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1917-2001)原名刘荣先,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
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
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病。
处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七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是治心下热痞,而又阳虚不能护表,兼见“恶寒汗出”之证,一般讲,发热容易汗出,而恶寒则不易汗出。今恶寒同时汗出,反映了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
卫阳,就是卫外的阳气,它出于下焦,是肾中阳气所化生,达于体表,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今下焦阳虚,则化生卫阳不足,失去其温煦和固护肌表的功能,则出现恶寒汗出之证,故名之为上热下寒症。治用附子泻心汤清热痞而温阳气。
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组成。方中用滚开水渍泡大黄、黄连、黄芩,使其以治气分之热痞,附子用水专煎,取其味厚力雄,以专补肾间阳气之虚。
此方虽寒热并用,然水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则扶阳为主,而清热为兼矣。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引自《遁园·医案》)
黄连汤
黄连汤证是属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病理变化。胸中有热则呕吐,胃中有邪气则腹痛或下利。治以黄连汤,则寒温并用、甘苦互施,以调理上下之阴阳,和解其邪。
黄连汤由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所组成。方中用黄连以清胸中之热,干姜温脾胃之寒,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安中,使之有利于斡旋上下,而调理寒热阴阳。
徐州李某,病呕吐而大便下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有红白粘液。病经一载,各处就医不愈。因事来京,经友人介绍,让我为之诊治。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舌红而苔白。
辨证: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皆不能奏效。当寒热并用,应仿黄连汤法。
处方:黄连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七枚前后共服六剂,一载之疾从此而愈。
乌梅丸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病至厥阴,则阴阳互相进退,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又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其可表现为吐蛔、手足厥冷,叫做“蛔厥”证,都可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本方为治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
方用乌梅醋浸以益其阴,以和其阳,有和肝安胃、敛阴止渴、安蛔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扶阳以胜寒;川椒、细辛味辣性温,能通阳破阴,且能杀蛔虫,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烦,并伏蛔虫而治吐,人参补气以健脾,当归补血以养肝。
诸药配合,使寒热邪去,阴阳协调,柔肝温肺,安蛔敛冲,是为制方之旨。方中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
用米与蜜甘甜之品为辅料作丸,不但能养胃气之虚,且可投蛔所好而作为驱蛔之诱饵。
甘肃上寨周某,女,36岁。突然发生右上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发凉,冷汗津津,而又作呕。既往有蛔虫史。检查:面有“虫斑”,脉弦而劲,舌绛而苔褐。辨为厥阴病的“蛔厥”之证。乃按乌梅丸的方药改为汤剂,一剂分三次服。共服两剂,则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呕吐,问其大便已数日未行。转用大柴胡汤一剂,服后泻下大便及蛔虫多条,从此而得愈。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治疗表邪内郁,气机不畅,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因其阳邪内陷,郁而不达,故使原来浮数之脉一变而为沉迟。切其下部尺脉而又不至,是乃气机受阻,而脉道不利所致。气机既阻,则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
若内陷之阳邪淫于上,则上热而为咽喉不利与吐脓血之证,阳郁于上,不能主持于下,故证又见泄利不止。此证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寒热亦复混淆不清,故治其阴则必伤其阳,若补其虚,则又碍其邪。
因而属于难治之证。然仲景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使阴阳自和则病愈。
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weirui)、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
方中用麻黄、升麻的剂量较大,用以宣发陷下阳郁之邪,用黄芩、石膏以清肺胃之邪热,桂枝、干姜通阳温中以祛寒,当归、芍药养血以和阴;知母、天冬、葳蕤滋阴降火以和阳;
甘草、茯苓、白术不仅能健脾益气而止利,且能安胃和中而交通上下。此方汇合补泻寒热之品而成方,使其相助而不相悖。
虽用药多至十四味,但不是杂乱无章,为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寓有精当的意义。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疾,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理。
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作,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
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疾,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病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
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
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
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即葳蕤)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痰脓。
