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南宁市教育局承担的广西“空中课堂”优秀课例的录制完美收官。
1513名教师、250名技术人员参与录制,使用录播教室111间,播出12个年级20门学科2095节优秀课例,全区点击量15.2亿次,点播人数3.42亿人次,广西800万中小学生免费在线学习。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南宁市广大教师为全区中小学“停课不停学”付出的努力,彰显了南宁教育部门的首府担当。“空中课堂”广获好评,在战“疫”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A倾心打造线上精品
2月3日,南宁市高中和初中毕业班课程率先上线试播。2月10日,所有学段课程上线播出,供全区中小学生点播在线学习。为保证全市乃至全区师生可以流畅观看课堂直播与回看,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通过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等多个观看场景面向全区师生开放,开通了包括广电网络、电信和联通IPTV、广西日报社广西云客户端等13个平台,多渠道满足学生在家不同场景的收看习惯。
南宁市“空中课堂”优秀课例录制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德育等20个学科。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参与录课的教师均为自愿参加,既有正高级、特级教师,也有南宁市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录课过程中,老师们精益求精,确保每一节课都精彩,不仅让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还做到居家学习“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
作为参与单位,南宁市教科所组织全市学科中心组教师,成立了备课指导专家组与录课教师共同研课、备课,为广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和学习指导。录课教师所在学校也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录课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协助录像及剪辑,指导录课教师所在学科组采取有效方式集体备课,配合录课教师按时高质完成录课工作。
B一线教师的责任担当
线上教学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教学组织、教学实施、互动方式等各环节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习惯了传统线下教学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
截至5月5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已有50位老师参与录制了78节课例。这些课例全部由校内信息技术组老师完成拍摄、剪辑和上传,任乔旻、李超两位老师承担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工作量。两位年轻人通宵达旦地工作,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频都精益求精,确保课例视频质量并按时上传。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教务处主任莫莉薇老师录制了3节数学课,她坦言,线上教学最大的困难是课例录制时没有学生,而在线收看时学生面又比较广,备课的广度、难度、跨层次感更大,因此,对学生的预设要更全面,各层次都要考虑到。
南宁二中老师陈娜录制的一节物理课为之前参加南宁市优质课比赛获奖课,但从线下转到线上,由于不能跟学生互动,还有些不适应,加上线上教学对语言、仪态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录了两遍才过关。“在镜头面前,一切都被放大。”陈娜老师说。
南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汪述斌表示,南宁市搭建“空中课堂”,汇聚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体现了疫情防控期间首府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担当。
C师生共同收获成长
南宁版“空中课堂”不仅让“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为了现实,做到了线上线下教学无缝衔接,而且在这个漫长的假期,师生共同收获了成长。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副校长马志健认为,通过录制“空中课堂”,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及教研能力的提升。她进一步说道,线上教学需要必备充分的信息技术知识,这就倒逼一线老师们去补短板,比如对各类办公软件、直播软件的使用,还有网络教学环境及其操作,这些原来都是制约线上教学的瓶颈,现在老师们变得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学习、探究和工作。
南宁二中高三年级文尚平老师录制了5节数学课,在他看来,录制“空中课堂”,集体备课的作用更加凸显,录课教师网上教学的技能技巧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