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课,首先应植根于学生,然后围绕明确的目标去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过程,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具体、适宜、有针对性、导向性。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班级学生、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合理运用“线上+线下”多维度资源
除了教材资源,关于特殊教育的资源平台还有童梦特教云平台、璟云平台、中国特殊教育资源网等,各大网站都有教学设计、微课、音频、视频等优秀资源可供参考,在利用这些资源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网站资源、优秀微课转化为适合自己风格的个性化教学系统。
三、围绕“生活适应”核心理清教学程序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都围绕“生活”一词为重点目标,培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独立生活能力,为此微课的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因而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居家学习的条件和所能利用到的资源去做精心安排和组织设计,难度不宜过高,最关键的是要有趣味性,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去考虑学科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微课教学思路的层次要脉络清晰,对家长有直接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培智类学生,个体差异极大,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应具有独创性,很多课程和教材在普通教育中可以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的模式,但培智教育的每一个课程都要有创造性,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课程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一个示范视频,有的只需要改变示范的对象,有的只需要增加一些熟悉的声音指导,有的需要一些游戏作为辅助或调节,只有量体裁衣,灵活运用资源,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才能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四、恰如其分地体现课堂的感染力
有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后,如何才能把这些重点传递给学生们,让其有所收获和启发?那恰如其分的表现和视频的感染度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课堂语言关乎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五、对学生的反馈精准实施学法指导
每次推送学习材料后,看到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视频发送出来,点击进去看到孩子们正在发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内心都会充满感动,而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反馈视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精准实施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六、对自身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反思总结
遐想: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那个唯一,那个独一无二,到底什么样地道路是适合自己的,未来的自己会不会在提到现在自己的样子时有那份自豪和引以为傲?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或许有些悲哀,但却够震撼,够鸡血,如果连梦都不敢做,连做自己都无法选择的话,这样岂不是更悲哀。我还是愿意做那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傻瓜,坚守原则,永远保持心底里最宝贵的那份东西,哪怕会受伤,哪怕会痛苦,但这样的人生只是不完美,但却很完整。
我的使命是什么?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是有社会使命的,而这份使命与责任就是尽我们所能,用我们的专业去帮助这群特殊人群适应生活,走进社会的。一个人行走,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行走,会走得更远,更辽阔。无论在任何时刻,合作都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只有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去做好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把这份事业做好。
思考:教学不仅在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的学。基于当前居家教与学的大背景及教与学环节拆分的现实,“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教与学空间及方式的变化使得学校教与学的模式无法直接照搬到居家教与学上来;在独立的教和独立的学中,如何通过优化资源、技术及课程来消弭两者之间的隔阂,是教师后续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