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持续在边境地区开展“净边”“两打两控”等专项行动,织密边境禁毒防控网,遏制境外毒品输入,毒品犯罪有缓解趋势,毒情形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根据近期公安部公布的2020年我国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情况来看,截至2020年底,全国破获毒品案件6.4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9.2万名,缴获各类毒品55吨,分别下降22.9%、18.6%和14.8%;查获吸毒人员42.7万次,同比下降30.8%[1]。主要涉毒违法犯罪指标持续下降,毒品遏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从通报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查获吸毒人员数量依然较多,发案量总体呈高发态势,我国禁毒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家禁毒委2020年通报的180.1万名现有吸毒人员中,其中,滥用合成类人员103.1万名,占57.2%;滥用阿片类73.4万名,占40.8%[2]。就毒品滥用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毒品滥用种类,依然是合成类、阿片类毒品为主。而根据大多数国家报告,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大麻的使用有所增加。随着近几年受部分西方国家大麻合法化的影响,我国吸食大麻的人数也开始逐渐增多,主要以外籍人员、留学生为主。就吸毒地点来看,逐渐从KTV等公共娱乐场所向私人会所、酒店宾馆、出租屋等隐蔽场所转变。
随着国内外形势逐渐好转,疫情防控措施的适时调整,人员流动、货物流通等已经基本得到恢复,而毒品犯罪活动可能呈现出以下变化:
根据国家禁毒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可知,2020年我国共破获制造毒品案件294起,与上年基本持平[2]。但就各省分别来看,部分省份制毒活动有所增加。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中部某省2020年破获的制毒案件缴获的毒品数量大幅增加,其中甲卡西酮等化学合成毒品同比大幅上升11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原来主要的毒品消费对象海洛因、冰毒目前难以满足整个毒品消费市场需求,吸毒者急需替代产品,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制毒活动的死灰复燃,二是甲卡西酮等化学合成毒品制作原料获取简单,江苏、广东、山东均是我国化工大省,各种制毒原料、制毒反应工具相对容易购置。
一是采取多维度、多部门联合加大对重点口岸入境人员、货物的检查力度,织密边境毒品防控网络。就目前来看,我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金三角”“金新月”地区,毒品一般会在云南、新疆等地边境口岸入境。海关、边防、地方公安等部门要协力配合、通力合作,建立打防一体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引进新技术。除X光机外,要建立起大数据模型进行智能化预测分析,对高风险涉毒人员进行先期筛选、重点研判。要坚持情报先导、人员研判、现场查缉相结合方式进行查缉。
一是继续加强对传统毒品的堵源截流,集零打散,切断传统毒品的运输渠道,从源头遏制,末端打压,进行双向挤压。二是对新出现具有功能类似、效果相似、具有替代性的新型毒品及时纳入管控目录,定期更新毒品管控目录。三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监控信息网络,对生产、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实行监控,并与公安机关做到信息共享。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追踪监控信息网络的覆盖建设,使医疗机构的库存、使用数量、使用品种得到有效监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信息进行公示通报,以利于各部门之间及时共享信息,保持监管的连续性[4]。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打击毒品时所用的关键技术侦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被涉毒分子所知悉,导致涉毒分子在进行涉毒犯罪活动中开始刻意避开侦控措施。如通话的电信卡黑卡,用马甲号迷惑侦查人员。此外为最大程度逃避侦查人员侦控,部分涉毒人员开始用国外软件沟通交易,交易方式用网络货币,大大增加了办案机关的侦办难度。为此,公安机关继续加强对互联网贩毒管控,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通信部门合作,结合“断卡行动”,打击涉毒资金交易链条。此外,要严厉打击非法翻墙行为,尤其对通过翻墙APP、利用国外软件进行贩毒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从毒品走私方式上看,目前大多数大麻走私主要以国际邮包为主,货源地主要是欧美等部分大麻合法化地区,涉及群体主要为国外留学生、对外贸易商、外籍人员等部分经常出入境人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对外籍在华常住人员加大我国法律宣传,使他们了解到大麻在我国依然为管制毒品,此外要加大对来自大麻合法化国家的国际邮包检查力度,要加强对邮路和重点邮件的风险研判,对进出境邮件实施100%机检,对重点地区邮件实施100%布控,对重点邮件实施100%人工查验;对寄往寄自高风险地区、货值与邮费倒挂、字迹刻意伪装、面单收寄信息模糊、跨地邮寄等邮件,做到“布控必检”“有异必查”“存疑必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