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曾经发挥重大作用且创造辉煌历史的教育形式,20世纪80、90年代中师教育的成功与魅力主要体现在:稳定而优质的教育生源、积极而稳固的专业性向、主动而高效的班级管理、“单一”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缄默而濡化的代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待中师教育办学传统,我们须秉持继承与创新、开拓与超越的基本态度,以推进当代教师教育的和谐高效发展。
可以说,作为一种曾经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且创造辉煌历史的教育形式,20世纪80、90年代中师教育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已成为学者们与社会人士的基本共识。深入探究个中缘由,不能忽视的是,中师教育的成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机缘,有其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与文化特征,也有其始终如一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些共同酿就了这一时期中师教育的成功与魅力所在。
一、稳定而优质的教育生源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事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小学教育师资的强劲需求,中师教育迅速升温,在招生对象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即中等师范转向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而招生计划以县域为单位分配名额,择优录取。在当时怀揣“早毕业、早就业”的家庭期望及“端国家饭碗”的心理驱使下,报考中专成为广大莘莘学子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首选,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吸引力。加之农村中学(只有初中这一阶段办学层次)无形中以考取中专学生的数量为提升学校档次、增加学校声誉的重要筹码,是“升学率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宣传的形象产品与示范窗口,因此报考中专的学生是各个学校成绩最为优异、表现最为出色者①,从而使中师教育具备稳定而优秀的生源质量。
事实上,中师招生还实行严格的面试筛选制度,成绩优异但面试不合格者不能录取。通过深化面试筛选,从注重外貌与言语,逐步深化到内在志趣与心理品质层面[3],从而“让最优秀、最适宜的初中生上中师”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中师教育生源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针对最优初中生源考中专的现象,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杀青苗”的说法。认为这些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与优异的学业成绩,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战中是最有可能的胜出者,是重点大学潜在的培养对象。把这些学生绑在中专教育的轨道上,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杀青苗”。因为中专指标基本上是分到县一级的,而不像高考招生是以省域为参照系,不宜用最优秀的学生参与这种低层次的竞争。凡此种种认识,不能说是没有一点道理的,但恰恰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幸事。
无论如何,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优质生源源源不断流向了中师教育,使中师教育有了良好的“入口关”,也使中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有了成功的前提基础,这是建设中师教育品牌的基本保证。
二、积极而稳固的专业性向
在我国三级师范并存格局中,中师教育定向为小学教育培养师资,这是基本的制度安排与任务划分。中师生入校以后,无论是课程设置、活动形式、社会实践、教育见实习等,都是围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而精心设计安排的,学生的“思、想、言、行”无不引入小学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框架体系,从而使中师生具有明确的专业认识和清晰的专业定向。
光有专业定向显然是不够的,明确的专业定向仅仅是一种专业意识,不等于专业态度与专业情意,而后者是比前者重要得多的关系变量。专业态度与专业情意包含了专业认同、专业信念以及为专业化付出努力的主观意向。当时中师生的专业态度与专业情意是积极的、健康的、正向的,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较大的联系。总体说来,那时社会开放程度不高,社会流动性不强,城乡二元体制分明(他们尽管可能被分到农村小学,但属于非农业户口),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本身就受人钦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高考升学率普遍较低的情势下,他们一毕业便笼罩着知识分子的符号与光环,享受着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待遇。在当时拥有大中专正式学历人数非常稀少而农村小学又挤满了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情形下,他们的社会地位无疑有了凸显与提升,这一切因素无不在形塑着中师生的专业情意与专业信念,朝着非常有利的方向发展。
国家教委1985年11月“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和1989年6月《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都明确提出中师教育“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中师毕业生大部分要分到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这一明确而清晰的专业定向,丝毫没有降低中师人的热情与激情,没有阻抑中师生的理想与抱负,而是较好地培育了他们正确的专业态度及健康的专业情感,熔铸成积极而稳固的专业性向,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成长。
三、主动而高效的班级管理
进入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系以后,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制,而是盛行的辅导员制。尽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职责及功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有些方面辅导员制还进行了专业性的强化,但笔者认为实施效果是迥异的,这绝非耸人之词。在一人一班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的管理尽管是业余(因为首先他是一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但在管理幅度与管理难度都不大的情况下(毕竟只有一个班),班主任的管理热情与创造激情容易被充分激发,才智与才情容易向外倾泻,而在横向的班级评比中又容易造成一种追赶性心态,所以班主任工作一般表现为主动、高效且很有特色。而作为辅导员,一般要兼任多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这时他工作中的创造热情与引导欲望会有所下降,他的工作方式也会倾向于多“管”而少“引”、多“压”而少“导”,或只是简单地“照章行事”。他不会像前者一样把班级管理作为教学生活的一种补充或者加深师生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会将这视为一种带有较大压力性的任务,一份难以逃脱的“苦差”,同时班级之间的竞争性气氛有所减弱(有时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成效一般难以出“彩”。
