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宜昌诗歌理论评论

1983年3月,宜昌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摇篮》创刊。编辑张永久编发了骆文、黄声笑、陈应松、兰帆、南野等人的诗歌。黄声笑与南野并列,这个编辑思路几十年后仍然值得借鉴,这本《摇篮》也预示着宜昌诗歌转型期的到来。

张永久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宜昌诗歌编辑之一。1974年张永久在《湖北文艺》发表《支农路上》后每年都有作品发表。从1980年开始,张永久的诗歌在全国大刊四处开花。《题在交接班日志上》写得朦胧:“月亮哭过了,残存发黄的泪痕/星星般的弹孔滴落出露珠/一粒粒映着朝霞,像血/我细细查看昨天的一页/哦,夜晚也不过是个失败者。”“星星般的弹孔”来自北岛,但作者并没有北岛那么爱呼唤黎明,而是克制谨慎地提醒我们“夜晚”的“失败”。诗的末尾,他非常愉悦地“轻轻合上交接班日志”。他坚信“一切都在接受黎明的检阅”。同时,“日志”还有一种书写“诗史”的雄心,他是一个怀抱甜蜜理想且坚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生在宜都的诗人姚永标,处女作《山乡春行》是三个页码的组诗,发表在1980年《长江文艺》诗歌版头条,前面加了编者按。此后他常在《长江文艺》诗歌版发头条。

姚永标1990年出版的《陌生的城》(百花文艺出版社),主要收录1985、1986年创作的诗。1997年出版的《在古老的河边》被认为“使一度显得有些沉寂的湖北乡土诗露出了一线新的生机”。《陌生的城》似乎是写给友人的诗,总是在问候、回忆。这本诗集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诗风浩荡,激情澎湃。风格有些像台湾诗人但有强烈的个人特点。当时诗歌风气极注重探索(特点是晦涩荒诞)但谁也说不清路在何方。姚永标执着于多种修辞技巧的娴熟运用,暗喻明喻,颇为惊人,“烧穿长夜的窗子”“光阴如一只玲珑的玻璃杯掷于石阶”,以硬朗的品质、堂堂正正的风格取胜。《在古老的河边》重新审视粮食。这不是海子的麦子诗,而是真实的乡土诗。在《也谈粮食》中,姚永标表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不崇拜别的/那些喂大我并且至今还在养活我/临了必为我送终的粮食/便是我的生命及主义。”乡土诗的生机就在此处。

长阳诗人刘小平较早在《民族文学》《诗歌报》《星星》等刊发表作品。他的诗作重在歌颂乡村生活。长阳土家族的薅草锣鼓很有名,在《薅草锣鼓》一诗中被这样书写:“鄂西,所有种满包谷的沟坎和坡地/所有充满爱情气息的/沃土与天空/都曾被薅草锣鼓打湿。”情绪饱满豪迈,乡村生活细描捕捉到位,主题提炼明确有力,适合电视台晚会,也适合在篝火边吟咏。

冯汉斌曾作为“而且”诗歌派别的一员入选由《诗歌报》推出的“1989中国实验诗集团展示”。“而且”诗派的成员大多数是宜昌作者,当年在全国引起过一阵轰动。冯汉斌八九十年代的诗作在2010年才结集,名为《与词语对舞》。如何对舞?《词》中写道:“现在的任务/是怎样在最大程度上/避开这些词。”为何要避开?因为“它们常用而且经常出现”,只要它们“不影响我们”就行。这是文体自觉,他要求我们一起对陈旧形式采取第一步反击。

侯佳泉的诗只在小范围传播,但多年心无旁骛的持续写作让他的诗渐入佳境。145节的《歌者》是其代表作。“那时我的手臂疲软/我的体内的音乐轰鸣/一场大火/即将自眉睫燃烧”,他的诗歌,就这样燃烧了一个时代。

虹兰的《中药铺子》很有意思:“把中药当作一种艺术/与中药保持一种距离/很矫情/也很虚伪//像深爱一个人却又不/以身相许。”这种以“赋”为主,以“痛悔”结尾的诗艺,让人想起屈原追念故国的方式。

柳向阳很早就在《花城》发表诗作,诗风沉静。《惊喜》一诗中的一节:“一次长途旅行。你的肩上栖息着无数/渺茫的星星——这些坚硬的米粒/让你一生都在咀嚼沙子。”早熟的沉思者肩负着微弱的理想,领受它的喂养,但也意识到一生将为之受苦。他毅然选择了这一旅程。

宜昌县(夷陵区)的作者如杜鸿、小明、阿西等已在全国发表不少作品。杜鸿1984年在《中学生之友》发表散文作品。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江河之歌》类似于郭沫若的《女神》,充满年轻人的豪气:“发了狂的思维发了狂的手/握住时代,握住历史,/才能握住手中颤动的笔/用尽脑力的深度,用尽满怀的怀愫/讴歌,谩骂,讥笑,嘲讽。”阿西与小明是从外地来的大学生,已有成熟的作品发表。阿西的“你总是比火焰更加锋利/修剪我周身的色彩/把我温暖而神秘的陶罐/一一烧制成型”,修辞手法连绵而来一丝不乱,显然是多年功力使然。小明的诗敏感、精致、独特,《故乡》写道:“初春。异乡的最后一场雪/落在树梢。我像新发的芽/被覆盖。”结构稳固,立意精巧,镂金错彩,让人击节赞叹。这样的诗值得再三回顾。

