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具体来说,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二,互联网2.0阶段完成了内容产业数据化;
第三,移动互联网阶段完成了生活服务业数据化;
第四,万联网阶段,就是万物皆可相连,一切皆被数据化。
从中美两国互联网发展来看,过去是中国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就是“C2C”——“CopytoChina”。比如,中国公司仿照雅虎创办了搜狐、仿照谷歌创办了百度、仿照YouTube创办了优酷土豆。而现在,这一情况已悄然改变,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之路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过去的“C2C”转变为“CFC”——“CopyfromChina”,像共享单车、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百度的人工智能等都成为一些国家甚至发达国家效仿的对象。这表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这一新阶段,就好比是一个无人区。正所谓前行无灯塔,要实现网络强国,引领世界互联网发展,就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非常重视技术研发,比如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腾讯在大数据方面的铺垫等。还有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世界认可,比如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公布的18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中,由中国团队研发的占六成以上。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长足发展,为推动未来数字经济,大数据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我们不禁思考,互联网、大数据是如何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这就要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答案。在我看来,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0阶段、2.0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万联网阶段。在每一阶段中,互联网都会与传统业态结合,而这种结合方式就是把传统业态数据化,从而使传统业态由实体经济转化为数字经济。接下来,我们就分阶段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美国在线和瀛海威时空
美国在线的著名在于其在成立不久就收购了老牌传媒巨头时代华纳,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而瀛海威时空的著名在于它为国人普及了什么是互联网这一基本概念。比如,美国称互联网为Internet,中国称因特网;美国称电子邮件为Email,中国称伊妹儿。这是这两家公司最初的一个探索,那么,它们为何没有走得很远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为新兴技术建立新的经济规则。我们知道,每项断代技术的产生都会塑造新的经济体系或是经济规则,而这需要身处其中的企业围绕新技术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以此来完成技术转型。
那么,这两家公司是怎么做的呢?照搬传统业态——旅游风景区的商业模式。旅游风景区通常采用两级收费模式,第一级是门票,第二级是特殊景点或购物。以瀛海威时空为例,首先,要上瀛海威时空的网,注意是瀛海威时空的网,就要购买它的上网卡,比如100块钱的上网卡能上10个小时的网;其次,在上网后还要为使用电子邮件等服务而单独付费。我们接着分析,旅游风景区能卖出门票是因为有门,而有门的前提是要有墙,也就是要有边界。照此来看,这两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是在没有边界的互联网上人为设置了围墙,圈了块地,就说是我的网,而这就与现在所倡导的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精神相违背。因此,这两家公司都没能走得很远。
(二)雅虎
(三)谷歌
二、互联网2.0阶段:内容产业数据化
第二个阶段,互联网2.0阶段,也称为可读写互联网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容产业完成数据化改造。
(一)维基百科
2003年,诞生了互联网2.0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平台之一维基百科。注意,这时候我们说的是互联网平台,而不是互联网公司。所谓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就是一种双边市场。最初,维基百科只有三五个人,依靠慈善基金的捐款购买了服务器,搭建了平台,并制定了两条非常简单的规则。而现在,维基百科已经众筹了全人类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已经聚合在这一平台之上。这就是维基百科的厉害之处。
那么,维基百科是怎么做到的?先来看看百科全书这种业务。百科全书一向与权威紧密相连,相当于人类知识的最后一个仲裁者。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现象、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无论他人的解释如何,百科全书上的都是不容置疑的最终答案,比如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一部百科全书一般由几千位专家和高级编辑耗费多年心血编纂完成,这使其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同时部头也比较大,所以基本都被放置在图书馆中偏僻的角落,一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接触得到,普通人很少翻阅。这样就形成了知识方面的阶层化,那就现在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
维基百科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互联网的另一扇门已经打开,我们不但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而且任何人还可以贡献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报社纷纷倒闭,一些传媒集团发展受到挤压。由此可见,要迎合新的技术发展,必须诞生新的商业模式。在此,我提出一个观点:技术不会泯灭用户需求,只会更加激发用户需求,同时淘汰落后的商业模式。一方面,技术越进化,用户需求就会被激发得越充分。比如,在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后,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技术会淘汰落后的商业模式。比如,自从有了MP3这种音乐格式,尽管我们不再购买CD,但在音乐的消费层次和维度上都有所提升。
