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8篇

(3)局部抗震设计。局部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多种综合因素以及对地震灾害的作用力分析情况来完成对建筑结构的相应设计工作。具体来讲,局部抗震设计首先会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在面临地震灾害时最容易出现结构损坏的位置进行相应的模拟实验和分析,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后砌墙结构与楼板结构在地震灾害时是最容易出现损坏现象的结构,那么局部抗震设计就会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加强对后砌墙结构和楼板结构的强化设计,通过提升后砌墙结构与楼板结构的设计强度来达到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其次局部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的应用过程对建筑结构的建设场地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局部抗震设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健身代为必须尽量选择避免软弱粘土区、采空区以及非岩质陡坡区等地区,以便降低建筑结构在面临地震灾害时遇到的灾害影响;最后局部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要求也非常的高,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要求工业与民用建筑必须具备高标准的结构施工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建筑结构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

(1)科学合理的选择抗震类型。当前阶段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混凝土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以及钢结构建筑等等,设计单位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量建筑结构的不同类型,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抗震性能上存在的差异性科学合理的选择抗震类型

(2)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的优化选择。设计单位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的优化选择,尽量选择能够降低或者消除地震影响的地理位置,减少地震灾害来临过程中对于建筑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因为地理位置选择不对造成的地震影响更加剧烈的现象。

3结语

关键词:地震,图书馆,减灾防灾

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给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灾区的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笔者地处重灾区亲历了这次地震,更加觉得应该从这次地震灾害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探讨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减少地震灾害对学生和学校所造成的损失的办法。

1.地震灾害发生之前的安全防范工作

1.1拟定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建立安全应急机制

图书馆是高校人流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外,还不能让读者在图书馆内受到伤害。要把危机管理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之中,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做好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要预先制定本馆的应急预案,组建危机控制和检查小组,并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上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技术训练。免费论文。

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首要的因素还是灾害发生之前的准备,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应急机制。目前,高校普遍建立有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但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往往很不明确甚至缺失。地震灾害的安全预案首先要建立图书馆应急指挥部,其指挥体系要在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上,突出安全员的作用。其功能主要应该着眼于人员的安全撤离、水电的管理、人员情绪的稳定、警戒措施和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快速有效的展开。

人员的安全撤离。安全预案中对人员的安全撤离要作出详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阅览室和流通借阅处的读者撤离,要努力做到“迅速、有序、安全”。一旦判断发生地震,当值馆员应指挥馆内人员就地躲避;关闭电梯;利用第一次震后的间隙,指挥馆内人员按照预案规定的各馆室人员撤离路线,依次有序地通过安全楼梯撤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大地打开出口,冷静而恰当地通知和疏导人员是安全撤离的关键。免费论文。

水电的管理。馆内工作人员在撤离前要切断水、电源,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警戒措施。或叫非法进入的应急措施。非法进入包括多种情况,如读者或其它外来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进入办公区和设备区、闭馆后仍滞留在馆内或未通过正常通道进入等。发生以上情况时,安全员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应询问、制止,必要时可通知保安前去予以制止。

信息的传递。从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来看,地震灾害发生同时,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通信方式都将受到影响而中断。预案中,如何组织专门的人员采用人工传递方式应对尤其重要。重点要防止地震谣言和消息误传。免费论文。

1.2深入开展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开展防范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安全宣传,使馆员和读者拥有正确的危机观,具备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明晰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基本措施。同时还要重视员工与读者的心理教育,避免过度恐慌心理的发生。要靠日积月累的安全文化熏陶,让安全理念、规章制度耳熟能详、牢记于心;让安全成为自觉的行为。

在宣传的途径上,要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自愿者、馆内橱窗等多种方式进行。

在方法方面,要建立每学期一次的防灾演练制度。这次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有条不紊地组织师生撤离,创造了震裂带无一人员伤亡的奇迹,就得益于他们的紧急疏散演习。经过这种制度化的演练,在地震发生时,安全撤离才能做得比较到位,师生安全由此方能得到保障。对于处于地震带上的图书馆安全宣传及防灾演练是非常必要的。

1.3加大投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要素的合理组合

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减灾防灾的投入,满足人防、物防、技防三要素的基本条件和合理的组合。安全物防是基础,安全技防是手段,安全人防是根本。

