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网民用网环境持续改善,物联网终端增长推动“万物互联”
《报告》显示,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达3440万个,IPv6地址数量达67369块/32,较2021年12月增长6.8%;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7.28亿。在信息通信业方面,截至12月,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3%,较2021年12月提高7个百分点。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截至12月,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8.45亿户,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互联网体系构建逐步完善,“5G+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是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平台构建逐步完善。《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总体网络架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了240个。二是“5G+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加速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方式落地普及,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5G+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开展创新实践,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4000个。
传统领域应用线上化进程加快,推动农村数字化服务发展
专家解读
网络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
2022年,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不断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在千兆光网、5G和移动物联网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构成新型基础设施的承载底座。
二是物联网终端用户不断增长,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8.45亿户。蜂窝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海量的新设备接入网络,进一步扩大了用户数字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网民使用体验。
三是互联网普及率显著提升,助推生产生活数字化变革。
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组织实施电信普遍服务、网络提速降费等工作,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给予专项支持,推动网络服务更加“物美价廉”。目前,全国行政村已历史性实现“村村通宽带”,从东北雪原到海南三沙,从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到独龙族居住的大山深处,甚至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上也实现了信号覆盖。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在全球排名分别是第3位和第8位。优质的宽带网络促进各类移动APP应用快速普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创新,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高效化,真正实现让民众“最多跑一次”,让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成为可能。
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伏羲智库创始人李晓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提速,数字产业化成果显著,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本次《报告》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为数字化发展筑牢根基。
2022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增长,IPv6地址数量达67369块/32,同比增长6.8%,有力支撑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58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477万公里,网络运力不断增强;我国千兆光网已经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5G基站数量达231万个。千兆城市平均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过100%,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光网全覆盖。
二是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提速,产业数字化如火如荼。
三是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持续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稳中有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场景融合发展,为数字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0%。短视频、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同比增长8.3%;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0亿,同比增长15.1%;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
互联网促进数字经济添活力、增动力、聚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
2022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稳中有进,进一步释放数字消费活力,增强数字生产动力,释放数字生活潜力。本次《报告》呈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以下特点:
一是海量网民为数字消费增添“新活力”。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同比增加3.4%,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618亿GB。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网民构成广大用户基础,流量型、资金型等不同形式的数字消费活力持续释放,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转型为数字生产提供“新动力”。
三是线下场景为数字生活凝聚“新潜力”。
超十亿网民刷短视频,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秘书长周结:
一是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短视频成全民化应用。
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2018-2022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12亿,年新增用户均在6000万以上,其中2019、2020年,受疫情、技术、平台发展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年新增用户均在1亿以上。同时,用户使用率从78.2%增长至94.8%,增长了16.6个百分点,与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即时通信)使用率间的差距由17.4个百分点缩小至2.4个百分点。
二是持续带来更加多元、优质的直播内容,直播生态与运营体系进一步成熟。
三是与电商融合加速,逐步完善电商产业生态。
短视频平台持续拓展电商业务,“内容+电商”的种草变现模式已深度影响用户消费习惯。2022年6月,抖音短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4%;用户通过内容消费产生商品消费,短视频带来的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61%。第三季度,快手电商商品交易总额达2225亿元,同比增长26.6%;依托流量和效率优势,持续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新开店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近80%。正实现让民众“最多跑一次”,让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成为可能。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协商代言处处长滕素芬:
在过去几年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接入水平明显提升、接入环境明显改善,网络依赖、过度娱乐等问题有所缓解,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进行权益维护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这反映了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参与、发展与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
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6.8%,较2018年(93.7%)提升3.1个百分点。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是在上小学时或上小学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年龄越小该比例越高。
二是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
三是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教育仍有不足。
未来,我们仍要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汇聚政府、学校、家庭、平台企业等各方力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