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通识”立足于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注重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积极塑造健全人格的学生,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近年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超星公司合作,持续推出通识教育在线课程,一方面推动校内教育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拓宽复旦名师经典课程的学习渠道,为广大在校学生和有意向了解通识教育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本次上新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别是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主讲的“霍布斯论‘利维坦’”和化学系孙兴文教授主讲的“化学与中国文明”,快来了解一下吧!
霍布斯论“利维坦”
01课程介绍
点击预览课程主页
02课程特色
1.结合历史语境,深入解读著作原文
本课程引用大量著作原文,并逐章精读,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哲学背景、人文背景以及《利维坦》的写作背景等,探讨著作中的人性基础、国家自我建构、政治与宗教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权、权力、国家和公民关系等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政治领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政治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重视对比分析,展现《利维坦》“古今”张力
《利维坦》是西方“古今”之变的一个杰出例证,课程将《利维坦》作为古今思想史的脉络中心,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哲学观点,引导学生明确霍布斯思想的“来龙去脉”,呈现《利维坦》所具有的“古今”张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著作思想,有利于拓宽学生政治哲学的历史视野,提升对于政治哲学问题的判断能力。
3.理论联合现实,培育现代政治价值观
课程注重将哲学理论与当代大学生所处世界相联系,将经典解读与现实议题相结合,如为什么需要“主权者”、如何防止主权者权力的滥用、为什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同学们结合哲学思想观点,思考现代政治问题,培育现代政治价值观。
03教师简介
孙向晨
曾获复旦大学“本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主要著作有《论家:个体与亲亲》《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等。
04课程大纲
第一章导论
1.1为什么要读《利维坦》
1.2霍布斯的哲学史地位
1.3英国亨利八世国王脱离天主教事件
1.4查理一世与议会的战争
1.5霍布斯的学养背景
1.6霍布斯的哲学理解
1.7《利维坦》的写作状况
1.8《利维坦》的结构与解读的路径和特点
第二章“利维坦”题解
2.1《利维坦》的献词
2.2“利维坦”的图解
2.3“利维坦”的涵义
2.4若干重要的概念:自然、技艺、运动、机械
2.5“社会契约”和“利维坦”的形成
第三章经验、理性与知识
3.1霍布斯论感觉
3.2霍布斯论想象
3.3霍布斯论经验与慎虑
3.4霍布斯论言语
3.5霍布斯论理性与科学
3.6从意见到知识
第四章激情、欲望与荣誉
4.1欲望、激情与意志的关系
4.2善恶问题
4.3对激情的分析
4.4权势、荣誉与品行
第五章宗教:心理的和政治的解读
5.1背景与结构
5.2前11章中有关宗教的问题
5.3宗教的心理起源
5.4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5.5基督教的政治学说
第六章自然状态、自然权利与自然法
6.2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论述:平等与争斗
6.3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论述:战争状态
6.4自然法的传统
6.5霍布斯对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的区分
6.6霍布斯对自然法的论述
6.7自然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七章社会契约论
7.1契约问题以及契约论的古希腊传统
7.2契约论的其他传统
7.3霍布斯之后契约论的发展
7.4霍布斯对契约的界定
7.6契约的保障及人与群居动物的差异
7.7国家的诞生
第八章征服与父权制
8.1征服的概念
8.2奴隶与臣仆的区分
8.3父权传统
8.4主权形式的分类及君主制的优势
8.5继承权问题
第九章主权者的权利与职责
9.1近代主权观念的形成
9.2主权观念的内涵
9.3主权概念的发展向度
9.4以契约性质为基础的前五项权利
9.5构成主权要素的后七项权利
9.6主权者的主要职责:立法与教育
9.7国家的解体
第十章从臣民社会到市民社会
10.1霍布斯的自由概念
10.2自由概念的进一步辨析
10.3臣民的社会自由
10.4社会组织
10.5经济与财富问题
第十一章主权者的辅助架构
11.1政治组织
11.2政务大臣
11.3政治咨议
第十二章普通法传统与市民法
12.1英国的普通法传统
12.2霍布斯对普通法传统的批判及其法律概念
12.3罪行、赦免与赏罚
第十三章基督教的“上帝之国”
13.1霍布斯神学政治的总体框架
13.2英国当时的政治与宗教
13.3自然的与天启的“上帝之国”
13.4“上帝之国”的含义
13.5霍布斯论述“上帝之国”的具体内容
13.6论教会与教权
13.7霍布斯式基督教信经
第十四章圣经批判
14.1西方宗教批判的传统
14.2霍布斯的圣经批判原则
14.3“上帝”与世界之间的中介
14.4彼岸世界的正义问题
第十五章传统批判
15.1什么是黑暗王国
15.2希腊神话批判
15.3希腊罗马哲学批判
15.4利益批判
化学与中国文明
“化学与中国文明”课程属于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第五模块“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由化学系孙兴文教授主讲。该课程通过探究化学与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从青花瓷、青铜器等为人熟知的传统文化器物入手,为学生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化学与社会观念、文化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该课程目前已开课九年,先后获得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获评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孙老师不断打磨课程大纲设计,力求实现课程专业度与通识性的有机结合,课程以中国优秀传统物质文明为经,以应用化学为纬,涵盖陶瓷、青铜、中药、印染、造纸等重要门类,揭示传统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些工艺所承载的文明样态,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个全新的领域。同时,该课程在保持严格推理的前提下,通过归纳式、启发式、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阐释问题或者用化学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届复旦学子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通识宝藏课。
1.从化学视角,探秘了不起的中国文明
课程基于化学逻辑,通过解读陶器烧制、青铜器冶炼、坝漆制作、酿酒、丹药炼制等中国传统工艺,巧妙植入化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2.“熟悉”的问题入手,一场脑洞大开的探究之旅
课程通过引入引起学生兴趣、耳熟能详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化学与文明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明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探求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阐释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识不通俗,兼具知识、学识、见识
本课程并非将化学基础知识进行通俗化讲解,而是将其与中华传统文明成果、社会发展变迁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知识、掌握化学思维逻辑、开拓认识中华传统文明产物的学术新视野。
孙兴文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
先后荣获复旦大学“十佳教师”、复旦大学本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