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的第1个学生——学而思起源揭秘财经评论(cjpl)股吧

学而思的起源,有种无心插柳的感觉。从1个孩子到20个孩子,从1对1家教到教育科技公司,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不过,相比学而思的创立,她的教育理念缘起更早。

这要从16年前讲起。2002年,创始人张邦鑫考上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为了追求经济独立,他在课外做了几份家教。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美国人在十八岁以后就自食其力了。而我十八岁以后仍在读书,还在向家里要钱。我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连社保都没有。”那时的张邦鑫心理压力很大。

相比其他兼职,家教性价比最低。但在那个时候,对于出身农家的大学生来说,家教收入很高。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花费很多心思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张邦鑫给自己定下这样的标准。

但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孩子一周在学校上“5天”课都没有学好,怎么可能“2个小时”家教就能教好呢?

经过几天冥思苦想,张邦鑫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如果2小时家教只是教知识,做加法,相当于“5天+2小时”,那么效果自然有限。只有通过这2个小时,改变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的状态,提高他在学校的学习效率,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这2个小时必须与学校5天做“乘法”。

“我要让学生在这2小时里,爱上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他早期辅导的三个学生中,有两个不是那么对学习感兴趣。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除了讲知识,还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话题,孩子们非常喜欢他,每次辅导结束都对老师恋恋不舍。

一个月下来,孩子学得很开心,张邦鑫却隐隐有些不安:如果学习过程很欢乐但没有效果的话,怎么跟家长交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确认学生学明白了呢?

他琢磨出一套方法,请孩子把学校里学习的要点先给他讲一遍,他再给孩子讲拔高的部分。当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堂上的知识讲出来时,张邦鑫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孩子真的明白了。后来张老师更“懒”了,有时索性让孩子讲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更多是参与讨论和给予鼓励——孩子越发有成就感了。

张邦鑫后来总结他做家教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讲故事又讲题,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从领跑者变成了伴跑者;

第三阶段,他成为一个欣赏者,坐在一旁看着孩子跑,为他鼓掌。

这样,孩子一步步爱上了学习,动力十足。这是2小时创造的价值,也成为学而思教育理念的起点。

后来一个孩子进步特别快,连续三次数学考了100分。孩子父亲很高兴,给张邦鑫介绍了一拨熟人的孩子过来,还找了一个军区礼堂作为上课地点。

开课那天,雪下得很紧,那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张邦鑫独自在礼堂徘徊,他不知道会来多少人,结果20对家长和孩子踏雪而来,试听完一节课全部报名了。

从来没有收过那么多钱,这个年轻人有些恐慌。这种恐慌与初做家教时的感觉不一样。家教是个性化的,他可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确保学习效果,但是辅导班20个孩子,很可能后进的学生跟不上,而领先的学生又“吃不饱”。思考再三,他决定根据学生的水平,把20个孩子分成上下午两个小班,这也是学而思最早的小班分层教学。

尽管这样,张邦鑫还是担心:如果过了一个学期,有孩子从班上15名变成了50名,怎么跟家长交代?这让他倍感焦虑。所以他又定下一个规矩——开放课堂,所有家长可以坐在教室后面旁听,不满意随时可以退费。这些朴素的想法,成为学而思延续至今的商业模式,倒逼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教学质量做好。

这种天然的客户意识,与张邦鑫的家庭背景有关。他出身江苏农村,父母在当地做小买卖。别人过来买东西,买1斤,父母会给人家1斤1两;买2斤,给人家2斤1两。他们的逻辑是:不同人家的秤不同,难免有误差,多给人家1两,误差会降低。

从小受父母影响,他总怕占别人便宜。做辅导班时,他也担心占家长便宜,所以每次课都精心准备,哪怕上午讲过一遍,下午上课前还会再过一遍,把每次课都当成新的。

一天中午,一位家长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原来孩子那天发烧了,父母原本希望他在家休息一天,结果大人上班之后,孩子偷偷跑到教室来了。这让张邦鑫很感动,深感责任很大。打那以后,他更努力了。

不知不觉,半个学期过去了。一次下课后,几个家长在教室后面窃窃私语,张邦鑫有点忐忑,怀疑是不是昨天讲课有点松懈,家长有意见了。正当他隐隐不安时,家长们过来了。

“张老师,你下学期还教吗?”家长问。

“你们下学期还学吗?”他松了口气,反问道。

“只要你教,我们就学。”

“只要你们学,我就教。”

张邦鑫发现,只要你真心为学生好,真正帮到他们,他们就会跟着你一直学下去。从那时起,他就很重视口碑,这也形成了学而思的续报模式。

然而,2003年特殊时期来袭,张邦鑫只好关掉小有起色的辅导班,捣鼓了一个网站“奥数网”,为有学习需求的家长和学生线上答疑。特殊时期过后,他的辅导班迅速恢复。随着家长的口耳相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他的小身板撑不住了。这时,刚好他的北大同学曹允东也在寻找办班“盟友”,两人便东拼西凑借了10万元,2003年8月注册了一家公司。

学而思最早的办公地址——知音楼

当时,他们在北航南门的知音商务写字楼租了一间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两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破沙发和一个古旧铁皮密码柜是全部家当,它们是从一个公司淘汰的家具中花350元买的。沙发屁股底下有个大洞,铁皮密码柜由于不知道密码,直到后来搬家时扔掉也从未打开过。

狼狈的办公环境,让初来的几百位家长满腹狐疑,他们就免费给一个个家长试讲。家长见他们一脸赤诚,检查了他们的身份证之后才敢交钱。最终100多个胆大的家长把孩子留下来了。一天天过去,学生越来越多,学而思也一步步成长起来。

THE END
1.揭秘学而思持续成长背后的6种力量学而思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年挫折和打击几乎从没有中断过。然而,学而思历史上的每次成长,几乎都是由挫折和打击中的自我反思带来的:“牛马老师出走”让学而思注重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分工合作;“同行挖角”促使学而思全面改善薪酬体系,并成立师资培训学院;“百亿学而思”,让学而思学会“管理增长”,重点关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793493093780297&wfr=spider&for=pc
2.发展历程学而思素养联手腾讯教育开发3D科学素养课,上线首个火星探险主题课。 2023-06-28 好未来免费开放“小学数学知识点标签体系”,面向普通用户和教育从业者。 2023-06-16 2023-06-12 摩比思维机上线,用新载体建立好内容与用户的新连接 2023-05-22 学而思网校正式发布全新产品“学而思大阅读”,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阅读能力http://www.100tal.com/progress.html
3.学而思网校品牌介绍学而思网课在线学习培训机构学而思网校首创“直播+辅导”的双师教学模式,大力投入AI和全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持续推动教育创新。2021年学而思网校全面升级素养体系,推出科学、编程与机器人等热门素养课程。 学而思网校以成为引领行业的素质教育公司为愿景,通过向青少年提供素养课程和素养生活服务,坚持以科学智能发展、多元能力并重、体验式学习为教研特色https://www.maigoo.com/brand/87362.html
4.“学而思”里的教育史:数学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学而思的发展史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史交叉,似乎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课上,素质教育的口号声嘶力竭,课外,应试教育的热潮却走向极致。 1奥数起家:“这个点抓得特别准”2003年SARS时期,中小学校停课。张邦鑫创办的一个答疑论坛“奥数网”,意外火了。2003年8月,张邦鑫与同窗曹允东注册了公司,办起了辅导班。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12/01/c19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