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eb到Web宽带、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如今,Web3.0内涵已发生重大转变——它不仅与价值互联网关联,又被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美国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McHenry)曾表示,要“确保Web3.0革命发生在美国”。
那么,Web3.0到底是什么?
这一次,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1
“下一代互联网”,隔几年就出现
对于Web(WorldWideWeb,中文名为“万维网”),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互联网(Internet,也叫因特网)和万维网(Web)是同样的事物。
1969年,阿帕网首次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被视为互联网的开端。1970年,已具雏形的阿帕网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务部门开始接入。
1974年,指代“网际互联”的术语“Internet”面世,之后随着不同的网络体系采用统一的系统传输信息数据包(TCP,传输控制协议)、组织成员机器的地址(IP,互联网协议),互联网的使用全面展开。此后,Internet就成了互联网的专称。
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ard-Lee)提出一个共享文本的构想,他发明了三项基本技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对网络信息进行格式化,URL(统一资源定位地址)对网页进行系统定位,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规范网络资源传输和检索的计算机语言。他还编写了首个网页编辑器和服务器程序。1990年,第一个网页上传成功,这个被称为“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eb)的超文本项目实现了人类巨大规模的相互交流。
用户通过服务器和Web客户端(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不同站点的网页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沟通。这给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并逐渐发展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此后大概每隔几年,就要迎来一场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将其总结为“七年之痒”,即“技术大概每七年就会出现一次变化,而且必须要变一下,在调整发展重点的时候至少也要把名字改一下,这是典型的投资周期,互联网完全符合”。
何宝宏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是随技术变化而变化的。比如Web从开始到Web宽带,然后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这些互联网发展的理念有的是延续发展的,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数字标记的通用,Web3.0被越来越多地拿来指代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主要阶段。
早在Web2.0出现后,就不断有人出来定义Web3.0,这个已经出现了十几年的词,经历过哪些变化?
2
内涵拓展:从“语义网”到“去中心化”
2006年开始,互联网兴起了对Web3.0的第一波讨论。
Web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认为,HTML是给人看的,不能被机器所理解。应该把数据赋予含义,开发出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互联网应用,从而实现Web3.0,即语义网(SemanticWeb)——网络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人们从繁重的网络信息搜索中解放出来。
雅虎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从软件的角度描述了Web3.0,他认为“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2.0里初现端倪,而Web3.0将更加深化,它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美国视频网站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Hastings)则强调了带宽和速度,“Web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2.0是1M平均宽带,那Web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3.0。”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EmersonSchmidt)也曾提出过一个Web3.0的概念,他的描述现在看起来类似于“云计算”。他认为,Web3.0是指集合众多应用的集合,这些应用程序都相对较小、其数据以云形式存储、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
这个阶段,Web2.0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一些问题和弊端还没有暴露,加上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突破,从组织到个人对其多是积极拥抱的态度。而Web3.0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直到区块链出现,又引发了一波对3.0的热议。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它可以让每个人参与数据库记录,同时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这种特别的存储结构能够保证数据一旦录入就不可篡改。
为什么说“去中心化”能新定义Web3.0呢?
其次,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甚至颠覆了之前的各种“畅想”:我们拥有了可以在多个终端上进行操作的系统;通信从2G迁移到5G;云计算为主的去服务器化的IT算力方式广泛应用;发生了基于信息流和算法的媒体革命......