对于图书馆建筑,要加强检查,进行抗震加固。图书馆的书库中书架的摆放,两架之间距离、主干线通道、贴墙通道等要有足够的宽度。要时刻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就成排的书架来说,最好将其顶部用钢材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致于轻易变形及倒伏。

在各个馆室内,应该配备应急灯和应急包。应急包内应配备常用工具、应急药品、应急指南等。馆内工作人员应该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网站及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供灾时的公共信息访问和灾后重建期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放置最好放在抗震级别高地方,并配备后备电源;技术上要加强无线联网建设并建立镜像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保障在灾害情况下的正常运行。

2.地震灾害发生期间的应对措施

2.1地震主震灾害发生期间的人员撤离

2.2地震余震灾害发生期间的次生灾害防范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历史经验表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有时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就图书馆来讲,次生灾害主要可能有电路、水管断裂造成的火灾、水灾。防范这些次生灾害首先要有专人,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马上切断对大楼的水电通路。震后震区常会出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对于有裂缝或较大损毁的书库来讲,要防范大雨对馆藏物品的损坏,尽早使用塑料布防水。

3.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恢复重建

地震之后的应急响应不及时和管理混乱,往往是造成次生灾害的主要的原因。地震主震发生之后,必须尽快启动善后修复机制。迅速上报地震造成的损失情况;提出补救工作方案,修复损坏的设施;拟定并公布因地震灾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的临时处理办法,以稳定人心重建秩序;清理现场、做好各类图书、物资的清点整理等工作,都是非常必须和急迫的。

3.1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警戒

地震主震发生之后,应迅速对图书馆馆舍实行警戒,防止灾害的扩大和新的灾害发生。警戒的目的主要有:(1)劝阻人员随意返回受损的馆舍内寻找遗失物品,主震中产生裂缝的馆舍在余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倒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新的不幸;(2)防止馆内的公共及其私人财物在混乱中被盗;(3)防止读者遗留物品被无序误取。警戒应使用有明确标示的专用警戒带围出警戒区域;安排专人佩戴标志24小时守护、巡视以执行警戒。

3.2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各方协调

若馆舍有严重损害不能继续使用时,应及时与图书、期刊的供应商联系,协调暂停图书、期刊的发送。在有替代馆舍后再分别通知供应商使其及时送货上门。如学校需搬迁异地,要及时与邮局联系取消已订的报纸或协调转入新址,减少图书馆的损失。

3.3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读者资料管理

地震发生时,由于大家仓促离开馆舍会遗留大量的私人物品。对这些遗留物品,管理人员应该在主震后进行分类清理,注明物品原所在位置。在遗留物品的招领环节,最好采用物主填写寻物单,注明遗留物的详细特征或者规格型号,由管理人员寻找、核对的办法发还,减少有意无意的错领发生。

3.4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馆藏资料的收集整理

馆藏资料的整理。对贵重的馆藏物品、文物要特别注意收集整理或转移存放。在清理时还要防止余震或者扶正书架所引发的其他物品坠落,从而造成新的人员伤害。对于垮塌比较严重的区域,要由专业救援人员处理。

3.5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临时服务

3.6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网络服务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馆舍及其现有的实物资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虚拟的网络服务这时将充分显示出优越性。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可以很好地克服空间和馆舍等实物资料方面存在的困难。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基本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资料搜索和查询的方法,所以,只要我们在震后能保障图书馆服务器正常工作,保障图书馆网站的正常运行,就能很快地实现为读者提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使我们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得到很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忠祥.21世纪高校图书馆安全防范工作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4(2):31-33

2徐国华.图书馆也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72-73

关键词:地震灾害、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从而在给建筑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制定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结构抗震措施,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的抗震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一、抗震设计的概况

现阶段,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可以分为概念设计和理论设计两个方面,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作为抗震设计的重点。概念设计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或一些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的问题时,依据建筑结构不同部分的分体系与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建筑结构的破坏机理、地震灾害的特点、工程经验以及实验现象中所得到的基本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从建筑结构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设计建筑结构各部分抗震结构的设计方法。由于,这种办法具有概念清楚、定性准确、使用方法简单、经济效益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

