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4月7日,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软件产业年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数字经济新时代——软件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瞄准产业变革和时代发展趋势,涤荡思想与共识,汇聚知识与力量,展示中国软件产业新成果。
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作题为“开源教育产教融合新抓手”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现场实录全文:
第一,人才供需对接的效率低。首先体现在数量上,数据不足。刚才谢司长讲,我们现在已经有700万的从业人员,按照中国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有预测或者有统计2020年需要有1200万的缺口。同时如何有效匹配,企业找到恰当的需要的人才成本是很高的,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去企业之后要1-2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第三,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问题。比如说软件工程,我们学软件计算机学科的学生都有体会,学生学习这门课就是老师和教材这样两个要素作用,而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际上整个计算机学科,软件学科,课堂教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践教学,这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尤其是技术发展之后。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过去20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学习更加感觉到这样一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似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给出很好的承诺,这也是人才到企业要1至2年才能适应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过程中实践案例难构造,实践效率难评估,更不要说这么大的实验如何有效的协作,这是更困难的。
第四,软件教育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今天大学的计算机乃至于软件教育,主要还是在计算机为核心的平台时代发展出来的主要的软件技术。而今天已经面临的计算平台是泛在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环境下软件如何构造有一系列的观念性的革命,也就是靠过去工程化的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我们今天在网络时代如何构造软件一系列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技术生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的环境下,以生态观推进人才教育的新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上还非常的不适应,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开源为我们解决软件教育,特别是从企业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它的四个不适应性问题的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我知道这次大会还有专门的论坛讨论这个问题,我先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开源这件事情在座的我们各位领导和专家可能都已经熟悉了,我们印象深刻首先就是从操作系统开始,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软件开发的主流是由一个大公司有效组织软件开发,典型就是微软做了它的系统,微软出来Windows这个系列的操作系统的进程中,有一个并行的,不被我们注意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开源,Linux的开源。为什么有了这件事呢?因为微软说我要组织企业化的软件开发了,在这个之前,在软件界、操作系统界大家共享代码的状态突然消失了,乃至于在教育界也不能获得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因此有了这样的源于西方的边缘国家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课程产生了这样的Linux操作系统,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一个经历。这个经历走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由工业化有效组织的操作系统windows,在今天我们看到的网络化、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在人、机、物泛在的环境下,在操作系统的发展似乎windows不再具有竞争力,更多的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未来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似乎都以Linux的某种变种进行发展,这意味着对我们开源生态的积极启发。这个启发就是创新的开源模式和传统的工业化软件生产模式,两种模式的对垒,乃至这两种模式如何有效协作。
我们说过去的企业工业化、封闭的软件开发模式可以类比为单性繁殖,每个版本的升级和变异成本很高,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它可被环境选择的可能性是少的,因此可能被选择成功的概率就变得很低。开放是什么特点,开放有点像双性繁殖,开源项目的创造者产生一个卵,一个种子,把这个种子撒到大学、社会,就可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有效的繁殖和变异,多种多样。而这种多种多样在过去的工业化生产中是限制的,分支多在工业化生产中是被认为是一个毛病,是一个需要用工业化方法有效制约的,而这样的开源模式下,这样一个双性的繁殖可以在广阔的土壤里面繁殖、变异的过程,这样就使得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它可能被适应、被选择的对象就多,这个里面虽然大量的不成功,但是被选择适应未来发展的那一个被选择对象的选择空间就大了,因此Linux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所以大量选择它做变异。这个规律对我们今天看产业生态的发展有重要启发。
因此这些年高校也在努力和企业合作,构建这样一个平台,使得更多学生和教师能够和企业建立起这样的开源资源的共享,构建这样基于开源的教育。更进一步,由此我们推进面向开源的教育。比如说开源这样的方法在软件开发模式上有什么新的要求,应该研究什么样的支持开源软件的开源方法,比如说教育环节我们如何就有效的环节从硬到软,到应用的全站的技术链,在教育的环节就和产业实现对接。所谓的全产业、全技术站的一种教育体系的构建。再比如说受教育者的学生如何更好地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开源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需要对开源这个模式为什么会成功的道理的认知,也就是说创新逻辑和产业逻辑有效的平衡,开源是如何达成的。
我们也看到这个过程中,80、90年代制约开源发展的——微软,今天是致力于开源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这是为什么?这其中的逻辑,这种自觉对于我们未来人才发展是极其重要意识的觉醒。再比如说要鼓励学生,不仅仅感受到在学校是学习,而且让他形成一种创意和创新的能力,形成一种协作的意识,形成未来和产业生产环节对接的这样一种学习的冲动,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开源的世界中更有效的使用工具。
我们经常说一个学软件的学生,他从事研究不用开源就像一个学生做研究不阅读论文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希望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并且适应在全球化分布式的环境下,能够有一个协作参与大规模项目的能力,能够有效运用和选择恰当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应该在学校完成,而不是到企业才受到训练和培养。
我们觉得开源教育是有可能完成这个工作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事,还要和产业部门、科研部门、服务机构合作。比如说来自于华为、百度的这样一些重要的开源项目进入大学。比如说研究机构的创新研究成果开源以后进入大学课堂,比如说软件协会、开源基金会、出版社、大学教育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也和大学有效的衔接来推动这样一种开源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过去的实践,我们感觉到这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极其高效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这是我们在头歌平台上支持的华中科学大学基于开源芯片设计平台改造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这个课程不仅仅在学校,而且有100多所其它学校使用了他们已经构建的90多个案例,这90多个案例不是这个谭志虎老师一个老师做的,是每一届的学生乃至于其他院校的学生和老师支持建立的芯片设计的教学案例沉淀在这个教学平台上,因此出了一本书,不仅出了一本书,还和这本书配套衔接了一个支持实践性课程的一个实践教程,连在云环境上的头歌平台一个在线的课程教学环境。
再比如说上海交大的操作系统,他们自己写了一个开源操作系统,基于这个开源操作系统来支持操作系统教材在大学课堂上教学活动,这个操作系统又和华为的鸿蒙和其它很多操作系统的发展内核衔接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暴露在这些企业的观察中,因此选人不是企业在四年级第八学期的那次招聘会,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些数据就显现。
再比如说国防科技大学的软件工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工程,把软件管理、需求工程、质量管理这一组课放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开源环境有效实施就是一个空巢老人的服务机器人的案例推进课程的教学和有效的实施。更可喜的是最近了解到这样的平台上,头歌平台上已经把我们的百度的飞桨,华为的MindSpore,还有旷视的MegEngine这样几个中国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训练框架已经部署在鹏城国家实验室的云脑平台上,可以为大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给予实践性教育的支持。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活动直接走在新技术乃至于产业引领的新技术的实践空间中,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有了这样一个活动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科研成果的项目开源了,看到老师的教育课程开源了,老师的资源开源了,学生在这个上面的活动得到了积累和开放,我们实现了这样一种共享的有效的产教融合的新局面。这个局面我们已经看到展现出来,有了燎原之势,我们期待着10年以后这个生态的茁壮成长。今天的会议应该是一个舞台,我们希望看到这个舞台看到服务于全球的中国开源创智平台的形成,这个平台当中包括我们的协同平台、开源工具、社区和制度通过这个平台有效的展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中国原创的开源项目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和我们产业一起生根发芽,影响世界,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谢司长倡导的软件发展的蓬勃的局面,我今天就向大家汇报这些。这个是平台的网址大家可以去看,这个平台也在这个平台上发育,也是一个开源项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