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以石家庄市Y乡中心小学为例理论研究理论前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官方网站

学术界对农村教育、“互联网+”等有着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乏大量的学者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背景以及现阶段社会工作干预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从各种专业的角度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侯章磊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建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上,对学生、家庭、学校三个层面分别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但没有涉及到“互联网+社工”的内容。[1]蒋俊杰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问题视角,从学习、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身处逆境时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运用他们原有的资源和本身的抗逆力来获得更多的成长筹码。[2]郑乐则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同社工的有机结合,但涉及的内容主要为“互联网+社工”并没有对应用于农村教育问题有具体的观点。[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了解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具体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个案访谈法

2.文献研究法

3.观察法

笔者为研究和分析农村教育问题,除了在y乡中心小学实地观察之外,还通过对石家庄市Z社区的“四点半课堂”进行跟进,观察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从而对比城乡教育的差距所在,对y中心小学的学生的观察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同同龄人、教师的互动关系等。

(三)主要概念

留守儿童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本文中的“互联网+”意为“互联网+社工”,社工通过学习平台的打造,实现供给侧领域的创新,为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产品服务。

3.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专门的组织教育。在本文中,教育特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匮乏、学习资源和工具不足

在学习层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被归类为学困儿童,他们的学习问题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偏科现象普遍、缺乏主动性、厌倦学习、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课,私自去网吧上网等,并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网络入户还不能做到完全普及的程度,城市里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知大千世界的情况在农村还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农村地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延伸性的学习工具。

小曾,13岁,现就读于北正乡中心小学五年级,母亲平日里外出务工,负责打扫酒店里的卫生,小曾的父亲因工患有残疾,不能有效照料小曾的学习,小曾还有一名哥哥,现年20岁,在外打工,主要由小曾的哥哥督促小曾学习。小曾的成绩在班级排名属于中下游,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小曾的印象较为不好。

其中部分案例访谈记录如下:

社工:“你的学习基础怎么样?学习技能如何呢,(包括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你的记忆力怎样,这是你学习不好的原因吗?”

小曾:“我从三年级开始以后,接触了英语之后,成绩就开始下滑,一直到现在英语成绩也比较差,我觉得我比别人笨,不太会学习,所以现在逐渐的其他科的成绩也不好,我感觉我的记忆力还好,不过多数时候我不喜欢背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

社工:“哪些是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呢”

小曾:“上网能让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在教室里学一些我不喜欢的要有意思。”

社工:“你家里的环境对你影响怎样?你的学习一般是由谁负责的?”

小曾:“我感觉我家里的环境不太好,因为总是有人打我。”

社工:“谁会打你,是你的父母吗?”

小曾:“不是,我妈妈平时在酒店打工,没空管我,我爸爸有残疾也不怎么管我,只有我哥在家的时候会管我学习,他觉得我不好好学习就会打我一顿。”

社工:“你的学习条件怎样?有那些学习用品?这是你学习不好的原因吗?”

小曾:“我的家里很少买课外书,看书的机会很少,而且也没有手机、电脑,不能上网我觉得这对我有一些影响,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脑,有手机,能上网,我就没有,我不会也没人教。”

2.道德品质存在不良

受调查的儿童就其年龄段而言,基本是接近小升初的岁数,其行为仍很大程度上需要他律,自律能力还不够强,很难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这类儿童在学校同其他朋辈群体和教师的互动关系不良,有着自己的次级文化群体,存在着一些偏差行为,如顶撞老师、爱撒谎、爱发脾气、打架、歧视女生等,其中一些男生还有浏览色情读物的情况。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

隔代抚养,教育功能弱化

隔代抚养是指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隔代教育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看来都不是一种优先和良好的教育方式,由于思想和认知的代沟较大,很容易导致教养方式畸形化发展,如表现为放任自流、过度宠爱、重金钱轻教养等等问题、因而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认知行为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监护的体系都不完整。

2.家庭忽视,家长缺乏足够的能力或正确的观念

即便是由父母亲直接照料的家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学历都不太高,因此对教育和学习的概念,认知等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一些父母甚至认为孩子上完小学就足够了,对子女的学习目标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一些教师曾经同这些家长沟通过,但家长们的回应一般都是“我们也没什么文化,我们也没懂咋教孩子写作业,写成啥样算啥样,孩子就应该交给老师。”。

