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有更好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主要成为了当今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其发展现状不能做好有效的把握和了解,对局发展态势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分析,那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不能做到准确的评估和预测。这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繁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1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利用移动接入技术将不同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其能够实现用户对无线网络服务的应用。具体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就是以IP宽带服务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其主要通过各类的移动终端作为媒介,可为用户提供十分优质的网络服务[1]。在移动终端的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网络获取的一种服务。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优势,即打破了以往的手机通讯受限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并促进了两者之间有效的融合。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运行方式和实现方式的理解,其实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移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其主要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信息的最新性。
1.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客观角度来讲,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发展存在着良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没有较高的利用率,这会导致移动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而蓝牙的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符合其经济的原则和科学的发展战略[2]。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网络环境的主要问题,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准确连接。同时对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蓝牙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传输和运送效率。可以说这种问题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实现和发挥,也不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定位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定位精准度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基于此,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将提高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合理性,降低网络接入的资源消耗,提升网络定位的精准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2.1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
2.2互联网技术与精确定位技术的融合发展
从当前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追踪和定位技术将会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其效率和实时服务也更加的准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和精确定位相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其共同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定位技术的更加精准,同时也可以助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对于高效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多种定位技术的重叠,需要重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能力予以强化,对于网络定位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这能够更好的确保其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交流方式的进步,而且对于提高定位品质和定位效率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2.3互联网技术雨雾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发展下,物联网也开始渐渐的衍生,物联网是IT行业在当前和今后所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它具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当前物联网在很多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推广。当前环境正在不断的丰富和提物互联网的功能,将提升物联网信息的传输速率和有效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高度结合,是这两者联合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需要采集网络的信息,同时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时别,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更好地将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接入方式的创新。当前现有的接入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相互之间的缺陷,未来还需要在信息传输和设备节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网络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片美好。
3.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作为移动终端用户,在切身感受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发展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习惯了在手机端和电脑端获取信息,在这种大数据的趋势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因时而动,根据社会技术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模块更加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当下人力资源发展的背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对的困境以及人力资源模块发展怎样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企业管理提供适应新时代的良方。
关键词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困境移动互联网发展
一、当下人力资源发展的背景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球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20亿人次之多。在智能手机爆炸式发展的同时,手机端的各种智能APP软件也随之兴起,瞄准移动终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人力资源和互联网人力资源的特点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静态化、固定化。也就是说在传统模式之下,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事为中心,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和静态管理;对于人员方面,也只是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按照规章办事,机械呆板,多为被动放应型;管理手段上,以人工为主,手段单一,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
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时动态性、先进性。其动态性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其对各种办公软件和客户端的有效运用,并充分贯彻落实人性化、激励化的管理方法,实现情感链接、互动沟通,提升人才价值体验;另外,其数据化人力资源决策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管理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即时反馈,从周期激励变为全面认可激励。
三、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对的困境
虽然大多数企业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是传统化的,并且也能够暂时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但是,在这种对比之下,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正在日渐凸显。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求职者的行业细分不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下,不管是对于新进的求职者还是在职的老职工,都缺乏一种人员背景资料的细分,导致企业在筛找相应人才时,面对着大海捞针一样的窘境。这种缺陷导致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和职工管理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没有明确的人才目标市场和精准定位,导致人员岗位混乱,专业不对口,员工才能不能发挥的现象。
(二)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性较差
传统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整个企业的人员管理,涉及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薪酬的多少,但是往往由于工作模式死板、工作量大的原因,避免不了工作上的一些疏忽,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力不从心,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侵害他人切身利益的行为,加剧了部门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都是反馈型绩效管理,一般都是定期进行,而且往往以一个月为周期,在过去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这种绩效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反馈控制。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多方面经营,这种绩效管理已经显现出了颓势:类似AP1000核电项目的建设企业中事务庞杂,人员流动性和工作内容的变动很大,传统人力管理模式绩效的考评结果记录不够及时,导致很多遗漏现象发生,失去了员工的信任;另外,由于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给新入职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员工潜力的发挥和人才的发掘,提高了企业的人才流失率。
(三)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造成培训困难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员工的定期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比如建筑施工企业、AP1000核项目建设企业等等,工作模式和方式不同于其他企业,总是跟着工程的流动而流动,因此往往由于人员众多,地域分散,培训内容跨度大,增加了企业培训的困难,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带来难题。
(四)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效果
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是针对个人的,每个人的薪资待遇水平都是秘密,不能彼此讨论和分析,一旦有员工提问他人的薪资,都会被看做是不礼貌的表现。虽然个人收入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薪酬待遇之间的对比,薪酬工资就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没有任何的激励效果。
四、AP1000核电项目建设企业人力资源模块发展怎样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如果想要做好人力资源模块的更新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且更好地为企业的进步服务,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大数据进行求职者和在职者的行业细分
[3]MobicentsProject.[EB/OL].[2013-07-15]..
