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京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意义非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的重要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会前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强调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旅游业何以担此重任?
新定位: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寄情于锦绣山河忘却生活烦恼,徜徉于人文胜景增长见识阅历,游走于街头巷尾感知人间烟火……当前,旅游日益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标配”,旅游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旅游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有目共睹。今年国庆黄金周,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再次印证旅游热成为常态,旅游业展现出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国市场化意义上的旅游业不过才走过40多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从入境游起步,以外事接待为主转为一项经济事业,为当时的经济建设赚取外汇。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内游、出境游市场日益壮大,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当年国庆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让人们看到了旅游对于消费的巨大拉动作用。
新世纪初,旅游业的定位再次发生变化,原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进入新时代,旅游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旅游发展,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旅游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重大变革,被形象地形容为“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
除了组建文旅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实施旅游法,把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写入《“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推动旅游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
回首40多年间,旅游业始终服务于国家大局和总体战略,既受益于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也在不同时期推动着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从“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再到今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全新的定位,凸显旅游业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令人期待的是,旅游业仍具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在增长势头和发展空间方面还有很大潜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旅游就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1.2万美元,这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除此以外,旅游业对外展示国际形象、促进合作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旅游业“民间外交”“经济大使”的作用更显重要。今年以来,“中国游”热度逐渐走高,1月至7月,外籍人员来华观光达到572.2万人次,会议商务活动380.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3%和81.5%。来中国看风景和跟中国做生意,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群的两大要素。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还把在中国的旅行体验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一时之间“ChinaTravel”(中国旅行)成为热词。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说,入境游不仅是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展示大国形象、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