(三)学校教育的问题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教师都是当地出身,尽管有过培训和多达十数年的教学经验,但在行为和其他一些方面的表现上不够重视,譬如教室外抽烟、打骂学生等等,这些行为在老师们看来无所谓,甚至打骂的现象也已经习以为常,尽管棍棒教育还是一件比较争议的事情,但某些行为上的习惯不被克制,很容易被这些学生们所模仿,产生消极的强化示范作用。

2.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护不够

在我们同教师的沟通和观察中,能感觉到教师们对于家长将学生完全托付于学校的行为和态度十分反感,在教育的责任方面存在着模糊和有矛盾的地方,教师认为,家长的管理非常重要,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才是天经地义管理学生的人,甚至一些家长认为“老师都管理不好,凭什么让家长管”。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事实上的责任不清、管理模糊。一些教师曾经主动同家长沟通过,但没有得到过积极的回应,便放弃了这些问题学生的管理。

其中同教师的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社工:“老师,您认为小曾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技能如何呢,(包括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他的记忆力又如何呢”

老师:“该生的学习基础在一二年级表现还好,到了三年级之后就逐步下滑了,目前已经是班里比较靠后的学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能力上比较欠缺,记忆力也不是太好,很多该背的东西,比如单词,都记不住。”

社工:“该生的家庭环境您有了解吗?”

老师:“这个我知道一些,他妈妈在外面打工,他爸爸身体也不太好,家里没人管教他,所以学习一天不如一天了吧。我曾经尝试过沟通和解决,但没有什么效果,自己的孩子都不上心,老师也不可能管他一辈子”

(四)社会层面的问题

1.社会制度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结构主义的取向来看,导致个人、家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是社会资源发展、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的,实际上就是城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吸纳了过多的资源,整体上的社会体制又缺乏于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困难、农村教育条件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社会文化的歧视和问题视角泛滥

3.存在着教育制度不合理的问题

除了在学校里遴选出来的学生之外,笔者在对北正乡各个村的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较为特殊的个案,其中选取小王作为案主,在此予以简述案主的情况。

小王的问题在于由于其患有一定的疾病,因此无法满足正常入学的标准,但小王的奶奶坚决认为自己的孙子只是比其他孩子调皮一些,不承认孩子存在着问题,希望社工能帮助他的孩子联络学校,尽快上学。

但经过我们和当地中心小学的再三沟通,当地的小学始终拒绝接纳这样一名儿童,并且社工也认为小王这样的情况,确实不符合入学条件,容易给学校和其他学生带来危险(社工在入户调查和个案访视期间,均有被小王攻击的情况),但小王的奶奶又不同意小王去上特殊教育学校,因此目前小王面临着丧失教育机会的问题。

在社工看来,小王的情况较为特殊,这并非是由于教育资源短缺或匮乏所引发的问题,而是小王特殊的身体条件导致了其与正常的教育系统和资源在联结方面出现了障碍,导致了失学问题。

三、“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首先是那些在社会上居于不利地位,面临困境的群体,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就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消除,必然要加快进入议程,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解决社会问题,完成助人自助目标的学科,理应对中国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或研究理论;其次,从人在环境中的理论看,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资源匮乏的结果,而社会工作者正是这一庞大体系的建构者和助力者;再次,“互联网+行业”的提出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产业的革命,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呼唤。因此,综上观之,“互联网+社工”是存在迫切的必要性的。

(二)“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行性

从资源的整合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宏大的布局和大量的资源,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而在21世纪,资源整合、集成乃至共享的最好办法就是实现“互联网+”,因此探索“互联网+社工”的资源整合模式对于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提供多样的教育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社工致力于改变弱势群体同社会的联结和关系,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形式和渠道,对于人早期的社会化发展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互联网+社工”的模式对于处理服务对象与社会联结之间的问题,也不失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路。

四、“互联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层面的介入

1.开展朋辈小组工作

“问题——能力”视角启发我们,要辨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辨识其环境周围存在的优势资源,资源的匮乏、人际关系的疏离弱化都是由于支持网络的不足所造成的,解决群体性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共同需要的小组,以团队凝结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工具上和情感上的支持。

2.以儿童为本,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帮助,首先要注重社工的工作视角,要本着儿童为本的理念,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帮助儿童发掘自身的潜力,找到对学习的兴趣,而非一味地将儿童问题化、标签化,针对工作过程中的坎坷也要理性看待,在建立学习兴趣时,可以帮助儿童由点及面,逐步扩大。

