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聚焦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全市农村党员队伍实际,通过用好“理论课堂”、搭建“红色课堂”、推出“竞技课堂”、打造“实践课堂”,不断激发农村党员教育“新活力”。
用好理论课堂,让党员教育“党味”纯正
突出政治引领首要功能,放大党课教育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突出作用,将党校讲师、专家学者、党组织书记、“两优一先”、先进典型等纳入党员教育“师资库”和“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新政策理论、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课题,分赴各基层党组织开展讲党课活动。
2023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4000余人次。发挥市委党校主阵地作用,利用183个村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1个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等阵地,建立“市示范、乡镇集中、村分散”立体培训模式,以“万名党员进党校”为主要载体,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专题讲座、主题党日等方式,分类分级抓实党员教育培训。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培训50余期、培训农村党员6000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深学细研中强化政治自觉、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养分、在深信笃学中坚定发展信心。
搭建红色课堂,让党员教育“回味”无穷
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深入挖掘潜山本土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把散落在各乡镇的遗址遗迹“串珠成链”,打造“红源潜山”寻迹游、“红色印迹”热血游、“红色精神”乡村游等4条党员教育红色专线。依托“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余大化故居、石河区农会旧址、五庙党小组等红色教育资源,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献、缅、誓、颂、践、悟”教学模式,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接受革命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挖掘红色资源中蕴藏的精神富矿,在课程打造、教材编写等方面持续发力。创作《追寻》《换子情》《皖山魂》等红色题材黄梅戏和舞台剧40余部,以官庄镇后冲乡革命烈士陈桂珍为原型,拍摄大型现代红色革命题材黄梅戏《新四军母亲》,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持续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活动,精心遴选《万里归途》《香山叶正红》等90部红色影片,为党员干部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推出竞技课堂,让党员教育“鲜味”十足
搭建常态化“赛马”平台,围绕基层党建“三项清单”“党建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党建+信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协调落实结对帮扶等主题,2023年以来,开展选派干部“乡村振兴有我”、村党组织书记“头雁话振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书记请你看现场”“三看三比”等比拼活动5次。
参赛选手通过口头讲演、现场汇报、PPT展示等方式上台打擂,在实战中增本领、长才干,在技能比拼、争先创优中达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同时将“擂台比武”结果作为村级组织和个人考核评优、评先表彰重要依据,优先把表现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第一书记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等推荐人选。2名村支书获评“皖美村支书”,4名村书记获评安庆市“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运用“发展退位、干部让位”、红黑榜等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开展集中攻坚,营造比武赶超、创优争先的“打擂”热潮,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打造实践课堂,让党员教育“情味”饱满
以“主题党日”“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为载体,把实践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和生产车间,引导党员亮身份、明职责、树形象。防台风期间,组织5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到天柱山镇、水吼镇等重点乡镇,做好应急抢险、巡河查堤、群众转移、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依托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活动广场、乡镇党校、远教站点等设立“乡村课堂”,按照“党员点菜、支部下单、专家上菜”的方式,邀请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畜牧农艺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技术指导团,深入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通过面对面讲解、点对点示范等形式讲党课、授经验、传技术,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学懂“技能课”、掌握“致富经”。
2023年以来,潜山市各乡镇共开展“田间课堂”600余场次,培训5000余人,帮助解决种植养殖技术、产业发展、直播带货等难题280余个,推动党员教育培训与科技助农有效衔接。同时采取“走出去看、到现场学、听典型讲”等方式,先后组织300名农村党员干部赴先发地区观摩学习,通过看亮点、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不断提升乡村干部抓党建促振兴的能力水平。(黄亚萍)
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中安在线承办(未经允许请勿复制或者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新增电信经营业务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