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实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9月,全球独立移动设备用户达36.5亿,超过全球总人口50%,并且活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保持20%以上增长。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3200PB,是2011年的5倍有余,智能手机上网流量保持2倍以上增长。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参与者不断丰富和壮大、跨界融合成为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不同国家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生态体系竞争成为竞争的主流形态等特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得到了主要国家政府和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新战略,抢占新高地。2014年,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努力占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制高点,开始在产业互联网、健康医疗、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领域制订国家级政策。
2014年,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巨头向其他行业渗透与整合的能力显著增强。微软从被动转型到移动优先,多举措加快“移动+云”战略;谷歌旨在提升安卓生态圈活力,向广阔领域延伸影响力;苹果进一步完善iOS生态体系,在智能设备领域广泛蓄力;Facebook转战移动社交,继续保持社交优势;百度打造开放智能平台,强化多元化移动应用体验;阿里布局O2O市场,跨界收购完善生态体系;腾讯完善移动社交平台,强化全生态开放式创新;小米打造硬件生态体系,互联网思维延伸至多元化终端。
移动互联网创新更添新活力,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开创广阔空间。
2014年,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的爆发拓展了智能硬件的范围与深度。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2015年AppleWatch智能手表的有望加快释放市场需求。谷歌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Nest,开启了巨头对智能家居市场的渗透,苹果、三星先后推出智能家居平台,我国海尔、美的、格力等全线家电巨头纷纷布局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点,由ICT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主导,智能汽车正在形成从上游的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到中下游的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和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整车企业和ICT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积极。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商业模式新类型。海尔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战略凸显了企业组织的去中心化,iOS操作系统和安卓操作系统以核心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圈,制造商、互联网企业、芯片企业和运营商纷纷跨界拓展新领域新业态,智能产品正在建立市场反馈创新等模式。
移动互联网仍然是资本市场最受青睐的领域之一。2014年,移动互联网领域再次掀起并购浪潮,我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再创32年最高纪录,而移动互联网成为新一轮并购浪潮的重要推动力和投资领域,呈现出龙头企业加速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布局、跨界并购推进融合发展、新兴领域布局逐渐加快等新特征。
移动互联网仍将
保持高速增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
1移动互联网消费者的界定
2移动互联网AISAS营销模式
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目的就是要推广企业或个人的价值,包括产品的顾客价值,企业的品牌以及企业的文化。前提是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转化率。具体流程如图2。
3三类消费者市场特征比较
当前,大家一般将传统的市场营销称为营销1.0,网络营销称为营销2.0,移动营销称为营销3.0,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论,本文将营销1.0消费者市场、营销2.0消费者市场和营销3.0消费者市场三者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如图3。
4移动互联网消费新特点
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表现新的特点:
①购买目的,在移动互联网下,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更加多样化,受影响因素更多元化,除了受到传统营销中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营销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还受到社交网络群体的影响。
②购买者由中间向两极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下,购买更加便利,智能手机的使用除了中青年人这些中坚力量外,更向老年、少年乃至幼年的消费群体渗透,其结果消费者也呈这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
1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现状与监管难点