[10]李琳.基于Web浏览器的P2P实时通信的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2,06:54-56.
>>“互联网”下的融合教学广播的互联网融合探索“互联网+”助力新业态发展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服务融合互联网+大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物流”融合还需标准支撑传统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初探媒体融合的“电视化”与“互联网化”基于互联网的结盟重在融合互联网与电视的竞争与融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广电和互联网融合下的创意平台跨界融合后的家庭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研究“互联网+电视”双轮驱动下的生态融合江苏:互联网与监管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软件业融合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浅议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施娜.移动电商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探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5(4):42-46.
[3]徐蕾.“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15):80-82.
[4]赵静,马洁.“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62-64.
[5]朱世友.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价格月刊,2016(3):75-78.
[6]张喜才.电商背景下农村物流整合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25-28.
[7]军.新形势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建设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42-45.
[8]史晓原.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物流工程,2015(3):84-85.
[9]刘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9):48-49.
[10]鲁齐建,沈浩儒,曹玲玲.“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J].时代金融,2016(10):69-79.
[11]曹建平.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5(5):70-71.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5.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6.
[14]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的五种典型模式及问题分析[Z].2016.
[17]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Z].2016.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相比此前,发展将更迅速,终端设备将更普及,我们从过去的第一季度,看出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根据友盟移动统计分析平台的部分数据,对中国移动应用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对广大移动应用开发者的调查透视了国内App开发者的现状。友盟了2012年Q1移动应用及开发者现状报告,如下:2011年3月——2012年3月TOP100应用增长趋势
国内移动应用开发者现状
调查的几个重要结论如下:
移动互联网个人开发者占比27%,其余为公司或者工作室团队人数小于5人的超过65%超过85%的开发者&团队选择了Android平台72%以上的开发者开发的应用数量少于5款(编选:)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标识资源;号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6.05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是与时俱进,使21世纪成为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引领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信息化、通讯化的3G网络覆盖时代,使用的人与日俱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这样就导致移动互联网的标识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下面本文将探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对标识的需求,并深层剖析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各种体系以及对标识的识别方法,同时也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目的。
1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与发展现状
1.1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目前移动互联网被广泛的应用,除了体现其移动性之外,在使用上也较为便捷,服务的种类具有多样化、高效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
1.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相当的迅速,它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步入了信息化、通讯化的时代,是信息化革命的转折点。推动了21世纪科技、信息和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2.1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其根本是应用与内容。主要是由移动网络、应用服务以及移动终端这几个部分构成。主要从各层面对其定义:从户型定义,指的是借助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等)通过通信网络来对互联网加以访问,并且实用互联网业务;从技术对其定义,指的是以宽带IP为核心,同时可以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
1.2.2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目前主要分为3大类:①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②有固定的互联网向移动的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复制,从而使两者在业务体验上具有相似性。③将互联网功能和移动通信有机的结合,使得在业务上更具创新性,和固定互联网有一定的差异,同时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
2移动互联网对标识资源的需求
2.1移动互联网标识体系的现状
互联网的标识体系主要由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所决定的,主要包括了密码、互联网标识资源以及移动通信号码等。
2.2电信网业务标识与互联网业务标识的差异
电信网业务的核心是电信网,业务主要驻留于电信网,业务数据以及业务签约由运营商管理并控制,其表示具有全球唯一性,其表示主要包括业务号码以及用户号码。互联网的业务数据以及业务签约由SP进行管理并控制,呈垂直性的应用模式,只需要保证在本业务系统内的唯一性。所包括的标识资源主要包括域名、标识用户的用户ID、E-mail地址以及IP地址等。
2.3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标识分别类
2.3.1用户标识
2.3.2业务平台标识
主要分为两类,包括域名、URL、IP地址以及短消息服务类代码标识。在进行短消息以及多媒体消息互换业务的过程中,业务平台的标识主要是短消息服务类代码,业务的标识主要包括了手机营销、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移动办公、移动支付以及手机邮件等业务。
3典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的标识应用
3.2苹果公司FaceTime业务
苹果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视屏聊天软件FaceTime,能够实现iPhone、iPad、mac、iPadtouch之间互相联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使用苹果公司开发的IO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默认的用户手机号码作为自定义用户标识,同时电子邮件地址也可以作为用户标识,iTouch、iPad、mac等设备也是如此,这就能够通过这种用户标示方式建立各用户间的视频通话。
3.3Skype业务
作为一种网络即时语音通话工具,Skype非常快捷地为世界范围内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育婴通话服务,这一工具同时兼备了IM的其他功能,目前对通信行业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3.4GoogleVoice业务