更为重要的是,中师时期的班主任制是由承担某门主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兼任,师生的交往、互动相对较多,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切,学生的归宿感也强烈得多;而现今辅导员一般不承担课程教学,同时又要面对5、6个班级,师生间的交往、交流相对较少,学生心灵归宿感下降,这是不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四、“单一”而“丰富”的校园文化
中师教育是不分学科与专业的,皆以“综合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全科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所以,学校文化表现为“单一”的“师范性”校园文化。这里的“单一”,并非“单调”的同义语,更不是“贫乏”的替代词,它是指中师校园“师范性”生机饱满的文化气象。
在“单一”的价值取向之下,中师校园文化彰显“师范性”特色而呈现出生动活泼、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性。“师范性”的校园文化建构着师范生的心灵特征与人格特质,孕育其教育素养的有效形成。具体说来,“中师校园里到处醒目地挂着‘请写规范字,请说普通话’的横幅标语,宣传橱窗及走廊里则贴满了教育格言、警句以及教育家的各式肖像;教室里书声琅琅,艺术楼歌舞飞扬,排练厅灵动多姿,书画室色泽绚烂;普通话朗读比赛、三笔字书法竞赛是学校每年的重要活动,演讲比赛、才艺比拼也是学校的亮丽风景;墙报设计大赛、微型课比赛等释放‘师范’意蕴……”[4]通过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锻炼及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涵育了其良好的职业性格。
在中师升格或并入高等学校以后,高等院校的多学科化、综合化的趋势使师范教育偏居一隅,唯“师范教育”独大的学科历史已改弦更张,有的院校尽管还是有意或无意的标示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但其“非师范性”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重心移易,对师范教育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挤压。校园文化的“师范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还余韵缭绕,弦歌不断,但其色泽与芳香均不可同日而语。校园文化中“师范性”意义的衰减,不仅表现在对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与掌握的影响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有可能危及他们安身立命的信念基础。
五、缄默而濡化的代际影响
中师教育的成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对师范生的耳濡目染与示范作用。“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中师教师用自己‘大练教学基本功’的榜样,引导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以开展各类形式的‘教学比赛’,彰显教学特色,争创‘教学能手与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学生的专业化发展;以开展‘两代师表共同成长’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师德境界”[4]。这种来自教师们的榜样力量或牵引作用使中师生受益无穷,是他们学业走向精进与专业走向成熟的动力源泉。
中师教师对师范生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缄默知识、一种隐性课程。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5]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等特征。中师教师正是用他们无私的职业忠诚、娴熟的教育艺术、宽厚的人文情怀、崇高的道德风范构建起一门内涵丰富的隐性课程,在学校文化情境中给中师生以深刻的价值启迪与心灵导向,产生弥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中师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师生之间交往互动是一道值得追忆的风景,提出这点绝非显得冗余。这里的师生交往主要是指课外发生的主体间性交往,师生之间的精神介质与主体人格的相遇。中师校园一般面积不大(100亩左右),人数不多(1000人左右),师生互相较为熟悉,而教师又都住在校内,这样一种场域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在略显沉闷严肃的课堂教学之余,校园小径上师生见面时一句善意的问候,校园一角旁师生偶遇时随意交流的絮语,或是篮球场上师生同场竞技的欢畅,抑或教师下堂时与学生谈心的契合,这一切都极大地增添了校园文化的人文景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内蕴,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性向的形成及健全人格的实现。今天大学校园的这种景象已变得十分稀薄,成为一种奢望。随着教师住宿的分散化与脱域化,放学后的大学校园几乎成为教师的空场,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甚至成为荒漠,不能不说影响到今天大学教育的培养质量。
六、结语
现实并非令我们感到满意。随着小学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并未带来相应的高素质与高水平,如“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不少大学本科的师范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都欠缺,上不好课,带不好班。他们非常怀念以前的中师毕业生,师德好,技能好,有上进心,还非常稳定”[6]。因此,在小学教师教育全面进入高师教育体系的今天,反思中师教育的传统,挖掘中师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结其办学模式与管理经验,从而实现对当代教师培养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未来之路犹未清晰。中师教育创造过曾经辉煌的历史,这是无需粉饰的事实。但可以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师教育的成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由诸多的机缘凑合共同促成的,一味地说中师时期教育理念如何先进或管理模式如何优越或许难以解释清楚问题的全部。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师教育是难以复制的,中师教育正渐行渐远。由此,当代教师培养不能简单地移植与复现中师教育办学传统,不可回归于过去,而是需要继承与创新、开拓与超越,以推进当代教师教育的和谐高效发展,这是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
注释:
①中专大规模招收初中毕业生从1983年开始,当时报考中专分为四类: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以师范类招生人数居多,90年代之前师范类的分数线居于四类中间,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其他几类分配状况不尽如意,师范类的分数线便居于四类之首。
参考文献:
[1]程建荣,白中军。百年中师教育特色问题摭探[J].教育研究,2011(9):82-86.
[2]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什么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05-21(2)
[3]白中军.论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师范性”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3-9.
[4]王建平,胡重光.中师转型中的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6):70-72.
[5]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6]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