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打造行业数据流通平台构建全链条数据服务体系
宁波市创新打造“宁波市行业数据流通平台”,探索构建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上线港航物流、纺织服装、医疗健康和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数据流通平台,累计上架611个数据产品。
整合服务资源,筑牢数据供给底座
一是归集公共数据资源。市企服中心数据板块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企业利用公共数据提供了丰富“资源池”,至今累计已完成200类高频数据编目,1414个应用系统建档,关联编制14694类数据资源目录,归集公共数据535.86亿条,成功申请71个国家数据接口,实现省级公共数据回流74.6亿条。
二是深化数据闭环治理。依托首席数据官和数据专员机制,基于公共数据标准规范,推进“发现、反馈、修正、共享”闭环管理,实现数据目录标准化、数据值域标准化。经过治理,目前已基本建成人口、法人、信用信息等五大基础库及69个特色专题库。
提升服务能力,加速数据流通效能
二是打造线上细分平台。排摸全市数据基础好、市场供需组织能力强、数据产品及服务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领域,打造线上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在线开展数据处理和交易服务。如,港航物流数据流通平台已上线数据产品160余个,为600多家航运、港口企业提供定期指数分析报告,助力其降低物流成本约20%。
三是合作推进数据互认。与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深圳数据交易所共同设立宁波专区,为数商企业提供合规性审查及交易存证等服务,目前已有167个数据产品通过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合规审查。推动行业数据流通平台与浙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互联互通,目前已有11件数据产品获得确权证书。
打造服务场景,释放数据应用价值
一是链条式服务。聚焦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行业打造链条式服务场景。如,纺织服装行业“服装产业大脑”,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设计、销售、生产到物流的全链条数据,用工成本减少10%-20%,制作周期缩短8%-15%。
三是贯通式服务。数据板块利用自身连接政府与市场优势,围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专家团队、硬件配套、通用方案设计和端到端项目管理等服务。目前,已为121家企业出具数字化升级方案,帮助企业年均降低能源成本5%-20%,总计节省金额达4000余万。
温州市:创新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增值化新路径
温州市大力推进数安港建设,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增值化新路径。目前,数安港园区已注册落地中国电子、联仁健康等393家生态企业,设立交通物流数据安全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实验室与创新基地,落地数据资源检察室等7个改革试点,发布数据产品344个,促成数据服务金额7.9亿元。
构建数据流通交易体系
一是夯实数据流通的“原料库”。联合中国电子打造数据金库,用于存储温州区域内重要敏感公共数据、关键行业社会数据、国家部委回流数据、互联网平台数据以及经过治理形成的数据元件等,为数据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交易提供基础条件。
二是打造数据加工的“制作间”。落地浙江省大数据联合计算中心,负责大数据联合计算平台的搭建和运营,通过运用多方中介计算等创新技术打造数据与应用端之间的安全计算域,实现“计算结果输出、参算数据删除”,为数据安全流通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搭建数据流通的“交易网”。坚持“政府主导、国企承建、准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原则,成立温州数据交易中心,并与上海、深圳等23个数据交易中心互通,目前已上架116个数据产品,实现数据交易14笔,累计金额达1.01亿元。
构建数据合规监管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常务副市长担任主任的数据安全合规管理委员会,形成“1个管理机构+1个专业组织+1支技术队伍+2套工作机制+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数据审查与管理制度规范体系。
二是强化风险预防。按照“专家审查、政府发证”模式,联合行业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为企业开展数据产品(场景)上市前的风险识别和整改。累计举办6期数据安全合规审查会议,发放数据合规证书32张。
三是强化司法保障。成立全国首家数据资源法庭、数据资源仲裁院、数据资源公证服务中心、数据资源检察室和数据安全保卫支队,构成了“一庭一院一室一队一中心”司法体系。目前,数据资源法庭已受理案件815件,审结772件。
构建增值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政策吸引力。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先后发布《温州市加强数据要素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温州市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若干举措》等政策文件。
二是提高园区吸引力。规划建设3.32平方公里产业园核心区,引入多种生活商业业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创新园,实现“拎数入住”,如浙江云通数达科技有限公司从注册到入驻仅用了1天。
台州市:打造数据增值服务品牌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台州市全力打造“新要素、心服务”数据增值服务品牌,深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合理降低获数门槛,满足个性化数据需求,全方位共享数据红利。
完善机制,强化增值服务支撑
三是专员驻场畅渠道。设立2名首席数据服务专员及2名数据服务专员常态化进驻企服中心,面向市场提供数据领域窗口服务。自2023年11月开通线下服务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167批次。
深化利用,夯实增值服务基础
一是扩大开放“有米可炊”。编制台州市2024年公共数据开放清单,进一步拓宽数据开放范围,为企业提供全面、便捷的数据查询和使用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向社会和企业开放数据集1160个,数据项1.22万个,数据2.14亿条。
二是对接需求“有的放矢”。召开数据供需专题政企恳谈会,主动对接企业,梳理数据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解决方案。推动火化、学籍、公积金等高价值数据向企业有条件开放,已为市域铁路S1线、市民卡公司、公交公司、金融集团等单位提供精准数据服务。
创新探索,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一是助力产业数据“打包变现”。以水暖阀门产业为试点,深入推进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帮助企业实现数据合规资产化。基于泵阀(水暖阀门)产业大脑数据开发的水暖阀门行业产品生产主数据,于2024年1月23日在浙江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完成交易,成为浙江交易的首单制造业“数据产品”。
三是培树数据服务行业典型。以全国“数据要素×”大赛为契机,聚焦工业制造等重点领域,选树本土数字产业、数据运营、AI大模型典型案例,通过标杆引领提升数据服务民营经济的能力与水平。如,“气象保险增值服务赋能风电减损增效”入选国家数据局备选清单。
衢州市:加快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让产业服务乘“数”而上
衢州市围绕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工作目标,挖掘数据要素潜能,丰富数据产业生态,培育新产品新服务,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
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一是做好数据基础制度顶层设计。出台《衢州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衢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批量数据导出管理细则》等18项制度,不断完善数据分类原则,定级变更流程与数据分级与安全防护措施。
三是落地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制度。出台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队伍工作制度,落实各部门公共数据主体责任,统筹数字化项目建设,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
深化数据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夯实数据平台支撑。持续提升衢州市大数据运营支撑平台数据纠错、实时人口动态数盘、数据处理加工等8大服务能力。为22万个人提供314万余次服务、为2.5万家企业提供18.4万余次服务。
三是建设数据基础设施。迭代完善数据安全技术防护、运行管理各大体系,推动7大防护能力实战实效。有效保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1249项目录、9374个开放字段的数据安全,化解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构建数据价值挖掘体系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造纸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脑,构建造纸产业链全景图谱,为企业提供产业数据分析和应用服务,有效破解造纸行业产业链缺数据、上下游协同能力弱、车间生产能耗高等问题,目前已为企业在能耗、人力和设备等方面节约4432余万元。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融合来自多家三甲医院的1.7万余例慢阻肺患者的数据,打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智能诊断及分级科技创新产品,实现慢阻肺疾病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目前已在慢阻肺智能诊断方面实现93%的AUC(曲线下面积)和89%的ACC(准确率),并在多家医院部署使用。
三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助力本地数商打造全国首个心理应用大模型,并于2024年4月22日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正式走向市场。该模型已应用到广东、云南等18余个省(区、市),为近150万民众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36万余民众提供累计220多万次智能化心理咨询服务。赋能机器人、摄像头等心理健康软硬件服务商孵化创新新产品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