4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中对电信号码资源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对E164号码资源的需求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对IMSI资源的需求。互联网公司利用号码资源为用户提供E164号码,使之与传统的电信用户相互连通业务;互联网公司直接借助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用户标识为MSISDN号码;再者就是供应商借助E164号码为用户提供业务。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机遇
1、浅析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移动电子商务的概述移动电子商务是指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网络相结合,参与商务过程,例如企业开发手机app进行销售、人们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和使用手机客户端进行购物等等活动都属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内容。移动电子商务使得商贸交易活动和金融活动更加方便和快捷。
从移动电子商务产生以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比较原始化的短讯时代,当时的移动电子商务以短讯技术为支撑,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早期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手机网络时代,那时候智能机新推出,手机网络的产生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我国电子商务的领先者就是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崛起;第三个阶段是2009年所推出的3G时代,随着3G时代的推出,手机网速变得更快,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开始兴盛的时期,人们接触到移动电子商务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都发现了这个商机,纷纷摇身一变成为移动电商,投身到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中。
1.3移动电商的发展现状
2、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在技术更新与社会需求的交替推动下,移动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21世纪将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我国4G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开展移动营销。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2.1移动终端用户数量庞大,并呈上升趋势
2.3大数据时代促使移动电子商务的资源不断丰富
3、结语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用户人数最多的移动通信市场,快速增长的移动用户和移动终端都成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基础。随着4G时代的来临,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机遇,未来几年是移动电商发展的好时期,有大数据时代和庞大的移动终端用户数量作为支撑,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移动电商应该好好把握,并积极探索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
[2]郑成宏.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机遇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1.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
其中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增长0.7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提升2%。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存在客观基础,且该基础将不断稳固、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自从他们出生的哪一天起,就是通过不断创新、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的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只有时刻记住客户的需求,才能使他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2、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1、美国的案例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自然受到不小的冲击,那么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可以先从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了解。
2.2、我国商行的案例分析
那么对于我国是不是影响也是一样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各大商行的年报中窥探互联网金融对其业务发展状况的影响。
2.2.1、工商银行
在这里我们选取工商银行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摘录。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80.2%”,超过五分之四的业务是基于网络进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向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银行信息化建设在工商银行企业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2、建设银行
同样选取建设银行在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解读:
“2013年,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易量占比达85.40%,较上年提高3.68个百分点。”同样的,建设银行也把网上业务放在重点位置。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网络业务也有他自己的特点,“本行个人网银推出跨行资金归集、家庭现金管理、快捷转账、百易安、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等功能;新增欢迎页及精准营销栏位;整合对公电子渠道,推出新企业网银;完成海外版企业网银二期优化和纽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5家海外分行上线推广;在支付宝、银联、铁路客运等领域的电子支付份额同业领先。”完成了海外市场业务的上线管理运营。
在各大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前提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户无疑问的提高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但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潮从没有把任何一家银行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又有着顶尖的人力、智力资源,至于能不能拿到互联网中的一张门票,则要看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面对挑战,可能最大的风险就是墨守成规。”
3、建议与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其带来的新挑战,并由此重新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加快渠道转型,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商业银行已经在理念创新、业务创新等方面积极的面对新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样的,也使得两者的合作成为重大可能。
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拥有者最广泛的资源,拥有者优势的政策地位,最重要的是拥有者极为广泛的智力资源,这一切,在互联网日趋重要的今天,都给予了传统银行极大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面对冲击和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利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也将朝着更深层次、更紧密的方向发展。
[1]郑联盛.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N].证券日报,pp.1-2,2712014.