总之,在互联网2.0阶段,数字技术对内容产业完成了数据化改造,使内容产业的产和销由分离趋于融合,基本达到产销合一。
三、移动互联网阶段:生活服务业数据化
第三个阶段称为移动互联网阶段。在这一阶段,移动互联网对几乎所有的生活服务业进行了数据化改造。
再有来看,身份维度。为什么要强调身份?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网上习惯匿名活动,正如一幅漫画所描绘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可见,匿名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会记录用户所有的信息,这使得用户特征被清楚的暴露在移动互联网上。这种清楚不仅体现在个人信息上,还包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个人习惯和偏好上。随着技术推进,任何物体都会被赋予智能化,这意味着它们都有了一个身份证。可见,身份这一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身份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被加到互联网中呢?因为电脑可以由多人共用,而手机却只有一个用户。这样,手机与用户绑定在一起,手机就变成了用户身份的一个载体。
四、万联网阶段: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前三个阶段,互联网都是围绕人在发展,统称为人联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人都联网了,那一只猪、一条狗要不要联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要不要联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要不要联网?答案是要。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猪联网、狗联网、桌联网等。所以说,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万联网阶段。在这一阶段,可能会在猪联网的基础上诞生猪付宝这样的新兴业务,也可能在狗联网的基础上出现滴滴打狗这样的平台,等等。数据会慢慢赋予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以生命,会让已经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更加有灵性。也就是说,所有一切在这一阶段都有可能被数据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之前更多的是在谈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在就来看一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我看来,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要突破机器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第一,机器的感知能力。过去,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都是人在适应机器。比如,我们要使用电脑,先要学会用键盘和鼠标、学会打字。但这种人机交互方式,永远不可能像人与人沟通那么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自然语言,二是肢体语言,三是面部表情。比如,我在这里讲课,就是通过自然语言、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向大家传达我所讲的内容。这是人与人之间非常自然的一种交互方式。如果想让机器像人一样自然地与人交流,就要让它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事。首先,机器要能听懂人话,并说出人话,也就是要具备自然语言识别能力。目前,中国的科大讯飞、美国的苹果等在这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突破,一些人工智能产品在这方面也具备了非常高的能力。其次,机器要具备模式识别能力。再有,机器要具备面部识别能力。现在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手机。通过新技术的不断进化,机器可以非常自然地与人交流,也愈加深入地理解人。
接着来看,自动驾驶。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工智能,结合了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一方面要实时感知周边环境和路况,另一方面要根据周边环境不断做出决策。目前,在这一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自动驾驶,实际上就是一套前馈式移动服务系统。什么是前馈式?普通汽车上通常用的都是反馈式,比如摁下开关灯就亮了,再摁一下灯又灭了,而前馈式则不需要控制开关,系统自己就知道何时该亮、何时该灭。那么,什么是移动服务系统呢?打个比方,我给大家讲完课,之后要在一个小时内到达首都机场。那么在这一个小时之内,我既要赶路,还要吃午餐。怎么办?在我需要的时候,一个移动终端来到我面前,并且里面准备好了午饭。在我坐进去享用午餐的同时,移动终端也把我带到了首都机场。这就是前馈式移动服务系统,也是自动驾驶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改变。
未来,前馈式移动服务系统会让社会系统全部流动起来。那么,这种流动会产生什么现象?可能,卧室、书房、健身房等都会在大街上不断移动。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理念,过去是要先取得所有权才能享有使用权,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许不必拥有所有权就可以享受使用的乐趣。也就是说,不必买房仍有房可住,当我们想睡觉的时候就会出现最适合的卧室,不必买车仍有车可开,当我们需要出行的时候就会出现最适合的交通工具。到那时,整个社会都在自动驾驶。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可以想象的空间。
总而言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会产生新动能,开辟新领域,也必将会使我国发展迎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