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质与生态学综合实习》是面向资源环境与生态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及主要成土因素、各种岩石和构造类型、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母岩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等。
本实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印证所学理论,加深对土壤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将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习和掌握从事土壤学、生态学和地质学野外研究的调查方法。
▲
刘满强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张旭辉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李真
2饲料学
本课程介绍了饲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系统介绍饲料化学组成,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与体系;国际饲料分类方法和我国饲料分类方法异同;重点分述了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各饲料中主要原料的营养特性、加工调制方法,饲用价值及使用时注意事项,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消除及消除方法。配合饲料的组成、分类及要概念。我国饲料资源现状及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我国现行饲料标准和法规以及无公害饲料、绿色饲料等概念。
王恬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张莉莉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
3动物繁殖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动物繁殖规律和技术,是学习动物生产学各论的基础,属于动物科学专业必修的骨干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历经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建设,获“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实践》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繁殖规律和繁殖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本课程涵盖了繁殖理论、繁殖技术、繁殖管理和繁殖障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动物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又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妊娠诊断等实用技术,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机制,掌握并运用这些现代化繁殖技术指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克服繁殖障碍,提高繁殖力,从而增加动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学好动科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锋
杭苏琴
茆达干
张艳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
王子玉
万永杰
4作物育种学
人类对粮食油料纤维等产品的需求催生了年轻的作物育种学。它是研究选育和繁殖栽培植物优良品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讲解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按育种进程和创造遗传变异的途径介绍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方法,性状鉴定、适应性评价以及种子生产技术。
——课程团队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具有深厚生命科学和数理科学基础的应用科学,它支撑着一个新兴的种子产业;种子产业也推动着作物育种科学的快速发展。作物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有共性,各种作物的育种又有其个性。作物育种学I课程主要讲解共性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包括种质资源,育种目标,利用和创造各种遗传变异进行育种的途径和方法,群体改良,各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内容涵盖育种基础,遗传资源研究,遗传变异创造,性状鉴定选择,适应性评价以及品种审定登记和原种种子生产技术。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刘玲珑
郭娜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
5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学》讲授农业和生命科学中数据采集、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及其前身金陵大学开设该课程已有近百年历史。课程使用盖钧镒院士主编的优秀教材《试验统计方法》。本课程由盖钧镒牵头,于2007年建设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本课程曾获国家级成果奖励。
《生物统计学》是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植物生产类专业领域中的数据采集、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一门学科。南京农业大学及其前身金陵大学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已有近百年历史。本课程使用的教材《试验统计方法》由盖钧镒院士主编,该教材在总结了《生物统计学》教学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我国生物统计类教材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深远的教材。
本课程由盖钧镒牵头于2007年建设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本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本课程资源包括生物统计基本方法(36学时)、试验设计(18学时)、生物统计学实验(18学时)三部分内容。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讲授《试验统计方法》教材中的第1-7和9章内容,课程名称为生物统计学I;也可以讲述《试验统计方法》教材中的第1-7和9章,以及第10、11、13、14章内容,课程学时数为54学时,课程名称为生物统计学II;还可以另外根据《试验统计方法》教材的附录部分的SAS程序,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让学生上机操作,处理统计数据。因此,本课程建设的资源,可供开设36、54、72学时的课程时长的《生物统计学》教学使用。
授课老师
管荣展
邢光南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楚璞
冯建英
6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程讲授农作物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病害症状、病原物、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课程在2006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13年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育部的“爱课程”网站上线,课程网络资源丰富,有理论课授课录像、教学课件、课程考核试卷等,以及重要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微视频和图片等各类资源。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内容包括作物病害症状、病原物、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深对农作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病害的变化动态,防止新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同时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完善病害的治理对策,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病害新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识别水稻、麦类作物、杂粮作物、棉花、油料作物、果树和蔬菜主要病害的症状,熟知引发作物重要病害的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高学文
张正光
宋从凤
伍辉军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王暄
顾沁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
7兽医寄生虫学
本校兽医寄生虫学由中国兽医寄生虫学奠基人熊大仕先生于1938年首次开课,是国内最早开设的同类课程。几代人薪火相传,形成鲜明特色。体系完备,讲授、实验、综合实习三环相扣;重视理论,强调实践,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引导为主;师资梯队合理,承前启后;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开放共享,影响较大。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包括寄生虫病原学和寄生虫病学两部分,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临床课。动物寄生虫病是国家法定动物疫病,是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危害动物健康,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内容,是执业兽医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公共卫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和综合实习三环相扣。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练习和课后自学为辅;以教材内容和案例分析为主,以网络资源为辅。实验教学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老师讲解、演示为辅。综合实习以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为主,教师修改、指导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期终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正确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了解重要寄生虫病的学科前沿,获得正确诊断与防控寄生虫病的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潜力。
李祥瑞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
严若峰
宋小凯
徐立新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
8茶叶品鉴艺术
茶由物质到文化,由文化向精神,而由精神又可穿透灵魂,课程从问茶入道、茶叶品鉴、名茶鉴赏、择水备器、茶诗词赏鉴等方面展示了茶叶品鉴艺术的特有魅力,以讲解、展示、演示为主要授课方式,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和视频课程推广的可操作性
课程概述
茶为百草之灵,为物之至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实用价值的部分,课程既介绍了茶树的起源与发展,饮茶的起源、演变与习俗,茶叶的品鉴,茗茶鉴赏,又简要概述了历代文人雅士、茶人茶客对茶的品评题咏,知识和趣味兼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使您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优雅中提高素质,为您铺设一条从饮茶到品茶的精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