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人们的道德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在网络空间中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广大网民自觉规约自身的网络行为,不仅是营造网络空间良好秩序的必要路径,也是新时代塑造公民道德的重要向度。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是网络空间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其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代亟需重视的新课题。
一、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一种伦理规范,运用于约束人们在信息时代的社会行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圈。
然而,互联网本身的独特性限制了传统道德规范对人们网上行为的规约能力。为了维护网络运行机制,协调网络社会交往关系,必然会出现适用于网络的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网络道德应运而生。
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一样是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互联网具有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道德也具有相应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
1.自主性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行为更多地依赖于舆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监督。而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非熟人社会”,他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网络道德规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自律和自主性。
2.开放性
随着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跨越了地理距离的鸿沟。这增加了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将不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都搬到“荧幕”上来,使之表面化、现实化,更易于得到解决。
网络道德以开放的姿态集百家之言、纳各派之长,兼容并蓄,呈现出从故步自封到开放包容的发展特点。
3.多元性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一种类型的道德可以占主导地位,道德通常是单一性的。而互联网是一个公共的、非排他性的虚拟空间,这一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人们的道德选择、需求和发展呈现多元化。
虽然网络道德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结果,与传统的现实道德大有不同,但它是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实社会道德的丰富和延伸。
总体而言,网络道德反映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是以网民的观点、信仰和习惯为基础,以真、善、美为标准,规范网络空间中网民的行为以及网民与互联网技术之间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是针对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来界定内涵。
第一,从教育内容出发,是指立足于网络的根本性质,针对网络失德问题,系统地对网民进行价值认知、主流意识、道德品质、信息素养的教育,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第二,从教育方式出发,网络道德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它利用社会舆论、意识形态宣传理论和新媒体传播原理,将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传统道德保持基本一致,在教育方式上融入网络特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新工具、新渠道。
综上,单从一种维度来定义网络道德教育有失偏颇,不仅要考虑到教育方式的新颖有趣,还要考虑到教育内容的指向明确。
2.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秉持着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教育目的,遵循互联网的运行机制,立足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现存的网络道德问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颖教育方式,系统地传递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既具有与传统道德教育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教育内容具有特定性、发展性。
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内容不能过于笼统,主要传递的是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中失德问题的行为准则,具有特定性和针对性。同时,网络自身的前沿性,促使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及时更新,保持与时俱进,凸显了发展性。
第二,教育过程具有实践性、长期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实践状况出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又回到网络行为实践中去。
然而,教育过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一个长远的历程。正是通过这种长期性的教育活动,使其将网络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纠正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培育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因素,教育内容的正向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收到良好的成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使用网络时的道德规范、安全意识、文明礼仪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网络的特点所拓展和归纳出来的。
1.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道德规范作为基本内容,是指用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的明确准则,既是言行举止所要遵循的方向,又是评价网络行为是非对错的标准。
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依据,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具体内容:第一,坚守网络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是对人们道德水平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是由善向恶过渡的最低防线。
第二,明确网络行为准则。网络空间是对现实世界的扩展和延伸。在教育过程中应将现实社会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道德监督和伦理约束引入网络空间。
敦促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自觉反思自身的网络行为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影响与伤害。
第三,承担清朗网络的义务。网络社会将大学生从个体化推向社会化,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平衡网络生态环境的义务,将“不尽责就是为恶”的理念根植于心,时刻警醒自己切勿成为“网络看客”,增强网络正义感。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各领域及部门都做出了应对措施。国家层面修订了相应的法律规定,网络管理部门设置了监督跟踪程序,软件公司则研发了网络“杀毒”“防火墙”等安全系统。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深入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从外部来规约和阻碍传输。要彻底根除网络安全问题,就要从人们的内在道德入手,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观念和安全防范素养,建立网络道德新秩序。
首先,提升判断网络是非的技能。大学生涉世未深,信息甄别能力、判断力水平较低,极其容易卷入网络错误价值观和负面社会思潮的引诱陷阱中。
因此,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明辨善恶的甄别技能,使大学生自觉屏蔽和删除错误信息,识别正当的网址和链接,从源头上规避网络安全事件的产生。其次,提高个人安全防护意识。
在一些社交网站、购物软件、娱乐网址中,注意个人身份、住址等隐私信息的保护,警惕“卖茶女”“刷单陷阱”等金钱诈骗,避免随便与网友线下见面,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最后,坚决制止危害国家安全和网络安全的行为。大学生既是互联网的使用个体,也是网络的共存者和建设者,在享用丰富资源的同时,有义务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
在面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散布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企图引起网络社会的恐慌时,大学生要勇于运用主流正能量言论进行坚决反击。
3.大学生网络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向来与文明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礼仪是文明的外在表现,文明是礼仪的内在根基。“文明”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乾卦》中“天下文明”。
所谓“礼仪”,在古代最早的时候是代表着祭祀之礼,是指人们用心与鬼神和自然的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是指以维护和谐社会秩序为目的的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在网络社会中要求网民遵守文明礼仪,对于个人而言,文明礼仪是网民个人道德素质、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文明礼仪是网络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的具体反映。
4.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与道德虽然不等同,但是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方式上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严耕在《网络伦理》中将“网络犯罪”称为“极端不道德行为”。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度,仅仅依靠道德的调节、引导和推动难以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的规约,需要法治力量的输出。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既是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意识的重要手段,又是防范网络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
总结
在网络中违法犯罪,现实社会中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也警醒大学生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向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和网络骚扰说“不”,用网络法律法规知识保护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
网络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具有“他律”的作用,以理性为价值根基,承载着大学生对网络中理性价值的追求。网络法治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摆脱非理性网络行为,从而重新回到德性的正轨中。
此外,无论何种严格制度的确定,都是为了让人们在这个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彰显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法律制度并非限制个人的发展,而是建立一个系统的价值体系,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法则,使大学生能够在和谐美好的网络社会氛围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主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