在设计建筑物的抗震方案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我们通常会采用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特殊处理、对建筑结构的上部进行防震设计等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建筑物的底部的关键部位采取隔震措施的方式。现阶段,根据隔震层的部位不同,常见的隔震设计有以下几种。

1、在建筑物地基处采用特殊材料进行隔震

建筑物的基础隔震指的是,通过采用特殊方式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处理,削弱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地震波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在传统的建筑工艺中,设计人员一般采用在地基处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或者交替铺上粘土和砂子的方式来设置垫层。在中国建筑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以糯米为原材料来处理建筑物地基垫层,从而减少地震波动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而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关部门在处理建筑地基方面的施工工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研制出了一种以沥青为原料的特殊防震材料,而以此材料铺置的隔震层有着更好的防震效果。

2、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位设置隔震装置减震

这种隔震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将特殊隔震装置设置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位和建筑物的上层之间,从而有效地减少向上传递的波动能量。而在最好的设置情况下,这种方法最多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所产生的2/3的能量。然而,在高层建筑物中使用这种隔震方式时,由于这种装置会延长建筑结构自身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少了这种隔震方式的隔震效果,从而不太适用于高层建筑物的隔震。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会采用粘弹性隔震或摩擦滑移隔震等方式,向高层建筑中安装橡胶垫或混合隔震装置等装置来提高高层建筑的隔震效果。

3、建筑物的层间隔震措施

建筑物层间隔震方法和在建筑物基础部位设置隔震装置等办法相比,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隔震方法只能减少10%-30%的地震能量。然而,由于这种隔震方法有施工简单、容易操作的优点,使得它在旧房改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物层间隔震法的隔震原理和基础隔震的隔震原理基本相同,它主要是依靠设置在建筑结构中每个层间的减震装置和隔震装置来吸收和削弱地震的传播能量,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损害。

4、建筑结构的悬挂隔震措施

悬挂隔震指的是将建筑物的部分结构悬挂起来,使地震来临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悬挂建筑结构,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损害。在一般情况下,悬挂隔震方式常用于大型的钢结构,而大型钢结构常使用钢结构悬挂体系来进行隔震。大型钢结构常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钢结构的悬挂体系中,通常使用吊杆或索链将子框架悬挂于主框架的上方。如此一来,当地发生地震时,主框架虽然会因为地震动摇,但由于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间是靠吊杆或锁链连接的,因此,地震产生的能量在传递到子框架时会被削弱,从而不至于破坏子框架的结构。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减震技术

现阶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时,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中经常使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增加建筑结构的阻尼,降低地震灾害给建筑结构带来的能量波动,从而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来保护建筑物、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损伤的元件和装置有很多,使用基本上都是不同种类的阻尼器和消能器,而我们习惯把这些装置分为粘滞型和滞回型两种。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见的减震技术有以下几种。

1、新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

2、对建成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四、其他减震措施

1、无粘结支撑体系减震问题

无粘结支撑体系是现阶段建筑物结构减震体系中最有效果的体系之一。无粘结支撑体系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建筑架构中的外包钢管和内核钢之间无粘结合,且在建筑结构中形成一个能够自由华升的层面,在发生地震灾害时,通过外部钢管和内部钢管之间的配合来降低地震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

2、建筑物走向设计抗震问题

由于地震是由地壳的运动所引发的,它与地质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施工单位在选择建筑物所在地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特点,分析当地的地震震向,避免建筑结构的走向与地震能量所传递的方向平行,尽量使两者的方向能够垂直,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五、结束语

由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重要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要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此外,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学林,益德清.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振动特性与抗震设计[J].工程力学出版社,2001.18(2).

[2]倪国葳,赵亚敏,苏幼坡.框架隔震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4):113-118.

