线上课程一定是基于这种身体主体的理念去引导学生理解世界、生发情感、体会生命。正如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所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13]具身取向下线上课程开发的价值正在于此。换言之,基于育人导向的线上课程开发,就是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规范线上课程开发的标准体系

具身化线上课程的价值取向,保障了线上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标准体系则为线上课程开发提供了规范要求,同时也是衡量课程开发好坏的基本准则。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就必然会引出一系列相应的课程标准;有了规范的标准体系,据此开发的线上课程在设置和管理上也会更加明确和规范。标准同时能保证具身化线上课程开发始终不偏离初心,当我们被技术化的世界迷得眼花缭乱时仍能守住身体的地位。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2002年正式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的研制与应用推广工作,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对线上教学平台与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规范,但对于线上课程具身认知方面尚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3.树立线上课程开发的边界意识

(一)注重身体“在场”的具身参与感

唐·伊德认为,技术使人的知觉得到转化并且拓展了人的能力;同样,由于技术放大的聚焦感觉使人的身体感知从多维变成了单维,人的身体知觉被削减。[14]在线上课程中,技术延伸了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如果网络良好,那么学习者坐在家中就能听到和看到距其千里之外的教师的知识讲解;显然,只是听觉和视觉传递知识的课程是单一的,并不能多维拓展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在具身学习环境中需要注重为学习者的“在场”体验提供多种潜在的可能,创设多样化的体验机会,激发学习者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15]。

虽然学习者不能像日常上课面对面、身体对身体一样“在场”,但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借助技术(如情境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控技术等)实现多种交互,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以此来想象出本来难以实现的多维参与感。例如,在线上课程平台设置弹幕、置顶、评价、奖励、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等功能,使学习者能够“悟”到线上课堂传递的情绪意蕴;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虚拟出真实的上课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触控技术和传感技术,使学习者能够直观地感知网络课堂中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灵活多变的个体适应性

具身化的线上课程带来“身体在场”的体验,满足了学习者对线上课堂的真实感、沉浸感等多样化需求。但还需进一步考虑学习者是否能够真正适应具身化的线上课程是否能够在线上课程学习结束后顺利回到原本的生活世界具身体验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从单维到多维的多重感知,却未能满足学习者在物理环境、虚拟环境、想象环境及众多身体感官应用场中自如切换的需求,具身化的虚拟学习场中依旧容易造成学习者的信息迷失,继而影响学习者现实生活世界中知识的意义建构与能力迁移。

在具身化线上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当前的现实环境、情感动态、个性特点等前提因素,满足学习者自我规划、自我调控学习的需要,让学习者更好地“进入”线上课程;同时,也要建立学习者在线上课程学习结束后人性化的反馈与恢复机制,如询问学习者的课程感受,关心学习者态度、意志力、价值观的变化,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激励与安慰,让学习者更好地“退出”线上课程,并将线上课程之所得带回生活世界。注重灵活多变的个体适应性,其本质就是让具身化的线上课程为学习者服务,而不是学习者的发展受制于线上课程的具身化。

(三)注重线上课程的动态生成

离身取向的传统线上课程机械化特征明显,在课程编制之初所有的知识和内容就已经被预设。当学习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机械系统时,学习者被当作“容器”灌输预设的知识,在这种离身认知的影响下,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得到重视,也不利于其能力发展。[10]在虚拟课程中,技术所体现的主导作用远远不如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只能接受归一化的知识,即使是在网络直播课程中,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被“特别关照”,难以个性化地满足每一个学习者感性和理性的动态体验。

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不只是能认知、会思考,而且有情感、有意志、有信念;不只是有求知的需要,而且有审美和向善的需求。[16]这一点在具身化的线上课程中尤为重要,既要让学习者体会到身体的直观感受,也要完善学习者人之为人的社会性。不论学习者在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中充当何种角色,他们都是思考着的行动者,时刻为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进行着思维与肢体活动。[17]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即使是预设的学习环境,也应该主张开放、灵活、有弹性地将“意外”融入课程之中[11],在考虑学生身体主体性发挥的同时,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思想活力。

具身化线上课程开发中应实现课程的动态生成,主要是线上课程的系统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包括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体验等。通过线上课程系统设置相应难/易、简要/翔实、理论/实践、感性/理性、激情/平静等不同风格但是同一知识类型的课堂活动模块,帮助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改变或调整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活动。

六、结语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线上课程将是智能化和多元化的,开发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使教学与服务更加个性化与精准化,尽可能地提供学习者需要的一切资源。这种“非具身”的技术化开发取向,一方面能够极大地促进线上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地带来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萍华,芮必峰.“身体在场”:网络交往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5):12-16,109.

[2]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徐陶,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3]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46(7):1032-1042.

[5]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6]叶浩生.身体的教育价值:现象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10):41-51.

[7]刘铁芳,周俊凡.身体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学报,2020,16(5):3-10.

[8]王靖,陈卫东.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应用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3):88-93.

[9]胡艺龄,聂静,张天琦,等.具身认知视域下VR技术赋能实验教学的效果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5):94-102.

[10]肖菊梅,李如密.从“离身”到“具身”:课堂学习环境的新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56-60.

[11]郑旭东,王美倩.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新系统观[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8-24.

[12]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3-37.

