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网课逐渐替代了从书本汲取知识。那么有一天视频会取代阅读吗?
对于人类这种基因仍停留在“丛林物种”的视觉动物,视频的富信息、强叙事特性,对我们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简而言之,视频学习的优势有:直观、有他人陪伴感、支持多元具象化展示、易于开启学习状态。
因此,我们进行技能艺术类等涉及到动作、实操、声音的学习时,视频拥有天然优势。
此外,由于视频更容易开启学习状态,因此,对于增长见识类的泛知识,比如深度专题访谈、优秀记录片、严谨文艺影视作品等,都属于视频学习的优势领域。
那视频学习能否取代文本阅读学习呢?
我们继续看文本阅读(即符号阅读)相比视频学习的优势。
了解比特(bit)的人可能会问,视频不是信息量更大么,据此,人观看视频时,输入大脑的信息量应远大于文字阅读啊?没错。但视频占据信息量更多的是“画面”、“音频”,这是视频「直观」优势需要付出的成本。
但文字诞生的初衷是处理从具象经验中浓缩的抽象知识(也称符号知识),所以文字并不适合表述具体画面。
当代社会,我们更多学习的是“抽象知识”,无论是经济、市场、计算机、金融、数理化、历史人文……它们统统属于“符号学习”。对于符号信息,我们更多依赖的是视频中「内容」涵盖的信息量,而不是画面中的信息量。
此时,压缩了知识的载体,文字符号的阅读速度更接近于“学习速度”。
这意味着,我们被迫以接近“口语”的速度“阅读视频内容”。当然,你可以2倍甚至3倍速率播放,但相比阅读书面文字的速度,仍相去甚远。
总的来说,视频信息量虽大,但涵盖的符号内容(知识密度)反倒较低,这导致视频学习速率低下。
这带来的优势是,让你更容易「开启学习」——你不需适宜的学习环境(安静、书桌椅、书本茶水等),无需下多大决心,点击下视频即可学习。
但也正因此,它携带了教室听课的缺陷——被动学习,同时,又不具备弥补该缺陷的抗体——教师真实在场——给学生施压,能根据学生反馈(包括行为甚至表情)进行交互,迫使学生主动思考。
视频学习由于“用户体验”过好,更加重了“懒得思考症”。
看视频课老师讲解,听明白了,就以为自己懂了。但“懂”与“灵活运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都忘了学生时代课间课后做了多少练习)。所以视频的被动学习更容易产生“我懂幻觉”。
反观书面学习,学习节奏,掌控在你。
人类眼球移动视觉焦点的精度与速度都非常惊人。“眼随心动”绝非夸张,摊开的书面,我们想“看”哪就看哪。
「主动掌控」节奏对于学习到底有多重要?
学习新知的实质,总是在我们已掌握的旧知识(包括人生阅历、体验)之间进行新的组合尝试,直至发现新的具有更优预测力且较为稳固的「知识模式」为止。微观来看,学习新知识时大概需经历下述关键节点:
综上可见,书面学习,学习者能主动掌控学习节奏,完全是为上述学习新知识量身定制。而视频学习对于上述要领,显然捉襟见肘。
我们阅读书面文字时,尤其是看一本高品质的书籍时,经常能触发各种各样的灵感,但是看视频时却鲜少出现。原因出在人类的思维特性。
顿悟是思考的产物,但人类并非用视觉思考。我们平日里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是在深入思考问题,他们通常眉头紧皱,眼睛朝着特定方向瞄,但却处于“失焦”状态(或者干脆就闭上眼睛),这些都是为了让视觉刺激最小化,类似于使大脑“调动更多资源”用于“思考”当前事务。
在“主观意识资源”争夺战中,视觉占据优势,往往能轻易主导我们的意识。我们观看视频时,由于它“上下文(帧)”之间具有强烈的叙事连贯性,我们的本能不太乐意打断这种连贯感……然而灵感、顿悟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产生了冲突。
所以并非观看视频不会触发灵感,而是大脑不愿意为了捕获灵感而主动中断连贯体验,导致灵感“来去了无痕”。而阅读书面文字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文字是符号,我们阅读文字时,视觉并没有将之解读为图像,只是将之作为思维的索引,我们看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意义”,因而中途停下来对「顿悟」进行反思毫不费力。
这就是自己掌控节奏的另一大好处,那些宝贵的灵感多数都能够“及时捕抓”,而且你可以很方便的将关键词记录在书上。
进行技能艺术类等涉及到动作、实操、声音的学习时,视频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由于视频更容易开启学习状态,因此,对于增长见识类的泛知识,比如深度专题访谈、优秀记录片、严谨文艺影视作品等,都属于视频学习的优势领域。
当然,视频、文字并不是互斥关系。
如果你需要深入学习某一全新学科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视频入门,调动兴趣,找到“感觉”,最后再以文字为主,深刻内化学科知识,如此事半功倍,未尝不可。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情,即视频和书籍的作者是不在同一个层次的。
看出来两者不可比了吧。
什么情况下视频可以代替阅读?越浅显两者越接近,比如一些畅销书,快速消费的畅销小说。
时代沉淀越久,两者差距越大,看视频一定要理解,做视频的是谁?他对于作品的理解是如何的,因为你只是在消化他的理解,而不是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