关键词:抗震设计;防灾避灾;质量控制

AbstractThearticlebyearthquakedamageaftertheearthquakeanalysis,summedupthedisastercausedsignificantlossoflifeandpropertyofoneofthemainhousingqualityproblems,fromdesign,constructionandotheraspectsofhousingqualitydeficienciessummarizedseismicstandardsledtoreducedreason,whilefocusingonthedesign,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useofmaterialsandotheraspectsofthesystemintroducedtoimprovetheseismicbehaviorofsomethinking,thispaperputforwardsomefinalanalysisbaseddisasterpreventiondisasterpreventionrecommendations.Keywords:seismicdesign;disasterpreventiondisasterprevention;qualitycontrol

从唐山、汶川及2013年4月20日雅安一些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灾害来看,都呈现出类似的现象,除了地震规模(震级)大外,主要还是因为大量没有经过良好抗震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房屋倒塌。而且这些房屋经常是完全倒塌成一堆石块废墟,将人活埋;这样的场景在我国历次的大地震都极为类似。因此,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房屋抗震设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1、房屋质量问题分析

目前,从一些重大地震灾害调查的结果我们综合得出了一个结论,一大部分地震灾难都是因为房屋质量不高而倒塌引起,在质量上存在设计不当、施工不良多方面因素。

1.1设计上欠缺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经过科学统计分析而计算出的各地的地震危害程度,并综合考虑经济与风险等因素而决定的。在极端情况的大规模地震下,实际地震烈度还是有可能超过设防标准的,因实际地震动烈度远大于抗震设防标准烈度,而导致严重的灾害实例很多。如1999年台湾地区“9·21”集集地震的车笼埔断层(逆冲断层)活动、汶川地震的逆冲断层龙门山断层活动致使灾区附近的实际地震动烈度所引起的地震动烈度太大超过预期的标准。所以建筑师、结构师应须加强活动断层的调查研究与地震危害评价,对断层事先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不能以致低估其震危害程度。

地震倒塌时瞬间变成巨大的石块堆将人活埋,这是造成惨重伤亡的主因。这些建筑可能设计不当或者根本未经专业(抗震)设计。如不符合钢筋水泥建造的基本要求,钢筋严重缺乏,没有达到钢筋量的最低要求,水泥强度有问题等情况。建筑物的设计必须依据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配合学理的分析验算来决定柱、梁及墙等主要抗震构材的尺寸与配筋,并且需符合详细的耐震设计与施工细节标准;这样的房子纵使遭遇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而破坏,也不致于发生完全坍塌成石堆的现象,人命的伤亡还是可以得到相当降低的。

1.2施工质量问题

一个无论多优良的设计若施工不良一样会造成灾难。没有精良的施工,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建筑物必须经过施工才能真正的实体呈现。尤其是钢筋砼建造的房屋,除了钢筋与砼的强度需要符合标准外,还有许多施工细节必须切实遵守,诸如钢筋摆放的数量、位置、搭接位置、弯钩角度与箍筋间距等都对抗震能力有决定性之影响。1.3人为改变结构用途,使用不当

由于安全意识问题,擅自加层、拆除承重构件等在现象比比皆是。建筑物在设计时都是根据原定的使用条件(用途)加以分析设计,若用途变更也可能导致载重变化而影响其抗震能力。对改变结构房屋要事先经过专门的机构检测、鉴定,再由设计单位做详细的工程分析并做必要之加固,以防由于改造而导致房屋抗震能力严重下降,而在强震中受到严重威胁。

2、抗震设计基本方法

2.1抗震设设计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抗震规范的要求,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要求要做到:(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3)选择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4)处理好非承重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5)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多层砖房抗震构造措施: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体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楼盖、屋盖构件具有足够的搭接长度和可靠的连接,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梁、柱塑性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2.2充分认识抗震设防目标

结构物在强烈地震中不损坏是不可能的,假如建筑物遭受极端地震的袭击,超过其抗震标准,那么建筑物还是可能严重受损或倒塌的。以这次汶川地震的规模来推算,在龙门山断层附近距离断层线2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动强度可能高达0.3g以上(地震烈度8度以上),约相当于中国抗震规范烈度9度的设防地震水平,但实际耐震设计的标准只有7度(成都)左右。换言之,建筑物只有7度的耐震能力(符合抗震标准),却遭受了9度以上的地震袭击。有些城市虽然距离龙门山断层较远,理论上震波会随距离而衰减,但可能是因为地质较松软,而在当地发生震波放大的效应(地盘效应),这也会使地震烈度超过抗震标准而成为重灾区。因此对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充分研究也极为重要抗震设防的底线是建筑物不倒塌,只要不倒塌就可以大大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轻灾害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

2.3要有符合要求结构体系2.3.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3.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2.3.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2.3.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尽量做到建筑平面和立面规则、减少大悬挑和楼板开洞、总质量小且沿平面和立面分布均匀、刚度柔并不出现凸变

