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快乐教育的提出者斯宾塞的观点,大相径庭。
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拿学英语来说,幼儿启蒙阶段,相比家长拿着单词卡片一个一个教,英语绘本、英语原声动画片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用多种有趣形式来教孩子英语,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少儿阶段,孩子在家和家长练习口语,家长难免会力不从心,毕竟自己当年学的也是哑巴英语。有的家长就会选择阿卡索,这是因为在阿卡索,既有外教一对一指导,保证孩子的口语地道纯正,还有阿卡莎这一学伴的角色,孩子上课更有学习乐趣,让孩子学英语不再枯燥乏味。
又比如,三年级的孩子要开始写作文,不爱阅读的孩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从小就好读书、读好书的孩子,写作文文思泉涌,作文也常常可以拿高分。如果不是家长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的作文水平不会如此轻易地就和同龄人拉开差距。
第二,在快乐状态下,孩子学习效果最佳。
当孩子处在自由、安逸而快乐的情绪中,头脑才能吸收知识。
当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冲着孩子发脾气了,结果常常是孩子仍然不会做,仍然继续错。这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处在一个低落的状态,他的潜能是难以发挥的,智力也会下降。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锐减。
第三,孩子的习惯产生于重复和快乐。
好习惯一生受益,但要有效养成好习惯,需要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主动的行为来不断重复。
想要孩子重复从而形成习惯,需要家长的诱导,即家长将外在的目的和孩子内心的需求与兴趣连接起来。
第四,快乐教育促成自我教育、终生教育。
快乐教育要让孩子的学习,不步于学校。即便是脱离了学校的环境,离开了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孩子在想学习的时候,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能自发去学习、成长。
如果教育的经历是痛苦的,孩子会厌恶它,那么学习会变成一件不愿意再次经历甚至回忆的事情。有的孩子被家长逼迫上数学培(ao)优(shu)班,学完考完反而非常厌恶它,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学好,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讨厌数学。
国内家长对快乐教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孩子快乐就好”,孩子不用努力学习了。
说的最多的,是美国教育的案例,美国孩子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就能上哈佛耶鲁。但是随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这一谎言被现实戳破:考进哈佛耶鲁的孩子,虽然下午3点就放学,但是放学之后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和社区活动。
再来一个更实际,孩子减负,功课少了,压力小了,的确是快乐,但是该掌握的知识没掌握,中高考怎么办,将来工作怎么办?
如果孩子真的只管快乐,该升学了,重点学校会主动上门录取么?该工作了,名企会主动发聘用通知书吗?
教育家张捷说:
多么痛的领悟啊!
家长想给孩子减负,进行快乐教育,是担心过度注重考试和追求分数,给孩子强塞知识,会摧垮孩子的身心。
填鸭式的教育,使得孩子不仅无法吸收知识,考试结束就直接遗忘,而且容易在心理上,对书本和知识产生厌倦情绪。
这样的厌倦情绪和痛苦、紧张的活动相连,会让孩子的探索兴趣一同被破坏掉。
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适合家长们参考。
第一,做一名快乐的家长。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看到孩子更多的优点,还可以感染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面对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你要保持好心情,辅导作业能保命。
第二,和善友好的鼓励是快乐教育的最好办法。
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激发孩子的信心和使命感,让孩子觉得做完这件事很有成就,他就会想继续做下去。
第三,设定目标,让孩子获得实现目标的快乐。
世间特长千千万,按照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能让孩子每一个都去尝试一下。这时候,家长需要发掘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对一种或者几种特长的热爱,形成孩子的终生爱好。
学数学也许是一件枯燥的事,但除了课堂、课本,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挖掘孩子的数学兴趣。譬如,在购物的时候,让孩子参与进来,小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会他数数,一二年级的话可以教会他加减,三年级以上的还可以计算乘除法。当孩子发现课堂学的知识可以运用于生活中,可以帮助妈妈解决购物问题,他说不定会因此爱上数学。
有人说,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在孩子没有自控力的童年时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也许父母前期的引导甚至逼迫会有些严厉,可能会让孩子看上去没那么快乐,却能帮助孩子日后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