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原是深圳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的日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除高三外同学们并没有按计划回到校园。返校虽然按下暂停键,但熟悉的上课铃声再次在“云端”响起。学生们在家中通过电脑、手机在线上迎来开学典礼,这是继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后,深圳第二次开启中小学大规模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下称“市教科院光明分院”)迅速响应,提前研判、狠抓落实,探索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保障了全区线上教学推进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努力打造高质量线上教学的光明范式。
提前谋划
统筹指导各校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使深圳再次迎来了大规模线上教学,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在线课堂,市教科院光明分院对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未雨绸缪,介入早,方案实,分工明,反馈勤。在总结以往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月18日起,该院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光明区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线上教学工作指引》《光明区2022年线上教学技术指引》,统筹协调线上教学工作安排,明确任务要求,压实责任主体,全面研究打造在线教学的升级版。
为了使线上教学出实效,市教科院光明分院还建立在线巡课制度和教研员巡课制度,每日召开全院巡课工作会议,对巡课期间的巡视重点、做法亮点、困难和问题等进行全面部署和反馈,并对全区各中小学线上教学情况进行跟踪交流,及时凝练每日线上教学的亮点与不足,提出巡视教学的方向与重点,通过细化管理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每日一跟踪,针对前日巡课反馈的主要问题进行定点跟踪,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校提供指导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每日一反馈,对全区当日线上教学情况进行综合梳理并进行反馈,为全区线上教学的稳步推进提供有效保障。
质量为本
学科教研为线上教学提质增效
市教科院光明分院将线上教学质量视为重中之重。教研工作是保障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该院制定了《关于做好下一阶段巡课和教研工作的指引》,教研员强化教研指导,通过网上直播课堂讲座、线上问题讨论交流、骨干团队答疑支招等方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多种方式引导教师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小学语文学科组成以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名师组成的线上教学指导核心团队,分九个小组,每个名师负责4-5所学校,对各校线上教学、教研全面摸底,有针对性地开展定点教研、联合教研,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多层次、多维度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线上教学能力,确保线上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在区教研员的统筹下,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细致管理,成立四个“云端教研团”,整体推进线上教学,在落实“双减”的前提下确保线上课堂教学质量。英语学科在区教研员的统筹下,利用“区域统筹三级联动网格式”的教研机制整体推进小学一至六年级线上教学。“云端名师群”,名师工作室(或微团队)主持人利用“名师云课堂”,开放了14节高质量的线上课堂,为全区小学英语教师打造样板。科学学科以其实践性、趣味性、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着孩子们。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特点与优势,挑选实验安全、材料易得、便于操作的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进行探究思路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并引导孩子们在家进行探究和学习。音乐学科发挥兼职教研员和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由多位名师率先示范、执教的线上名师音乐课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辐射作用。
针对线上教学,各校音乐科组按照集体备课、制作探索、集体修改、课程发布四个大阶段开展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对网课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科参与感,体育学科针对线上教学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指导,召开了线上“光明青年说”教师成长系列主题教研说明与研讨会,从教师的成长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优化建议。
全区各校学科组同样强化线上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同时,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搭桥。有的学校通过科组、备课组的集体教研活动,采用线下实时演练和线上共同商讨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各校均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师徒结对模式,请有经验的老师毫无保留地手把手传授,帮助新教师熟练运用各类线上教学工具,掌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也有学校组织老师们进行多次教学课程、信息技术等专题培训,助力新教师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名师引领
积极探索教学实施新范例
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线上教学同样要坚持“五育并举”,市教科院光明分院指导全区各校在线上教学中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并合理安排美术欣赏、音乐欣赏、室内运动课,优化教学设计,增加课程丰富性。
各学校各学科充分利用时政素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爱心、责任心、同理心。各学科充分利用时政要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上挖掘冬奥会典型运动员的示范价值,帮助学生寻找真正的优质偶像,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感恩之情,敦促学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运用时事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的熏陶。通过讲解示范《一起向未来》手势舞,指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
各校还聚焦不同主题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劳动精神和情感的培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选题,有效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光明勤诚达学校刘利老师将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开发《舌尖上的一带一路》系列课程,以美食制作为主线帮助初中生了解“一带一路”上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红花山小学张会爱老师在“云端”开展了以“我是厨房小帮手”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教育课,以择菜、洗菜、清理厨房、拓展延伸为活动主线,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获得生活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