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加,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引自《陈逊斋医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所以用本方清上温下而两治寒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组成。方中用黄芩、黄连以泄上热,用干姜温脾以去寒,人参健脾以补虚。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引导芩、连,使热邪不发生格拒。所以,有的注家认为,此方也治“火逆”的呕吐。
于某,男,29岁。夏月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辨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利之余,胃气焉能不伤。是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芩6克,黄连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的寒热错杂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很高,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以上所讲的七个寒热并用的方子,在治疗上虽皆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之邪的作用,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半夏泻心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
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而功在发汗;
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扶阳止汗。
这些均体现出中医学同中有异,随证施治的特点。
(编者:有关刘渡舟和泻心汤下次我们还要详细讲讲)
附,
追忆我的舅舅——中华名医刘渡舟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中医学家,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图为刘渡舟(右二)与学生讨论患者病情。
◆刘渡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对看不起病的穷苦病人则是分文不取。
◆上世纪50年代,刘渡舟意识到中医教育的落后状况,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从不保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教导学生要有良好的医德和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病童立志学中医
“因我的父母是地质工作者,经常到外地出差,我从小就跟着姥姥经常住在舅舅刘渡舟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原主任崔天红坐在典雅的办公桌前,向记者讲述着令她引以为豪的舅舅———中华名医刘渡舟的故事。“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不是在出诊,就是在家中给人看病,那时,经常半夜听到有人敲门来请他出诊,也经常有病人登门就诊。”
据崔天红介绍,刘渡舟原名刘荣先,1917年出生于辽宁营口市,少年时读私塾,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础,先后师从名医王志远、谢泗泉。1950年进入中央卫生中医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开始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以毕生精力治《伤寒论》之学,是众所周知的《伤寒论》研究大家。
“舅舅从小体弱多病,他的父母常请中医为他治疗,他也因此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逐渐产生了学医的念头。”崔天红说,刘渡舟的父亲刘万春略通医道,经常为邻里亲朋诊治疾病。刘渡舟16岁那年,向父亲表达了想学医的志向,得到父亲的支持,遂让他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学习中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刘渡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还随师侍诊抄方,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医宗金鉴》等临床课程,不仅掌握了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精通中医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奥妙之处。就这样,刘渡舟白日侍诊,入夜苦读,寒来暑往,4年后学业大进。1937年,又入名医谢泗泉先生门下,继续学习中医临床。谢泗泉先生发现他记忆力超强,基础扎实,对他特别关爱,并以语相赠“尊所闻,行所知,守有度,节有礼。”刘渡舟曾说:“学习中医就像打仗一样,最忌纸上谈兵,学到的理论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只有过硬的临床工夫,才是行道立身之本。”
经过长达7年的刻苦学习,刘渡舟以优异的成绩出师,开始践行他“济世行医,治病救人”的远大志向。1938年,为盼他树立高尚医德,掌握精湛医术,将一个个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解救出来,他的父亲特为他更名为“渡舟”。为激励自己,他也作诗以铭志“心如秋月,行如向壁,春风满面,蔼然可亲”。
业精济世仁心待患
“我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出差在外,我患急性肝炎,姥姥很着急,想带我到医院治疗,舅舅坚持给我服用中药,几剂药就把病治好了。”崔天红回忆说。
据崔天红介绍,刘渡舟临证善于使用张仲景的经方,因为经方不但药少力专,配伍精当,疗效独特,且药价低廉,老百姓能够吃得起。他用经方治愈沉疴顽疾,多次将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挽救过来。还经常为行动不便的病人送医上门,有时还亲自为病人煎药,免费诊治。
年轻时的刘渡舟即认为,学医永无止境,要想做个名医、良医,必须向更多医林高手学习,到更广阔的天空去摔打、锤炼。于是在1945年,胸怀大志的刘渡舟由大连迁居北平(北京),当时的北平,名医云集,要想在此立足绝非易事,且当时对个体行医者要求也比较严格,需经过严格的考核方能取得行医资格。
1946年冬,刘渡舟参加了“中医师特种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取得了行医资格,成为众多应试者中的佼佼者。1947年始,刘渡舟遂在北京城内钱粮胡同挂牌行医。期间,曾受华北国医学院之聘,为学生讲授《中药学》,其后,他一边学习一边行医,随着身上的担子加重、任务也多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变,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为群众防病、治病,在农村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刘渡舟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期间,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医疗队,下基层,到农村、工厂、学校、机关,为广大群众和干部治病,足迹踏遍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甘肃、湖北等省。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刘渡舟正率领北京中医学院医疗队在唐山为群众治病。
刘渡舟经常对他的学生说:“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对得起他们啊!”