所以从技术革新到社会发展,互联网再次来到一个拐点——从信息互联网转向价值互联网。
何宝宏提出,当下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是继续做信息互联网,比如以VR、AR等为代表的3D互联网;另一个是转向让互联网承载价值、承载财富,基于区块链的“Web3.0”。
显然,“去中心化”特点突出的Web3.0更得到青睐。2021年12月,美国国会举办了多场加密行业听证会,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McHenry)发言时表示,要“确保Web3.0革命发生在美国”。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也在一篇撰文中提到,“Web3.0有望大幅改进现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有效解决Web2.0时代存在的垄断、隐私保护缺失、算法作恶等问题……Web3.0的建设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以及宽严相济的治理框架给予规范和引导。”
3
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伍德的基础上,研究机构Messari的研究员江下(Eshita)等人进一步归纳了Web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即Web1.0为“可读”(read),Web2.0为“可读+可写”(read+write),Web3.0则是“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该版本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下对Web3.0的认知主流。
在“去中心化”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下,将原本属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权力下放到用户手上。也就是说,用户拥有他们身份、数据和算法的自主权,并且无论是谁,只要参与了贡献、建造、开发等内容付出,就有机会获得收益。
这些去中心化应用就像一块块通用型乐高积木,每个掌控自身互联网数据和资产的用户,可以用这些积木拼造出属于自己的线上世界。
Web3.0将给我们带来如下改变:
*强调用户拥有自主权
以身份验证举例,比如系统问你知道自己身份证号码是多少吗?你既不能告诉系统具体号码,又要让系统相信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怎么办?当你的身份证号码被设置成了一个密码盒的密码,且系统也知道这个密码盒的密码是你的身份证号码,你只需在系统前展示你可以顺利地把锁住的密码盒打开就可以了。这时系统既能相信你真的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又不会知道身份证号码的具体数字。
2021年,圣马力诺颁布的新冠数字证书中包含了两个QR代码,一个可按照欧盟检查标准进行验证,另一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用”认证,即一种独特且不可重复的证书,可支持其他各类机构的验证。
【注:该新冠数字证书涵盖Sars-Cov2疫苗接种、既往感染或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情况,有效期自接种第一剂疫苗15天起为1周,或自完成疫苗接种周期起为9个月。】
*去中心化的金融
Web3.0时代,无须中心化的机构,即可实现传统金融中的贷款、保险、股票、理财、外汇、衍生品交易等服务。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简称为DeFi(DecentralizedFinance)。
比如,你想从英国的一家银行向新加坡的一家银行汇款,不仅要填写一大堆表单,超出限额还需额外申请,还要缴纳多笔费用(汇出手续费、汇入手续费等),并且这些汇款都不是及时到账。而运用区块链进行加密的货币结算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跨国汇款,又因没有中心化机构抽取利润,只需支付算力消耗的手续费即可。
*数字资产的价值不能被低估
在Web3.0登记和传递的价值可以是数字货币,也可以是数字资产。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数字资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权益证明。一人记录、多人监督复核的分布式共识算法杜绝了在没有可信中间人的情况下数字资产造假和“双花”问题。
【注:双花,即双重支付,指的是在数字货币系统中,由于数据的可复制性,使得系统可能存在同一笔数字资产因不当操作被重复使用的情况。】
数字资产还能做到不可分割(Non-fungible),如非同质化代币(NFT),它具有可验证、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
NFT和比特币不一样。每个比特币之间没什么区别,价值也都一样,还能像金子一样无限分割,而一个NFT就代表了某个具体的东西:可能是一段视频、一幅画,甚至一句话,它们互相之间不一样,也不能被分割。并且,NFT的应用场景也会被不断拓展。从最初以艺术品形式为主的NFT,延伸到游戏、身份证明、域名、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被重构的组织形式
Web3.0将重构互联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Web1.0和Web2.0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被称为“平台经济”。
Web3.0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一个激励相容的开放式环境:没有董事会、没有公司章程、没有层级制度、没有中心化管理者,依靠民主治理,由参与者共同投票决策,决策后采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这种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被称为“DAO”(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分布式自治组织),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DAO的项目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协议型DAO、投资型DAO、资助型DAO、社交型DAO、收藏型DAO、媒体型DAO等。
