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网络素养助力健康上网教育互联网青少年网络安全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全面融入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上网有哪些特点,如何凝聚多方力量完善监管,怎样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织牢织密防护网,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需协同发力。

如今,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技术的变迁,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深刻影响。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联合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使用、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有哪些特点,如何更好守护健康成长?记者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教育数字化加快推进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移动上网设备价格与流量资费水平持续下降,各类互联网服务发展迅速,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1.69亿增长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5%,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6.5%,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持续减小。

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拥有上网设备的比例持续提升,在近两年呈现出多样化、便携化和智能化新趋势。手机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使用率达到91.3%;近九成的未成年人网民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超过六成拥有自己的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等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也具有较高使用率,且保持增长态势。

我国教育数字化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积极拥抱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更加广泛、自主地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活动。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88.7%;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比例,从2018年的53%提升到2022年的77.4%。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建议,未来可加大优质教育内容供给,进一步做好供给方式的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方案。

多方参与加强内容正向引导

破解用网过度问题,完善视频类应用监管

互联网已成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等多重风险。

过去几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娱乐行为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对不良用网行为的监管日趋严格。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对网络沉迷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

“《条例》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机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袁治杰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管理日趋严格,一些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从而规避对游戏时长的限制。《报告》显示,在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中,32.0%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39.1%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使用自己的账号玩游戏。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看来,引导家长为子女树立榜样并提升管理能力,对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至关重要。“要强化家长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培训,通过社区培训、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具备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技能。”

如今,短视频应用在未成年人中广泛流行。《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2022年的54.1%,未成年人用户规模也超过1亿。与此同时,由此可能导致的过度使用、信息茧房、不良诱导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此,《报告》建议完善视频类应用监管,加强内容的正向引导。一是推动形成短视频行业良性竞争机制,持续改善部分平台审核把关不严格、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持续推动未成年人模式的普及,早日形成针对未成年群体的内容池标准。三是社会各方共同推动短视频内容质量提升。

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

加强网络普法执法和安全教育,织牢织密防护网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包括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维度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对网络空间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予以重点保护。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协同发力,织牢织密对未成年人的防护网。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基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均对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的根本,是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权和参与权。”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要培养其适应网络环境、参与网络建设、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构建和完善阶梯式的网络素养框架,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知心理特点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建议,发挥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主阵地作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同时加强教师的网络素养培训。

THE END
1.AI时代学什么怎么教?该框架旨在指导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课程开发人员,为学生提供有效使用AI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确保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成为负责任和有创造力的公民。 01掌握4项核心能力 · 以人为本的思维 学生需认识到:AI是由人类创造并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对其使用要持有批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TY1MTUxNg==&mid=2247517213&idx=1&sn=1fc0d52cbe3e906f5792a8c966cb5bad&chksm=f8c0de7f8e732e7610bf16822f895bec45ffe984330d4d3f536910e3004e84f3a5959a481957&scene=27
2.网络文化素养范文12篇(全文)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还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等,这和原本的网络世界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不能被网络文化所接受,因此,一定要及时补充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做好网络文化的管理工作,保证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健康性。另外,还应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srz3z9l.html
3.信息技术素养心得体会(精选30篇)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6601776.html
4.周满生: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这里面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把握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征与机遇,第二是国际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类文明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是指什么呢?目前,第四次工艺革命已经深入家庭、学校、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特的征就是以信http://www.jyjxcx.com/m/mnewsshow.asp?id=288
5.浅谈我的教育理想论文(通用5篇)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aoyu/730463.html
6.创新驱动发展:关注核心素养发展学习力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完https://www.jianshu.com/p/31b52e5eb195
7.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https://www.meipian.cn/2vvssdix
8.社交网络对教育的影响(精选7篇)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要求学生要具备多种能力,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减负”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目前学生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独生子女增多,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大难度,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来树立https://www.jy135.com/edu/272599.html
9.学生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精选2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 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21221183746_215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