2.4按照二阶段进行抗震设计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在进行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中应尽量选择风化影响较小的基岩或者是密实的砂土层等,尽可能避开地震险区,例如山丘、山坡等这一类地址环境。在特殊情况下无法避开这一类抗震能力较差的地质环境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根据具体的地址环境采取加固等措施改善建筑抗震场地的环境。

3.2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抗震体系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完善整体和部分的功能,在建筑施工和使用中难免会因为部分结构和构建的原因而破坏整个抗震系统的运作,提高其负荷和承载力。因此要保持结构体系必要的赘余度和可变性,注重内部构建的协调和作用。在进行抗争体系的设计中要具体根据客观环境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持设计图纸以及计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3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合理的控制建筑刚度和强度的分布,保证建筑的支柱、梁与墙的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从而提高抗侧力,强化墙体的承载能力,避免墙肢的剪切性破坏,对于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加强保护。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局部的抗震能力提高整体建筑的抗震性能。注重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对建筑的骨架和整体结构进行综合调整。

4、施工质量控制

4.1施工管理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施工管理方式己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监督管理施工进度与质量,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现代化,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

4.2建筑材料的运用

选择具有自重轻,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性和耐久性好等优点材料,从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地震破坏力,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轻质多孔、保温隔热、放火性能良好加气混凝土、抗震防水建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缓冲抗震材料等等。

5防震抗震的思考

5.1提高防灾意识

由于在天然灾害中,地震灾害的偶发性特征往往被除人们遗忘,拿风灾、洪灾和地震这几种天然灾害来比较:前者发生几率高,规模有大有小,且比较容易预警;反观地震灾害虽然损失往往十分惨重,却数十年才发生一次,且通常没有预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应该越来越重视防灾工作,如果有防灾意识的话,那些早期建造、抗震不足的房子就应该进行加固工程,地震的伤亡必定也会大大地降低。

5.2加强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

6结语

总之,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抗”的主要任务,是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证。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

[2]郭继武《建筑抗震疑难释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

[3]郭长城.建筑结构振动计算续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

[5]王昌兴《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胡庆昌《建筑结构抗震减震与连续倒塌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关键词:地震灾害结构设计

地震是人类在地震区建筑结构设防与不设防,震后结果大不一样。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27个。地震之外的其它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25座。因此,地震占灾害总数的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群害之首”。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约占95%)。无数次的震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上个世纪,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震害多发点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一)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13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层和第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结构6层以上全部倒塌。

(二)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结构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三)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

二、抗震结构设计

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

(一)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

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结构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结构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表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

综合大量实验研究成果,影响不同受力特征节点延性性质的主要综合因素有:相对作用剪力、相对配筋率、贯穿节点的梁柱纵筋的粘结情况。

(二)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

四川大地震实践证明,当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中要求保持足够的承载能力来吸收进入塑性阶段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因为此时的结构在震中进入到一个塑性阶段,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根据这种特点和抗震的要求,多发地震的国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均要求按延性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保证结构局部薄弱区的承载力与刚度,保证了建筑构造的整体性,延性的增加也就提高了变形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结构布置上,按扩大了的柱端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理论上可将柱屈服的可能性减少,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但因各种原因,如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弯点的转移等综合因素影响,要使柱中完全避免塑性铰是困难的,同时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要求,保证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具体做法如下:

1.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合理的受力过程可明显提高构件延性,为实现受拉钢筋的屈服先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破坏形态,以提高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规范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同时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也提出相应要求。

2.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形式。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保证“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还可约束核心区内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承,防止大变形下纵筋压曲,从而改善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

3.限制材料。拒绝豆腐渣工程的第一关就是把握好材料质量,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结构)延性极为重要。

三、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历年震害资料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严重,其抗震设计中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和有关规定。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实践中,由于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上,以及因地因人在结构选型、布置以及计算方法上相互差异较多而对设计产生较多的争议,抗震设计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结构措施

