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至2000年为界,下图为从1978~2000年间到2000~2008年8月之间,我国邮电通信服务水平发展情况。
1978~2000年我国邮电通信水平发展情况
2000~2008年我国邮电通信服务水平发展情况(截至2008年8月
政策篇
邮电分营
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初装费
“三个倒一九”
1982年2月,“三个倒一九”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决定,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10%,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预算内拨改贷偿还10%本息。“三个倒一九”政策对通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95年,“三个倒一九”政策完全取消。
“经济核算制”
1984年1月,全国邮电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企业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其加快本地通信建设、发展业务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通信的协调发展。
“六条指示”
1984年10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
两个“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依靠”
1984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在全国邮电工作会议上提出,邮电通信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支持。
入网许可证
信息产业部
1991年3月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批准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当年3月31日,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在北京长安街13号挂牌。
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原信息产业部原址正式挂牌。
电信重组
技术应用篇
1995年,原邮电部五所研制的155bit/s、622Mbit/sSDH光通信系统及设备通过鉴定。该自主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套155Mbit/s、622Mbit/sSDH光通信系统及设备,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从低速到高速、从窄带到宽带、从简单终端到多媒体智能终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8年2月25日,国产DM900/1800数字移动通信基站系统在上海通过原信息产业部的生产鉴定,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发的移动通信设备技术成熟,并已具备批量生产全套设备的能力。
模拟蜂窝移动
中国在1987年开始引入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即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选择了英国的900MHzTACS标准。从蜂窝移动系统引入开始,它就以超过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发展,1987年国内只有700户,到了1995年则跃升至520万户,最多时模拟用户数达到了642万户。
无线寻呼
寻呼机开启了个人即时通信的时代。1983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次年5月1日,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程控中文电报译码机通过鉴定并推广使用。2007年3月初,原信息产业部发表公示称,中国联通公司已经申请停止经营北京等三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寻呼网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寻呼机也服役完毕,成为了历史名词。
程控交换机
互联网
1999年,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当年我国上网计算机为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为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为309万台。而到2008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已经超过2亿。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08年8月底,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用户进一步趋向宽带化。2008年1~8月,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413.2万户,达到1527.7万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293.4万户,达到7934.8万户。
1997年,大唐信威公司研制的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研制成功,其技术水平领先世界2~3年,标志着我国通信科研实现了从跟踪到创新的巨大转变。
卫星通信
建设篇
光缆通信
1987年,我国第一个长距离架空光缆通信系统(34Mbit/s)在武汉至荆州、沙市间试通;到了1989年,我国第一条1920路140Mbit/s单模长途干线在合肥、芜湖间建成开通。
“八纵八横”
1998年12月,全国“八纵八横”格状形光缆骨干网提前两年建成。整个工程建设历经“七五”、“八五”、“九五”时期,网络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70%地市,全国长途光缆达到20万公里。中国形成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长途骨干网络,综合通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兰西拉光缆干线
1998年8月,兰西拉光缆干线建成开通,光缆干线穿越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冻土区,全长2700公里,是我国通信建设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由原邮电部与解放军官兵联合建设。
数字通信网
一线通
1998年“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成为高速接入手段。截至当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实现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
2007年以后,我国FTTH的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奥运期间,原中国网通对光纤到户进行了试验,在北京布设的高品质奥运光纤网络,采用直接光纤到桌面的技术,实现“用户桌面”的带宽达到2.5GB。中国电信的“光进铜退”计划也在进行中。数据显示,国内市场ADSL类宽带服务还是主流的情况下,2007年,光纤到户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5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