1.1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现状
1.2监管难点
2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路线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涉及到法规、技术、组织与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合理监管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实现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有效监管的基础。对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主要是基于主动发现的监管技术体系,通过自动或者半自动的采集与资源发现技术来对网络上视听节目的传播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处理。从移动互联网网络结构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是以宽带IP为核心的,属于开放式电信网络,能够为网络用户同时提供数据、语音、音频与视频的服务。从网络层级上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底层为通信硬件与计算,然后为操作系统;在接入层,则是以IP协议为主,同时接入多种无线接入模式;再上层则为应用层/业务层,为开放的API;顶层为各类型的APP应用。从网络拓扑来看,移动互联网既涉及开放的互联网,同时也涉及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不是端到端的信息,而是公众信息,因此对其内容应加强监管。
根据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来看APP视听新应用的监管路线可以从基于移动客户端的视听节目传播、基于社交媒体应用的视听节目传播入手。
3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技术
3.1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监管技术
(1)构建分布式的采集网络。视听监管的基础在于监管数据的获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层有着多种无线接入方式,而在顶层则具有各种形式的APP应用。为实现监管数据的有效获取,可构建分布式的采集网络,重点面向移动APP应用和社交媒体等进行主动式的搜索采集。对Android、AppStore等应用程序进行发现与跟踪,特别是与视听有关的应用。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进行协议的分析,获得该APP的传输协议、封装格式、服务接口等,实现对APP的针对性自动发现与模拟采集。
(2)建立可模拟定制的APP采集方法。对APP协议分析发现,主要的视频APP服务涉及的数据接口有首页推荐、节目表信息、分类列表、节目搜索与下载等,并且各网站间视频服务流程基本相似,只在视频内容与提供接口数据上有所不同,为此可进行视频内容服务模型与流程的抽象化,建立起可模拟定制的APP采集方法来对各种类型视频APP数据进行采集。
3.2社交媒体应用传播监管技术
4结语
[1]孙文涛,张韬.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应用监管技术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41(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缺陷;应对措施
据最新福布斯榜单显示,互联网业已经成为利润最大的行业之一。互联网在短短几十年间不断发展融合,滋生出全新的形式,移动互联网便是其中之一。移动互联网主要由网络、终端与业务/应用三部分组成,具有固定互联网的部分优势,同时比固定互联网更具随时性和简易操作性,因而其发展前景可观。然而世界并非静态的,万事万物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取得发展的机会,移动互联网也只有持续发展,改变其中的缺陷才能利于长久。
1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缺陷
1.1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需要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最佳状态即移动设备与互联网双方的最佳状态,需要二者的不断地互补与融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单纯借助智能终端是不足够的。为达到移动互联网的最优化,需要业务的创新,而当前我国在此方面并不乐观。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中业务渗透率过低,且欧美、日韩国家中使用SNS等较高级应用业务居多,而我国的业务使用率中则是以浏览网页、图铃下载等较低端业务为主。同时,我国的业务模式较为传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业务的创新尚需加强。
1.2移动互联网的无线网络成本较高
3G业务在国内外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而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移动终端出现之后。移动智能终端改变了用户乃至世界,给用户带来了新鲜的体验,丰富了用户的生活。尤其是伴随iPhone系列手机的出现,数据流量的使用显示出激增的势态,几乎占据全部网络数据流量使用的近半成之多。数据迅猛增长的同时,网络出现数据拥堵等问题,至此设备商与运营商投入到对此整顿的队列中,而究其根本大部分问题均因成本较高所致。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需要成本更低的无线技术。
1.3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面临冲击
1.4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并不理想
2移动互联网的缺陷应对即发展趋势分析
2.1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及终端有待提高
2.2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将与行业融合
2.3移动互联网业务技术应与时俱进