一、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震灾害的发生是不可控制的,其危害往往很大。地震发生时,地面产生振动。当它达到一定强度甚至裂缝时,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严重的破坏。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摧毁了整个城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不断变化。一旦地震发生在该地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世界上,地震灾害的预测仍处于不完全准确的阶段。虽然一些方法已经被用来预测地震,但它没有相应的效果,而且预防策略也不能成功应用。如何利用现代先进手段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的关系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在建筑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组合是形成完整的结构设计方案的前提。核心是确保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概念设计包含了广泛的内容,结构度量是基于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总体思路。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但它们也是相互补充的。一个普遍的理解是,結构系统是硬件,结构度量是软件。它们都被适当地组合成一个高效的机器。优秀的结构设计离不开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的完美结合。通过引入一系列的结构措施(通常在各种规格中具体说明,以及工程师的经验总结)来完善设计,优化设计,规范设计,是概念设计的延续和完善。结构措施主要体现在构件设计中,通常采用结构措施的形式。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由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对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可以减少后期施工中的不利影响,减少施工工作。首先,场地的选择应该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减少对周围或建筑结构的破坏,并帮助施工过程。其次,在选择施工场地时,应尽量选择开阔的区域和疏松的区域,这样可以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开阔的场地也有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再次,选择施工场地时,对当前区域的密度和硬度进行测试,了解土地的性质,改善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地基基础稳定,减少坑内开裂。最后,应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历史,禁止在地震断裂带范围内选择建筑场地。此外,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时,应做好软土处理,通过更换或加固,可以减少建筑物倒塌。

(二)做好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

(三)提升建筑工程的布局设置合理性

四、结语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

1.桥梁震灾及抗震设计技术现状

1.1支撑连接件以及下部结构失效

所谓的支撑连接件失效,即是桥梁当中起到承接力作用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承受的力超出了其承受范围,从而导致部件与桥体之间发生了相对位移,使得起到支撑作用的部件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桥梁上层部分与下层部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桥梁整个部分相互分隔开来,最终使得桥体出现坠毁崩塌等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在进行桥梁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桥梁相邻跨之间的相互位移的程度,导致支撑部件的失效。因此,通过增加支撑部件的宽度进而使支撑部件相对稳固。对桥梁设计的不合理以及承力计算的不准确会导致桥梁的桥墩与桥台部分出现损坏,最开始出现较小程度的裂痕,随着地震力的传递,裂痕逐渐增大,增多,桥墩开裂折断,进而导致下部结构的失效。若想要解决这种状况,只能在前期的延性设计以及施工当中保证准确,使结构的弹性得到保持。

1.2软弱地基失效

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桥梁下部的承载地基会由于地壳的变动发生永久性的变形,这种地基高低与承载能力的变化会使得支撑桥梁的土地部分变得较为柔软,严重者会出现地基沙土化或地基塌陷的现象。这种地理土壤情况的不良变化容易使得桥梁的下部支撑部位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而桥梁下部的不均衡位移更容易导致桥梁表面出现裂痕,进而使得桥梁整体崩塌破坏。地震灾害容易使土壤部分出现砂土液化的现象,将固体的土壤状态转变成为具有流动性的状态,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使得土壤抵抗剪切力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桥梁建筑下降塌陷,倾斜或倾覆。由于这种状况的出现大多是由地震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很难避免,因此,在桥梁的建设过程当中选择好建设地址,避免选择容易出现地基失效的位置进行桥梁的搭设。

1.3研究技术现状

由于地震灾害对于桥梁的影响十分大,因此,在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桥梁建设当中,都采取了些抗震加固技术措施。在桥梁的伸缩缝及端部利用接块或者挡块进行接缝工作,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加桥梁的支撑面厚度以及宽度,减少地震当中桥梁支撑梁掉落的现象。通过对桥梁施加钢筋混凝土技术,增加桥面的横向约束能力,降低地震时桥面弯曲的现象发生。增加桥梁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在桥梁设计与建设时采用桥梁抗震技术,例如由美国研究人员提出铅芯橡胶支座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增加桥梁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发生时桥面与桥梁支撑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避免桥面的崩塌脱落。美国加州的运输部在菲奈尔多地震当中发现这种有效抗震手段。

