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招聘考试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考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
1.德智体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为首。
斯宾塞: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概念。
2.三个特征搞不清
我国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的表现: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两个学说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的思想,主要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预备说)——斯宾塞的观点,主要主张是对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4.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傻傻分不清楚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的首要任务:组织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的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发展。
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你有我无,你能接受教育,我不能接受教育。
教育的等级性:你高我低,大家都能接受教育,你的质量好,我的质量差。
6.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教育的根本属性:社会性。
7.实验教育学
1901年最早由德国的梅伊曼在《实验教育学纲要》提出。
1903年由德国的拉伊在《实验教育学》中完成系统论述。
8.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文件中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是198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重要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是1999年6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打开21世纪之门的钥匙是终身教育。
9.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母育学校》。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神学的教育目的: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道德问题:德性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各省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还是各个地市的教师招聘考试都经常会把易混淆的知识点拿出来考查,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精准掌握程度及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力。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整理,希望对学生的备考有帮助。
1.教育
首次连起来——孟子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首次解释——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2.词源
首次将教育连起来使用的人-孟子
首次将道德连起来使用的人-荀子
3.量力性原则
中国首次提出量力性的是-墨子
国外首次提出量力性的是-夸美纽斯
4.启发性原则
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第一人是孔子
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是苏格拉底
5.班级
首次提出分班教学的人是-昆体良
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夸美纽斯
首次提出班级一词的人是-爱拉斯莫斯
5.之父
乌申斯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的教师\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近代教育科学之父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福禄贝尔-世界幼教之父
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5.教育属性
历史性:不同时期教育不同点
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相同点
6.性三品说
孔子:上智、中人、下愚
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品、中品、下品
7.师范教育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于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是1897年南洋公学中的师范院。
8.著作
《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标志着科学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9.德智体
洛克:《教育漫话》(从德智体等方面论述如何培养新兴资产阶级贵族绅士)——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德智体三方面的著作。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斯宾塞: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概念
严复:中国近代第一次提出“德智体”三育论的学者
10.幼儿教育
福禄贝尔:世界幼教之父、近代西方学前教育奠基人。为幼儿设计活动:游戏与歌谣、恩物(玩具)、作业。他高度评价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精神产物”
蒙台梭利:创立儿童之家,她认为“纪律不可能通过命令、说教或任何一般维持秩序的手段获得”认为建立纪律的基础是儿童的“自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