[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4]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7]郑旭东,王美倩.“感知—行动”循环中的互利共生: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生态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6(9):74-79.

[18]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1):35-37.

[19]罗川兰,李建生.认知具身观: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28-34.

FutureTrendsofOnlineCurriculumDevelopment

fromthePerspectiveofEmbodiedCognition

PingzhanYANG,JiaweiJIANG,RongkuanLIAO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Hunan)

Keywords:Embodiedcognition;Networkcourse;Curriculumdevelopment;Disembodimentorientation;Futureeducation

THE END
1.节省成本,提升效果:在线网校的六大优势(大象网盟)二、降低教育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与传统教育相比,网校教育无需租赁实体教室,大大减少了租金、水电等成本支出。这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意味着可以节省大量运营成本,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同时,学生也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三、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网校教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951233150894676&wfr=spider&for=pc
2.在线教育之乱:在职教师线上兼职是否违法存争议“一直以来,在线教育作为常态教育的补充,主要是为了弥补常态教育及传统教育在学习时间、地点、阶段性上存在的不足,依托互联网产生了传统知识产品存在形式和传播分享方式的革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 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https://www.fjrd.gov.cn/ct/48-125035
3.数字化教育战略大全11篇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https://www.fabiao.com.cn/haowen/39745.html
4.为什么互联网教育无法取代传统学校制度说到互联网教育,有人必提出在不久的未来将取代传统学校教育的观点,那么互联网教育相较传统学校教育到底有什么优势?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约经济成本 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去到学校这个固定场所接受教育,这其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国家每年在教育领域支出的费用都是巨大的,据教育部国家https://www.jianshu.com/p/8655244b5f21
5.AI时代的教育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AI时代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个性化学习:机遇与挑战并存 AI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育中的“统一化”教学模式,在许多情况下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1MDg4MA==&mid=2650307615&idx=1&sn=09b21a97f7c1719c90f19f68c1c38ab0&chksm=f50ac7fb70d34498fe3b95c1ea1c8f37106f9b1063e0336607852ff6714d238944bb09f7917e&scene=27
6.AI教育浪潮兴起或将颠覆传统教育?→MAIGOO知识乂学教育是一家人工智能自适应网络教育公司, 2014 年成立于上海。主要面向 K12 学生,采用线上「智适应系统」+ 线下「无人课堂」相结合的模式,通过 AI 技术盖子传统教育,针对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辅导。 6月 20 日消息, 乂学教育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正式推出松鼠 AI 品牌。 https://www.maigoo.com/best/19508.html
7.从STEM转变为STEAM,艺术教育在AI时代的红利与机会界面新闻·J我们观察,所有的在线教育品类均能从爆发的流量受益,虽然其中K12教育因为刚需性增量最明显,但依然有许多需求会外溢至素质教育品类,包括艺术教育。此外,艺术教育处于线上发展的早期,以少儿美术为例,目前在线渗透率仅为5%。因此用户在疫情期间树立的在线教育认知影响会加持久,疫情带来的增量效益也会更大。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511026_qq.html
8.新冠疫情防控总结范文(精选35篇)通过这一学期的教育和帮助,现在幼儿基本都能在幼儿园独立地生活和学习了,他们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也都乐于学习和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学期末,这群孩子在生活能力,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已能正确使用自己的小毛巾、小杯子,会自己用餐用,用餐时还能做到不讲话,挑食浪费的坏习惯用餐后把餐具https://www.ruiwen.com/word/xinguanyiqingfangkongzongjiefw.html
9.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08月27日 来源: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发〔2013〕4号)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现就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https://www.cfsa.net.cn/zhuanti/201308/detail.aspx?id=0259D5515E7E7631CDB9E00241B36B407A25F7819986B342
10.最新互联网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5篇)四是,运营互联网化(信息、资金、物流的互联网承载和支持)。整合线上线下渠道,避免冲突,合理优化信息、资金、物流各环节的配合,发挥出线上、线下各渠道的优势并进行互补,以达到最优化的整合。 2.2借助互联网多途径优化企业的营销效率 一是,替换(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某些环节的直接取代)。一方面,在产品介绍方面,可以通过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xindetihui/16715144.html
11.行业之声王竹立谈远程教育的困局与突围—中国教育在线一、远程教育概念和现状 1.传统学校教育将被网络学习所取代 远程教育是指学校和教育机构,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对校园外的学习者进行的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活动。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 https://cdce.eol.cn/yuanxiaozhuanfang/351001.html
12.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嘲实际上,近十年来,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向教育的各个领域渗透,已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阶梯式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教育”渐成趋势,教育智能化已经成为传统教育改革的关注点和方向标。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30024309&efid=Nbcfy8Smoc8FY3icJM6yOg
13.西安决策参考“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根据指导意见,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http://www.xalib.org.cn/info/72409.jspx
14.电子教育VS传统课堂,孰优孰劣?新闻央视网特稿(记者袁育堃 沈玮)“上课铃响起,打开课桌上的平板电脑,通过登陆账号就能与老师进行电子互动。”从今年3月起,南昌市教育部门与香港课题组联手,挑选了南昌市的六所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 新型电子教育模式的推出,立即引来了社会广泛关注。是大力推广电子课堂,还是保留传统教育模式,各界看法不一。 http://news.cntv.cn/2014/12/02/ARTI14175106421819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