2.主要结构设计方式与发展趋势

2.1混凝土结构设计

2.2未来桥梁抗震标准以及结构基础抗震设计

2.3延性与位移设计及耗能设计发展趋势

延性与位移设计既是一种设计手段,又是一种设计参数,通过这种合理的设计,增加桥梁的上层部位与下层部位的延展性与稳固性,降低地震灾害发生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位移,是一种有效的抗震设计手段。这种强度设计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专家的建议下将其作为桥梁位移的设计参数,按照这个参数确定桥梁的抗震稳定能力。而作为桥梁抗震的重要技术手段,减震与隔震技术被明确规定要加入桥梁的设计当中,桥梁建设与维护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较为庞大,因此,耗能技术的规范也被明确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研究人员对抗震技术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加深。通过未来的发展,采用最新的技术发挥其抗震功效,能最大程度地增加桥梁的稳固性与抗震性。

结语

通过对一些国内外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进而对一些著名的桥梁设施的抗震加固技术进行阐述,分析现状,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个合理的预测,从而为我国的桥梁抗震设计提供相应的经验,力求减小地震自然灾害对于桥梁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抗震设防

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27个。地震之外的其它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25座。因此,地震占灾害总数的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群害之首”。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约占95%)。无数次的震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框架结构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杜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

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结构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结构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表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规范通过构件承载力调整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上述的强弱要求,且考虑了设计者的使用方便,采用地震组合内力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表达式,只是要对地震组合内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2.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形式。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保证“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还可约束核心区内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承,防止大变形下纵筋压曲,从而改善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规范对约束区纵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塑性铰区域的最小长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对箍筋肢距及箍筋形式提出了相应要求。

随着工程应用中箍筋强度和混凝土强度不断提高,对塑性铰区域内箍筋布置的要求是抗震构造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情况将导致高强度混凝土中约束箍筋配筋率的减少而降低结构的设计可靠度,建议以配筋特征值代替原体积配筋率,同时鉴于约束配筋对柱端塑性铰区的良好约束作用,建议适当增大配筋量。

3.限制材料。拒绝豆腐渣工程的第一关就是把握好材料质量,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结构)延性极为重要,为此规范对材料也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如保证钢筋强屈比、延伸率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钢筋代换也提出了相应的限制。