[2]香曲尖措.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比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3.
[3]郭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3.
[4]李海霞.利用网络银行优势打造银行众筹平台[N].河北经济日报,pp.1-2,1332014.
关键词:航空互联网;客舱WiFi;接入技术;空地互联
1航空互联网客舱WiFi发展现状
2航空客舱WiFi接入技术
3结语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卫星通信已成为主流的航空客舱WiFi接入技术,不敢说ATG将被完全淘汰,但是其利用率肯定会越来越低。而卫星通信的Ka波段从带宽上看也是优于Ku波段的,目前中国上空的中星16号拥有着最大的Ka卫星容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通量Ka将会满足中国区域内的民航需求。
作者:谢鸥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红梅.SITA2015航空公司IT趋势调查[EB/OL].(2015-07-27)[2017-10-25]..
[2]高宏伟.“互联网+航空公司”的应用[J].中国民用航空,2015(12):41-42.
>>国内外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分析对国内外智力资本现状的分析国内外SaaS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外日用陶瓷品牌的现状分析国内外石墨提纯技术的现状分析国内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国内外数字化医疗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移动学习资源国内外现状研究国内外孩子的理财现状国内外高校移动学习案例分析研究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技投入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内外清淤机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国内外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外ERP实施及风险控制现状分析麻醉胃肠镜国内外现状分析电子书包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4-19.
[6]BORYCKIE.M-health:ca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patientsusemobilephonesandassociatedsoftwaretoself-managetheirdisease[J].StudHealthTechnolInform,2012,172:79-84.
[7]ShahriyarR,BariMF,KunduG,etal.IntelligentMobileHealthMonitoringSystem(IMHMS)[J].IntJControlAutom,2010,2(3):13.
[8]KeoghE,RosserBA,EcclestonC.E-healthandchronicpainmanagement:Currentstatusanddevelopments[J].Pain,2010,151(1):18-21.
[9]JuanCG,AnaBA,AnaP,etal.AMobiledeviceapplicationappliedtolowbackdisorders[J].MultimedToolsAppl,2009,42(3):317-340.
[10]Rolf-DietrichB,MbusaCT,SebastianK,etal.DevelopmentofaMobileTeledermatologySystem[J].TelemedJEHealth,2012,18(9):668-673.
[11]KamalR,HongCS,LeeSG.AtelemedicineapplicationtoscheduletemperatureinaninvivosensornetworkforCancertreatment[J].TelemedJEHealth,2012,18(10):760-771.
[12]FroislandDH,ArsandE,SkrderudF.ImprovingdiabetescareforyoungPeoplewithtype1diabetesthroughvisuallearningonMobilephones:mixed-methodsstudy[J].JMedInternetRes,2012,14(4):e111.
[13]汪鹏,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8-9.
[14]杜新峰,王晓玲.移动医疗的发展与应用[J].人民军医,2014,57(4):462-464.
[15]ParkJ,ShinS,HanH,etal.LessonsLearnedfromtheDevelopmentofHealthApplications[J].TelemedJEHealth,2013,20(3):1-8.
[16]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Mobilemedicalapplicationsguidanceforindustryand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staff[EB/OL].,2013-09-23.
[17]HUNZ,LEECY,HOUMC,etal.Acloudsystemformobilemedicalservic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JMedSyst,2013,37(6):9978.
[18]魏春梗王园园,刘砚燕,等.移动医疗领域智能手机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