3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已经步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其高速的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构造出无数种可能,同时它也有了无数种商业模式的可能性,而所有的模式的共同追求都包括却不限于提升用户群和用户粘性以及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同时,移动互联网将扩展其价值链,与不同领域有更多更密切的合作,并以全球化为大的导向而为各个国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1]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J].电信科学,2011(S1).
[2]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先来看看移动内容分发的现状。
一、从单一市场到多元化渠道:
苹果用AppStore模式彻底颠覆了运营商在移动端的控制权,掌控了iOS应用生态。后来者居上的Android系统则因为开放给了第三方分发渠道机会,官方Play倒成为小众。
用户“被安装应用”的渠道也不容小觑,预装。用户购买手机抑或重装系统后被内置的应用,往往超过30个甚至更多。预装者不管用户是否需要,有推广需求便会将应用“塞”进手机。预装渠道有手机厂商、ROM厂商、运营商、终端卖场,连电商网站也可能把手机拿来刷一刷,装几个。有时候后预装的还将别人预装的抹掉,应用要活着到用户手里不容易。
应用分发渠道多元化发展,但应用分发能力依然供不应求。水太多,闸门很多,但是很窄。App的数量级已经达到百万级别。DCCI报告显示安卓用户平均安装应用为29个。应用数量和用户消费应用能力的矛盾使得App获取用户成本奇高。据说《我叫MT》这款游戏平均获取每个用户就要花费5元人民币。
这还不是最高的。除了线上下载渠道、线下预装渠道外,还有面对面的推广渠道。咖啡厅的App推广、机场附近的打车App推广,甚至通过垃圾短信或iMessage推广,都拉高了App获取成本。
二、从单一内容到综合体系:
应用分发已经从单一渠道转向综合体系。不同的用户、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场景的用户,有不同的内容获取需求和应用获取方式。
各大应用分发商纷纷向其他领域渗透,交叉含有论坛、PC助手、搜索、手机助手等。360做了雷电搜索,增加了电子书、壁纸、音乐等内容。百度搜索则扩展到手机助手,收购91无线。
App面向的设备也从智能手机逐步细分到手机市场、平板市场和TV市场。不出所料Glass、Watch市场不久将会面世。
从用户分发转向预装分发。百度、阿里和腾讯纷纷推出自有的ROM。百度还收购了创新工场孵化的点心OS,投资了刷机软件卓大师,腾讯收购了刷机精灵。似乎这还不够,巨头们都曾尝试合推手机或自主品牌手机,例如360便有特供机策略,想从硬件层面来掌控分发能力。
三、从本地App到多重分发形态:
移动互联网的一切都是碎片化的,包括内容形态。
原生App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个李彦宏已经炮轰过了,App被发现很难,要保持活跃更难。信息孤岛导致内容无法被检索,开发成本高,App数量仍然保持在百万级别的水平。PC网站的数量超过6亿,还有很多网站以及传统企业没有App。
WEB仍然有价值。它的优势是开发成本低,一次开发多处移植,适配由浏览器来做。应用、数据和计算一切都走向云端是未来的趋势。但受制于移动网络环境、HTML5技术,WEB要普及依然有个过程。乔布斯也说过:“Web是未来,虽然现阶段Native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如果现在的开发者不有效的利用Web技术,那他就落伍了。但如果过分依赖Web,完全不用Native那也未必就是好事。”
WEBApp的流量和时长增长已经很缓慢。但依然占据整体时长的20%左右。因此WEB内容的分发不容忽视,渠道只有一个:浏览器。
四、移动端内容分发格局态势
现在梳理下谁掌握这些渠道,由于角逐者太多篇幅有限,这里只列举市场份额上较为知名的。
NativeApp用户端分发:
苹果虽然有越狱现象,但主要分发渠道还是AppStore;WP系统暂时忽略。安卓的用DCCI最近的一张图看明白,数据是今年二季度的。
1、互联网公司、第三方创业公司、终端厂商和运营商应用市场四大类。手机厂商出厂就内置了应用市场,运营商则是定制机预装或者销售渠道预装。虽然终端商和运营商份额小一些,但是分发能力却很强。他们直接将应用塞到系统,一部分用户还无法卸载;同时还把自己的应用市场塞进去,持续分发。
2、百度自有份额7.04%,加上收购的91的,以及91的安卓市场,份额为24.1%,位居第一;360份额为13.79%位居第二位;其次是豌豆荚10.12%位居第三位。后续依次是腾讯、Google、三星、小米等。小米的位置值得注意。
3、左边依赖右边,别看互联网公司的分发能力强,但很多时候还是要依赖终端厂商或者运营商的渠道。越到底层(系统、硬件)控制力越强,越靠近用户(卖场)影响力越强。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总想着自己做系统、做硬件的一个原因。
NativeApp预装分发:
刷机工具:卓大师(百度战略投资,据说小米要收购)、刷机精灵(腾讯收购)、甜椒刷机(百度、腾讯有接洽但最终未谈妥)
定制ROM:MIUI、点心OS(百度收购)、百度云ROM、阿里云ROM、TITA(腾讯)、乐蛙、锤子
智能手机:三星、苹果、小米、HTC、联想
WebApp分发:
Hybrid(杂交)App分发:
分发能力排行:
移动端分发能力阵营已经分清,寡头远未成形,豌豆荚成为变数。
在NativeApp方面,百度在收购91无线后跻身第一,超过第二名360一截。
搜索引擎是天生的分发渠道,收购91之后,百度形成移动搜索、应用分发的“双引擎模式”,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应用渠道。而360则是PC端导入,移动端协同,雷电搜索则是探索。
第三名并非互联网巨头,而是创新工场孵化的豌豆荚担任。这是豌豆荚的荣耀也是机会。百度、360和豌豆荚进入应用分发第一阵营。
若腾讯获得豌豆荚,将与360争夺第二。如果360获得豌豆荚则将威胁百度第一的地位。阿里购入豌豆荚还是只能屈居360之后做老三。阿里巴巴似乎对Native应用分发并无兴趣,只有份额微乎其微的阿里云ROM友情出镜了下。阿里购买了同是创新工场孵化的友盟,以支撑自己的数据战略,友盟是数据服务,不是渠道。
百度的分发能力依然只占两成,整个市场并未成熟,百度、360和腾讯均在应用市场、桌面助手、搜索引擎、手机助手、刷机软件、ROM、终端进行多层次的准备。谁将成为NativeApp分发的寡头尚不明朗,豌豆荚是最大的“变量”。
如果乔布斯的话应验,未来的移动分发谁主沉浮?
这也是为什么百度在NativeApp分发已经第一时,还要大力推进轻应用的原因。轻应用是一种Hybrid(杂交)App,也属于WebApp。轻应用是否成功还有待验证,百度需要提升浏览器的份额。
360浏览器虽然在PC端拥有仅次于IE的份额,也有安全、极速、世界之窗不同定位的产品卡位,但移动端浏览器份额依然未能进入第一阵营。我记得周鸿祎曾表示过看衰手机浏览器。对HybridApp,360暂时也未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