当阳诗人王雪莲的《栀子花》写得沉稳:“五月的声音喊醒了一朵朵栀子花苞儿/我看见她的脸上分明还沾着露珠/在街头小女孩手提的篮中/在姑娘少妇们的发髻间/在办公室的瓶中。”生活并不好写,拼接手法如小令,在上个世纪显得异常清新。草埠湖镇的刘德权在《星星》发过作品,风格多样,均有质感。《陀螺人生》这个想法也许人人都有,但完成很难。人生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在落日里转,在转经筒里转”,“多想停下来,可我早已身不由己/疲惫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敌人在遥远的星辰”。人生难免疲惫,诗歌却如此刚劲有力。刘伟华的《汉字的加减法》貌似文字游戏,诗却尖新可喜:“人对众说:你有你的多,我有我的少。/一金,一木,一水,一火,一土,/一心,一人,一生。”人的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主流。

枝江诗人杨干写过不少抒情诗,《白色的栀子花》写告别却克制,“那一年红叶满山如火/那一年正盛开白色的栀子花”,以对立、并列来展示起始画面。“我们的故事/曾经灿若红霞/那一年冬季/白雪盖住了这片山洼”,仍然是以对立、并列展示结局。物象变了,颜色不变,诗境耐人寻味。杨卫东写过多年诗歌,2018年参与出版的《七剑诗选》有声有色。早年诗歌试探过多重风格与内容。现在看,有首《离开》显得诗意盎然:“离开这个纷扰的地方我看见/很多人在劳动着,默默地活着/他们的身后,庄稼长势很好/太阳从雾中走出来。离开//这个纷扰的地方,谁家的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真的有一种离去时一切被蒙上一层异样色彩的效果:一切被重新发现价值,以前从未被如此细细地打量,然而要走了,离情别绪脱颖而出。

五峰诗人众多,苏富琼、郭士萍、刘学雄、徐述红、张维仲、廖崇纲、师帅、方一方等作者都发表过不少诗作。雪原很早就在《诗刊》发表作品,所写的山村叙事诗,精练有力,直击打工、光棍村等社会经济题材。邓俊松很早就发表作品,诗作结集为《鄂西边缘》。《茶乡四章》很早就熟悉了茶农生计,“轻轻擦去霜冻的苦涩/细细提炼劳作的芳醇”(《制茶师傅》),这可不是记者蜻蜓点水的采访,而是真正懂行的人类学深描。

兴山诗人简冰1996年在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过诗集《香溪伊人》,内容涉及本地风景,品质上乘。张雪元数次获得全国诗歌比赛大奖。“听国歌的时候/有一种力量/从民族的土壤里/毕剥拔节/倏而长成参天力量”(《听国歌的时候》),主旋律诗歌不好写,不落俗套已很难得,此诗清新天然,难怪得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肯定。

远安是著名作家映泉的家乡,文气充足。李继尧1994年在大连出版社出过诗集《金色沙滩》。“在S形的漳河里/飘满了红绿河灯/村庄没了大地隐了/星光淡了河灯闪烁摇曳”(《河灯》),文字简洁,意境深远。彭君昶诗风多变,但多半有坚硬内核,如《英雄》:“一把椅子/就是一棵树/一年四季都长满绿叶/一把椅子移动时/就好像一阵风/吹过了森林。”既荒诞又清晰,是口语诗中较难达到的境界。楚人的《给你》在1991年的《诗神》发表:“忧伤疲惫时/油菜花就溢出一支幽香的梦幻曲/引你/踏歌而至。”青春期的忧伤,如梦般青涩。散文作家谭岩也写过诗:“暴雨飓风肆意侵凌/无澎湃抗挣的呼应但有坚毅的默默无声/纵然弓着瘦小的身子/也执着地举着一片/属于同类也属于自己的绿荫。”(《崖上的松》)谭岩的写作凝聚了不少年轻作家的信心。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发生了什么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一时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格局的重大转变,这些事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成为主流趋势,许多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0655427493773532.html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阐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了政权,有的政党甚至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一时间“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国际敌对势力曾张狂地扬言要在世界上“埋葬共产主义”,妄言中国将会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后尘。然而,在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中,社会主义的http://www.sx-dj.gov.cn/dylt/dcyj/1619977160397684737.html
3.胡鞍钢: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之路”我们可以从发展目标、发展观、工业化道路、发展手段、参照模式、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把中国194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大致分为三代发展观: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毛泽东第一代发展观(“两步走”设想);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邓小平(“两步走”设想、“三步走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869/74418.htm
4.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深圳和浦东 B.海南和天津 C.厦门和南通 D.广州和连云港 ---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在1990年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故选A。 --- 解析同上https://m.gd.huatu.com/tiku/2211712.html
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型?已回答:422万条 靠谱的问答社区,专注分享知识、经验、观念。在这里,所有人都能找到答案、参与讨论 咨询官方客服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社会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00分享举报为https://wenda.so.com/q/1637839425212129
6.《繁花》中的上海,是我们写过的8090年代澎湃号·湃客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外企白领,已经有了严格的“dress code”(着装要求)。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街头,在两用衫、夹克衫的茫茫人海中,出现了一小群西装革履挤公交车、踏脚踏车上班的人。 《繁花》截图 “格辰光冷天屋里厢冷死,到办公室又只好穿衬衫。跑到商社来上班,棉毛衫、棉毛裤脱也来不及脱。”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06180
7.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在国防建设上开始走()的道路。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在国防建设上开始走()的道路。A.精兵B.合成C.分散D.高效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b3e15cb4f8ec4e6aa0c70784c4c11631.html
8.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仿佛穿越回去了1998年3月20日,北京,路边出售的国产和进口品牌彩色电视机。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达3500万台,从而稳居世界第一并维系至今。 1996年12月12日,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002/09/43806054_10501956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