THE END
1.互联网发展概况20241217162342.pptx互联网发展概况;;;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现状;网民规模继续攀升,但增速放缓;手机网民规模爆发;商务应用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对比;搜索引擎用户对比;企业应用;企业应用互联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应用爆发促进相关服务市场增长;传统企业重视互联网应用,但应对手段不够;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THANKS 下载文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17/6013230004011012.shtm
2.互联网简史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图文章浏览阅读5.3k次。互联网简史一张图带你了解 互联网简史 互联网发展关键人物_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图https://blog.csdn.net/u013039395/article/details/88073013
3.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想股票技术论坛互联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里程碑。这些阶段包括初级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反映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广泛普及。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08648210.html
4.互联网项目计划书重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主动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新时代的新产品、新服务、https://www.oh100.com/a/202401/7559295.html
5.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何特点?爱因斯坦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后,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曾这样推测:“凡有质量的都是有能量的,凡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所以,凡实物粒子都是有能量的。”这个三段论①大前提是“凡有质量的都是有能量的” ②中项是“凡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③小前提是“凡实物粒子都是有质量的” ④结论中的主项“实物https://www.shuashuati.com/ti/fa0f160308504413adc5940f8e198081.html
6.艾媒研报字节跳动研究报告:以智能算法为驱动的互联网新巨头2.1.2发展历程:踩准移动互联网时代泛阅读需求 根据今日头条的日活和月活用户数来看,可以把今日头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期:初创期从2012成立之初到2014年12月,产品基本成型,但日活、月活增长并不明显。 成长期:成长期从2015年到2017年7月,本阶段公司快速发展,产品迅速成熟,公司业务也开始多元化,日活跃用户数https://www.iimedia.cn/c1000/63778.html
7.“入网”30年,互联网带来了什么30年来,互联网深深扎根中国。从门户网站到即时通信,从电脑端到移动端,从搜索引擎到万物互联,互联网既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向普通人敞开机遇大门,又在时间维度上不停裂变,让无数不起眼的瞬间成为意义深远的开场。由此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最宝贵礼物之一,就是拓展了创新创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E3OTAxOA==&mid=2661355726&idx=1&sn=1c20dc78efac3ba071171ccf41c3dc0e&chksm=f28dd52bc5fa5c3d476b9a37ed0d7c517f80d8d93ab0ba1c2fb9687ec2220c4934abab55ec52&scene=27
8.社会认知实习报告(精选16篇)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正文 接TMN,TMN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4.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递信息。第二阶段:文字、邮政。(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手段)第三阶段:印刷。(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第四阶段:电报、电话、广播。(进入电器时代)第五阶段:信息时代,除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shixibaogao/13508714.html
9.商务策划书(共16篇)策划书中还附有网站主页简图,可以清楚的了解主页所有项目的具体位置,把公司形象与网站形象统一起来。 五、后期管理 网站建成之后,负责建网公司附上红领网站的推广方案,并提供技术方面的培训,使网站有一个良好的后期推广。 篇9:商务营销的策划书 一、前言。 1、行业背景。 2、互联网行业背景。 远洋旅游商务网,将传https://www.rajj122.com/zhichang/cehuashu/274728.html
10.体育与降课程标准(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http://qpzx.qpedu.cn/jhkx/kcgl/kcbz/249082.htm
11.文化创意产品策划书(推荐6篇)策划书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策划书(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创意产品策划书(推荐6篇)》。 第一篇:创意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前言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https://m.588k.com/yyws/chs/1158519.html
12.年会通知模板20篇2、促进化工物流多式联运的发展及布局? 3、推进货运车辆技术升级,"互联网+"货运的创新; 融合共享: 1、安全文化及理念如何更加深入; 2、新技术、新设备、信息化助力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3、探寻适合中国化工物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新路径; 四、会议安排 https://www.yjbys.com/tongzhi/2897823.html
13.网络媒体(精选十篇)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提升, 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后, 在其功能上增加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环节, 读者有什么想法看法以及建议批评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 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就会有一个互动环节, 了解双方各自的想法和态度等等, 对于以后信息的发布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四是网络媒体读者花费成本低。相对于传统媒体, 网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qv1wit.html
14.职称评审中级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8篇)5、公司针对员工的工作岗位与职位重新部署了FTP服务器的访问权限与互联网访问,使每个员工都能把重要的文件放到服务器上相关部门的文件夹里作备份,且通过内外网均可实现访问FTP服务器,大大方便了员工在外出差或在家里随时提取相关资料,且员工的访问权限不一样,故某些与自己无关或公司重要资料进行了保密设置,从而大大提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218575.html
15.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201129080142_617541.html
16.压缩天然气加气站10篇(全文)费加营CNG加气站工艺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2 主要工艺设施及其设计要点 由于柳泉加气母站气源来自涩宁兰(四)、安全性 (五)、经济型 第二节、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机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行业经济环境分析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xeribce.html
17.实习工作总结(通用15篇)随着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热门,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广告,例如微信、 UC浏览器等。 我想通过我上面的一系列步骤后,我们店的电脑销售量一定会有一定的上升的。 八、实践心得 公司规模较小,正处于发展阶段,我也发现了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员工管理上较为混乱,职责不够明确,公司没有一个有效地激励机制https://www.gdyjs.com/shiyongwen/shixizongjie/158740.html
18.什么是TCP拥塞控制及谷歌的BBR算法我们可以看到TCP/IP协议栈是一个简化的分层模型,是互联网世界连接一切的基石,一起来看一张七层模型vs四层模型的简图: 大约在1988年之前TCP/IP是没有拥塞控制的,但是随着网络接入规模的发展之前仅有的端到端窗口控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在1986年引发大规模网络瘫痪,此时就要提到一个重量级人物:Van Jacobson范·雅各布森https://www.51cto.com/article/685201.html
19.工程师工作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程师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工程师工作总结 篇1 https://www.yuwenmi.com/fanwen/gongzuo/4483472.html
20.计算机应用论文然而,由于其课程内容组织与课程进行的模式、师生与同侪间互动方式、评量方式以及所利用的教学工具与媒体等,皆与传统教学的差别甚大,且其蕴含着大规模参与人数及协同创作等创新特性,故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因应时势而有所调整及变革,除了必须发展相关的信息科技能力与的.知识,学校单位亦应了解教师于参与慕课教学过程各阶段https://www.wenshubang.com/jisuanjibiyelunwen/459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