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过9.7万门,学习人数达13.9亿人次,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慕课“建用学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慕课取得了骄人成绩。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资源共享、教学环境赋能、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掀起了一场课堂革命,不仅推动拓宽了全民学习渠道,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在线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推动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的“建用学管”,建设了一大批高水平慕课,上线智慧高教平台,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实现了优质资源从少到多、学习规模从小到大、应用水平由低到高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慕课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如何让慕课学习者获得预期学习效果和良好学习体验,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动力、提升结课率的关键。对此,慕课平台需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个性化设计,预先诊断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由平台收集学习者“学习痕迹”,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增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支持。目前国内高校纷纷加大慕课平台建设力度,不少高校建设了数量可观的慕课资源,但也存在优质资源不足和资源同质化问题,为此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丰富课程资源,更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当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常态,慕课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通常表现为“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程、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室等形式。这些形式是对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探索。随着教育信息化日益推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还要积极打造未来的混合式学习空间,打造更高效的混合式教学,真正推动高校课堂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激发更多教学活力。
慕课的建设与应用涉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众多部门。为此,应加强跨平台、跨院校、跨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课程审核、学分互认、平台运营、师资管理、数据统计等各项管理制度,这既是发挥慕课平台作用的有力保障,也是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