BanklessDAO是媒体型DAO的代表。它源自2009年创立的一个叫Bankless的媒体。上面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公会,如:写作公会、翻译者公会、研究者公会等等,每个公会都有聚焦的领域。如果想成为某个公会的成员,你需要提高活跃度来获取他人的认可,成员可以在社区频道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讨论各种提案,然后由所有Bank的持有者投票决定社区的发展方向。
以上,我们可从中一览Web3.0的面貌。你会不会觉得,“区块链”“数字资产”“去中心化”这些听起来很像另一个被炒得火热的概念——“元宇宙”?据报道,元宇宙主要指一个拥有完整经济系统并始终不间断运行的去中心化虚拟世界。其核心在于对虚拟资产和虚拟身份的承载,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消费内容、公平的创作平台、可靠的经济系统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综合来看,业界普遍认为Web3.0和元宇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技术体系会推动元宇宙数字生态的形成,反之元宇宙又可以被视作Web3.0时代的一个落地场景。
4
要把握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去年,一个名叫“BurntBanksy”的团队在美国纽约某公园里直播烧毁了世界著名街头艺术家班克西(Banksy)的作品《蠢货们》(Morons)。
在被烧毁前,这幅作品已被制成了NFT。“BurntBanksy”形容,他们是在通过创造这个独特的NFT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品形式——让原来的实体作品转换成数字艺术品。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个数字版本的《蠢货们》最终以3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7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就在前一年,策划此次烧画活动的区块链公司InjectiveProtocol,以9.5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该幅画作。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场拍卖会上,正在展拍的作品上写着“我不敢相信你这个白痴居然买了个这个东西”。当时,这场NFT的“狂欢”引发不少争议,被很多人指为是赚钱的噱头。仔细思考下,背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言而喻。
【注:这幅画的作者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大家也很熟悉,他的另一幅名作《女孩与气球》曾在拍卖场上,上演过一出先高价拍出后被自动裁切成碎片的戏码。】
在面对概念现行的技术创新时,我们更要擦亮眼睛。目前,全球的Web3.0的发展仍然在初步阶段,理论以及技术框架都不是非常完善,我们要把握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离主流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可以说,现在我们距离进入Web3.0的世界,还有很远的距离。
首先是用户体验。现在的去中心化应用不仅需要用户使用钱包,同时还要记住私钥、地址、Gas费、跨链等十分复杂难懂的技术概念。从现有用户的反馈来看,普遍反映体验较差。
通过Web浏览器体验Web3.0还算方便,在交互时Chrome插件钱包会弹出确认框,确认后就可以执行交易,但在速度上并没有很快。移动端的进展比较糟糕,因为操作麻烦和开发成本高昂,很多应用暂未推出移动版,有的则需要在多个DApp间多次切换。
其次是安全风险。因为开发成本昂贵,大部分开发成功的DApp只会将极少数的代码放在区块链上,其他还是在云服务器上,仍有很大存储风险。
*炒作投机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
有业界人士指出,Web3.0概念目前有被带跑偏的风险。“强调个性的Web3.0,可能发展起来比较难,尤其这两年一大批炒币族让Web3.0这个概念走歪,我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去中心化”或许为时尚早
在Web3.0世界里,去中心化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一些产品仍是靠垄断来攫取用户贡献的收益。即使作为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本身也拥有核心开发者团队,他们的决策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台的规则。
同时,也有人提出思考,去中心化是否有必要?与中心化服务器相比,公共区块链的性能较差,无法承担大规模商业应用,普通用户更在乎的是便利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综上,巨大的创新更多发生在基础设施方面,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缓慢且无感的过程。如果技术的更迭是时代必然,那么更好地了解它才不会被风声席卷。
参考资料:
1、《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杜雨、张孜铭.中译出版社.2022.06
2、Web3.0,为什么说是“互联网未来的模样”|新京智库
3、Web3.0:一场概念的游戏|品玩.2022.07.21
4、圣马力诺批准了全国绿色通行证,允许自由出行|美通社.2021.07.08
5、1994年中国互联网“开天辟地”|人民网.2014.04.15
6、信通院何宝宏:我们正处在下一代互联网周期“关键点”|新京报.2022.08.04
7、元宇宙是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数字生态|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2022.03.02
9、姚前:Web3.0:渐行渐近的新一代互联网|《中国金融》.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