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六大行支持实体经济量与质齐升

8月30日,六家国有大行2023年半年报出齐。从经营基本面来看,六大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健,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共计约6900亿元。但六大行净利润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同时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从支持实体经济的量与质来看,六大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贷款投向有所侧重,向制造业、科创、普惠、绿色、涉农等领域倾斜了更多资源,充分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主动让利盈利增速有所放缓

总体来看,六大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3.5%、0.78%、3.36%、4.51%和5.20%,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放缓。

净利虽增,但营收承压。上半年,工行、建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3%、0.59%,农行、中行同比分别微增0.8%、0.78%,交行、邮储银行同比分别增长4.77%、2.03%。

具体来看,工行、建行营收同比下降皆因利息净收入缩减——上半年工行、建行利息净收入分别同比下降3.9%、1.73%。工行、建行均表示,由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付息水平高于上年同期。

净息差持续收窄,拖累国有大行盈利能力,这也是其主动让利实体经济的结果。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72%、1.66%、1.67%、1.79%、1.31%和2.08%,同比分别下降31个、36个、9个、30个、22个和19个基点。除了邮储银行,其他五家大行均已跌破1.8%的监管合意水平。

有的放矢贷款投放创新高

六大行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工行仍保持“宇宙行”体量——截至2023年6月末,资产规模已超过40万亿元。资产规模增速方面,工行、农行、建行资产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农行增速最快,为12.1%。

资产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投放,上半年多家大行信贷增量创新高。例如,工行存贷款增量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农行人民币实体贷款新增2.17万亿元,增速12.0%,增量、增速均居同业首位;中行境内人民币贷款较上年末新增1.46万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交行境内行人民币对公实质性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36%,增量超4200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邮储银行客户贷款增加6122.34亿元,同比多增752.69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国有大行精准发力。以工行为例,该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创、普惠、绿色、涉农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元,保持领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同业“双第一”;深化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总量与增量均领跑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2.3万亿元,余额、增量保持领先;普惠贷款增速32.2%,涉农贷款增速20%,均处于市场领先。

农行县域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县域贷款余额8.35万亿元,新增1.02万亿元,增速13.9%,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此外,制造业贷款、中长期制造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信贷的增速分别为26.6%、45%、超40%、34.4%,远超平均贷款增速。

上半年,交行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境内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涉农贷款增速分别达28.71%、31.10%、15.61%,均超过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64%,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78个百分点。

严把风险贷款量质同步提升

贷款提量增质,六大行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截至2022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6%、1.35%、1.28%、1.37%、1.35%和0.81%。除了交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其他五家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尽数下降。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为最低,仅为0.81%。

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新形势,工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接下来将重点从存量和新增两个方面加强管理:一要做好存量风险化解,积极配合政府做好保交楼工作;二要合理满足新增融资需求,持续落实好“金融16条”政策,围绕优质区域、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开展房地产业务,持续满足保障性住房、各类租赁住房、城中村等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继续满足居民购房的合理信贷需求,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已经暴露的房企风险,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回应称,碧桂园、远洋集团在该行的业务余额较小,碧桂园项目贷款正常,远洋集团涉及房地产板块和数据物流板块大多数还本付息正常,除了个别房地产项目出现问题外,总体资产质量可控。

过去房地产业务存量较高的建行已经受益于战略转型。“一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大家以为建行会受影响最大。其实恰恰相反,建行在六年前就及时提出住房租赁战略,改变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的单纯依赖。建行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希望朝着一个新的房地产模式走,我们较早转到了住房租赁战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坦言。

THE END
1.增量(增长量)增速(增长速度)增长率与增幅职Q小助手在线讨论{增量(增长量)、增速(增长速度)、增长率与增幅增量:增长的绝对量(也作增长量)=末期量-基期量增},欢迎大家在【职Q】互动问答平台在线交流。https://zq-mobile.zhaopin.com/mAnswerDetail/4411553
2.增速和增量是什么意思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增速是指某一指标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增量则是指某一指标在特定时间内的绝对数值增加量。增速和增量都用于衡量某一变量的变化情况,但二者的计算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了解增速和增量的定义及其区别对于理解经济、行业或公司的发展趋势以及进行投资分https://www.55188.com/tag-05429666.html
3.2025年国考资料分析备考:提防资料分析中的小陷阱1、在题目中有时我们会遇到比较增长量或者是比较增长率。我们来看一下区分,当题目中出现增长最快(慢)的是,增速,增幅,这些描述的都是增长率。增长最多(少)的是,增量,这些描述的就是增长量。 2、百分点的运用,增加,上升,上涨,上浮,多了几个百分点,这几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减少,下降,回落,收窄了几个百分点,https://ha.huatu.com/2024/1120/6170513.html
4.同比增量和同比增速比较大小,都要带上正负吗?请大家指点一二 https://bbs.qzzn.com/thread-16814857-1-1.html
5.恭喜!长沙城市人口增量和GDP增速均全国第一!长沙城市人口增量和GDP增速均全国第一! GDP万亿城市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人口增长的主力军。随着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出炉,截至目前,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全部公布了2022年人口数据。 2022年,在中国内地24个万亿大城中,长沙的房价排名倒数第一,但人口增量排名第一。https://www.xhj.com/zixun/37302.html
6.平顶山一季度GDP增速投资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均居河南第一2022年以来,平顶山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紧扣“起步即冲刺、奋战开门红”,抓项目促投资,抓服务促保障,抓创新促活力,抓调度促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力起势。 抓项目促投资 扩大发展增量 日前,叶县维中4.7万吨新材料助剂及医药中间体项目开工,计划总投资10亿元。该项目将发挥叶县的资源优势和河南昊海的技术https://hn.cri.cn/20220425/632d6b01-19df-7c35-5824-8cc74ea8eef9.html
7.数据统计分析常用指标9.增量与增速 增量是指数值的变化方式和程度。如3增大到5,则3的增量为+2;3减少到1,则3的增量为-2。 增速是指数值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 CDA数据分析师考试相关入口一览(建议收藏): ? 想报名CDA认证考试,点击>>>“CDA报名”了解CDA考试详情; https://www.cda.cn/view/124870.html
8.北京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跑赢GDP去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 据北京市统计局介绍,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增长0.1%,增量比上年减少16.5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22日在2016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末,北京0至14岁常住人口223.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3https://jingji.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FggLIooOSavku7GJ9oAJ170123
9.“惊醒”昆明“回春”:经济增速领跑西南,人口增量全国前十除了经济增速领跑西南之外,2022年昆明还取得了一个极佳的成绩,那就是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60万人,较2021年增加9.8万人,增量位居全国前十、西南之首。 昆明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人口吸引力并不算弱。2010-2020年,昆明常住人口增加202.79万人,增量高居西南第四位、全国第15位。2021年,经济受挫的昆明人口增量也有所下滑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73033
10.工行武汉分行普惠贷款增量增速实现同业双第一全行同业工行武汉2022年,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总、省行党委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普惠贷款实现增量扩面”。2022年末,全行普惠贷款余额184.08亿元,较年初净增72.60亿元,较同期多增27.78亿元,创历史新高,贷款增量和增速实现同业双第一。 https://m.163.com/local/article/HQN9ISR404089A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