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因素。目前手机终端是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市场监管的漏洞,很多青少年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用几百块的零花钱在二手市场或者在网上就可以买到一部可以玩游戏和上网的智能手机。另外,还有网吧管理漏洞,我曾经在学校附近经营一家奶茶店一年多里,从有些学生口中得知:有些网吧青少年有熟人的,他们就可以进去上网;再或者是借成年人的身份证去上网。
(三)心理因素。网络世界能让儿童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实现自我需要,并以此慢慢的产生依赖感。由于青春期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信心等原因容易导致出现心理偏差,由于缺乏应对技巧和能力,在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时候,容易丧失自信,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为了逃避困扰,他们以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虚拟世界中发泄不满、寻求慰藉,获得满足感。不少儿童青少年自制力和自律性不强,很容易在网络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二、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三)价值取向的塑造。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孩子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儿童青少年在玩手机的时候,由于父母监管漏洞或无法监管的情况下,很难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不良文化(暴力、迷信和邪教)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价值取向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三、如何预防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
从网瘾的主要原因来看,家庭教育是防治青少年网瘾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多培养子女新的爱好和兴趣,把孩子其他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不要一味限制子女上网。譬如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譬如画画班、篮球小组等等。并在周末陪他们一起去参加业余活动(室内或户外),譬如棋类游戏、志愿服务、爬山、打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图书馆看书、跑步、手工活动等等,养成良好的业余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参加,而不是孩子单独去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陪伴下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医生建议,严重或必要时须进行入院治疗,帮助其克服成瘾行为所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恢复其身体及社会功能。
四、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法和对策
针对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从三个方面介入: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一)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以“个案工作”介入,即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个体需求开展个案辅导服务。通过去标签化,优势视角等,强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技巧。以及运用以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及沙盘游戏治疗和园艺疗法,辅助家长帮助儿童青少年预防网瘾或戒除网瘾。
1.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常见的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疗法、渐进式放松。
(2)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2.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采用认知疗法,家长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交流协商,不要说教式,互相尊重,明确网瘾的不良影响,如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等,使其对网络成瘾行为有本质的认识,慢慢戒除。
并通过长期的代替疗法,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譬如家长陪孩子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
3.沙盘游戏疗法是指择一些模型(玩具)摆放在特定的容器(沙盘)里构成一些场景(作品),从而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一些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无意识地释放和投射在沙盘中,进而活化自我痊愈及成长的力量达到治疗目的。
4.园艺疗法(园艺治疗),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职能治疗、代替医疗),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
(二)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或家庭开展的小组社会工作,通过开展支持性小组、教育小组,让儿童青少年减少对手机网瘾的依赖,协助家长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行为良好发展。
1.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小组。社工对于网瘾青少年应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等,譬如心理减压、抗逆力学习、优势视角发掘、学习减压、自信心培养等等。与此同时,并提供学习指导计划,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提高社交技巧小组(教育小组):人际需求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舒茨(WilliamSchutz)的人际需求理论,包括感情需求、包容需求、支配需求。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言行。在小组过程中,组员在社工的指引下,加深自我的认识,学习并且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组员实现他们的人际需要。小组的开展旨在帮助组员学习交往技巧、改变人际交往模式,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4)品格素质培养小组((教育性小组):为了让青少年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合理管理情绪,懂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和主观选择的双重性,让青少年能通过主观选择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使他们能意识到自我的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针对家庭亲子开展的小组
(1)亲子关系培养小组(支持小组):主要通过以角色扮演、信任游戏、手工协作等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体验学习一致性沟通模式。角色扮演,通过家庭角色互换的扮演,让孩子尝试一天做一回父母,感受父母面对一个沉迷于网瘾的孩子困惑与痛苦。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意识到当初的放纵给父母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并认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并努力改正,还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增强有效的积极引导和亲子沟通技巧,协助家长调整个人情绪,改变不合理信念,从而通过家长的改变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改变,逐步改善家庭关系,并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发展。
(2)学业辅导压力与情绪管理小组(支持小组):小组以针对性地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家长们解压。在小组过程中,社工带领家长们学习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的知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并针对家长们在辅导课业中会出现的问题,协助他们掌握学习辅导方法;从专注力练习、提升执行力和控制情绪这三方面给予家长们专业上的支持,让家长们进行每一天的情绪变化记录,增强他们的改变动力。
建设未成年人课外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援助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社会生活体验基地、举办青少年网络文化节、建立不良网络行为举报和处理中心,并建议正式机构或者单位成立网瘾辅导中心。
五、总结
预防儿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模式;其次,学校、社区和社会等多方面应协同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儿童青少年精神生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兴趣爱好,预防青少年问题的产生。
再次,社会工作对儿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介入,主要以预防为主。以个案、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让儿童青少年减少对手机网瘾的依赖,协助家长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行为良好发展。以及通过行政社会工作的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罗建胜,男,曾任深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初级社会工作师,2013年正式从事社区社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于儿童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领域。致力于服务社区七年中,开辟了社区四点半课堂积分制系列管理制度,以完善的管理机制运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