他医德高尚,诊疗技术高超,对待病患也极其认真负责,包括写处方时,从来都是字迹工整,讲究四角出线。当学生代为抄方时,也要求学生务必书写整齐。有一次,刘渡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坐诊,在给一位女病人开处方时,一时忘记了药方中应有的一味药名,当病人已走出诊室时,刘渡舟才想起那味药,于是马上让学生追出门,请病人回来补写了药方并向病人道歉。他的这种虚怀若谷、病人至上的品德,使在场的学生和病人无不为之感动。一位患者在给刘渡舟的感谢信中写道:“刘老不但医术精湛,医德亦令人敬佩。他端坐堂上,看上去自有一番威严,初去看病的病人都有点怕他,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有一副菩萨心肠。”另一位患者在病愈之后,特意制作了一个镌刻有刘渡舟头像的瓷盘,上写:“苍生大医刘渡舟。”
殚精竭虑培养中医人才
“要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一定要静下心来做学问,切不可追名逐利。”1956年,为振兴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国家决定兴办高等中医教育,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5个大城市成立中医学院,向全国中医界招聘师资。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刘渡舟如愿以偿,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中医教师。不久,他即为我国第一届西学中班讲授《伤寒论》《中药学》等课程,由于他的课生动有趣,许多学员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由西医走上了中医的道路,并成为中医名家。
同年,刘渡舟成为北京中医学院最早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主要从事《伤寒论》等经典课程的教学,后专门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医实行研究生教育以来,他即为我国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刘渡舟治学严谨,从不保守,无论是谁只要真心诚意地向他求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倾囊而授,对学生从不留一手。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手把手地将学术经验传授给学生,激励他们博采众长,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献身医学的高尚品德,以他自己的良好医德和敬业、献身精神感染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生活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一届学生入学当天,他都亲自到宿舍看望,问寒问暖。每逢节日,将学生召集到家中,为学生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一边吃饭,一边畅谈治学之道,亲如一家。有学生病了,他总是亲自诊治,并让学生到家中煎药。
刘渡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刘渡舟还接受来自日本、比利时、泰国、美国的学生,为中医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学术思想及科研成果
刘渡舟的科研成果——《伤寒论校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书既保持了宋本《伤寒论》的原貌,又体现出近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新成就,是目前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他一生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曾数次前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弘扬中医药学。特别是在1997年秋,刘渡舟不顾80高龄,疾病缠身,应邀赴台湾讲学,盛况空前,甚为轰动。为表达对刘渡舟的敬仰之情,台湾中医界特为他塑铜像一尊,并将他一生大部分所写论著,由海峡两岸弟子整理后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名为《刘渡舟医学全集》。
张仲景在“原序”中曾大加赞叹“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一事,记述了预知其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的一段史话,说明中医之机,不能离开色、脉之诊。临证从色脉之诊参悟,预后死生,久而久之,就会出神入化,独领先机。刘渡舟说,辨证知机是一门科学,不要把它当作玄学来看,更不要视为难以做到的畏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经天纬地的客观存在,掌握他有何难哉?”
“儿时听说舅舅诊脉非常准确,往往能断人生死,慢慢才明白那是他潜心钻研、辩证知机的结果。”崔天红说,刘渡舟曾接诊一位患肺结核的男性患者,他见该患者皮肉瘦削,咳嗽多痰,脉来细数。便对其家属说:“此为阴痨,病已深入,恐难救治。”家属哀求说:“我们知道他病已深入,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所以特意请刘老,无论如何也要开一方药,尽我全家之心。”刘渡舟为其配制“琼玉膏”,嘱其以百合固金汤送服,服药一周后,家属高兴地来说“病人见好了。”但刘渡舟说“此药力恐不能长久维持,因现在是隆冬季节,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等来年入夏,火气用宁事,伤肺灼金,就会使病情加重,依其色脉看,端午节前恐难以保。”后来,病人果然死于第二年阴历五月初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