(二)家庭层面的介入

开展家长的互助小组工作

2.鼓励赋权,理性看待网络

(三)学校层面的介入

要建立对教师群体的政策培训,关爱留守儿童

2.推动建立校内教育和校外志愿者帮扶的模式

要发挥互联网的宣传和传媒能力,积极向社会公示社会工作研究的成果,并依靠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尝试招募具备教育服务经验的大学生、爱心人士等,建立一支较为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辅助社工和学校完善受教育者的各种学科需要,具体而言,就是组织志愿者分别对学校和社工提供帮助,对于学校教师存在的授课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挑选资质和能力出众的志愿者组成智囊团,为校方的教育方式进行培训,也可以参与课上课下的活动改造,发挥志愿者的能力。对社工而言,可以甄选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志愿者参与项目的运营和建设,以此丰富教育供给的主体,达到我们增益的目标。

(四)社会层面的介入

1.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行业、组织间的合作

2.发展网络社工,注重社会工作的智慧化营造

网络社会工作可以看成是社会工作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补充,服务对象的覆盖将更为广泛,建设虚拟社区中的网络社工机构,鼓励网民参与线上线下的活动,不断推进“互联网+社工”的运营。

结论

本研究以实地研究的方式来了解农村教育发展,将互联网、社工同农村的教育资源、服务对象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这也是社会工作由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为社会各界解决农村教育滞后,农村学困儿童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工作方案,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具有创新意义。

此次调研干预的y乡中心小学是目前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况的一个缩影,但不能绝对地说这项研究能囊括和代表更广的社会范围,因此希望在今后,能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进一步尝试探索适合农村的教育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谢晓婷.“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工作《广东经济》—2017年4期

[2]孙雪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以吉林市抚松县为例[D].吉林大学.2012:1-55

[3]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

THE END
1.数字素养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力,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1.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提升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助于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促进个性化教学: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够精准分析学生的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AwMzYyOA==&mid=2829134189&idx=4&sn=cfbdf7cf3ebc55c0f05abae411fb1f59&chksm=b60a22af54923882d75c8d4fd69f32be5cb30d1c159102302d55c510fc46945c4bab549f7f09&scene=27
2.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因此,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不仅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一方面,要完善多元协同的数字素养培育机制。数字素养培育同时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培育是不够的,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52259081988272420&wfr=spider&for=pc
3.互联网加教师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这些课堂教学的规范与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指导意义深远,也给了我们新老师许多启发。 来到八中以后许多老师、领导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希望我在这里能不断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我在这里,让教育梦想,扬帆起航。 互联网加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3826865.html
4.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12篇(全文)4.对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 不良的信息严重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 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由于小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能有效地加以甄别, 因此长期接触后, 极易造成他们尚未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扭曲, 逐渐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给小学德育工作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ekfekpq.html
5.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应用专题培训众多的教育机构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发布自己的数据资源,用于存放课堂教学的教案、附加材料、学习者作业甚至完整的网上课程等。知名的教育网站有美国的K-12教师教案资源网、英国的开放大学、新东方教育在线、中国教案网等。图2-5所示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精品资源页面。 6) 电子新闻组 电子新闻组是世界范围内通过ISP的http://www.zpxx.wj.czedu.cn/html/article731078.html
6.网络教育论文范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33743.html
7.社交网络对教育的影响(精选7篇)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中文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交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交网络对教育的影响 篇1 摘要:社交网络诞生以来一直在互联网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至今仍在强势发展。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络的普及率非常高广受欢迎,影响着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本https://www.jy135.com/edu/272599.html
8.互联网+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论文(精选8篇)[4]战德臣.“大学计算机”“MOOC+SPOCs+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实施计划[J].计算机教育,2016(01):12-16. 篇2:互联网+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明确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tui6vdv.html
9.教师网络课程总结(精选20篇)3、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所谓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4、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加全面的专业能力,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https://www.unjs.com/fanwenku/388802.html
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针对以上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课题组对我校教师对待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 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显著”的被调查教师占58%;认为“一般”的占40%;认为“用与不用都一样”的占2%。 认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理念” 的被调查教师占31%;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494
11.线上教学方案(合集15篇)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直播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超星等线上教学平台实施在线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活动,消减疫情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有效实现“不停教、不停学”,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活动科学有序、高效开展。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969132.html
12.信息时代的教育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130114339_25242.html
13.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影响听了苗壮老师的课,感觉互联网对教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尝试互联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唯有全方位的自我改变:从更新教学观念到能力的重新构建,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到刷新师生交往方式。教师可以尝试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教育教学搭建平台,通过混合式的https://www.jianshu.com/p/53bcb2a2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