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说和做课文内容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理解;指导;语文素养;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践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虽然满堂灌基本绝迹,而满堂问却被有些教师作为探究性教学的标志而滥用,学生无暇在朗读中品味文本,也就对于教师的频繁提问屡屡“卡壳”,无法解决课堂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加强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朗读教学目标解读
(一)正确。正确是指字音要读得对,不能读错要根据字典中所注的音节去读,不能读的地方音,不能读混,如:“mào(mào要)shèng(shèng得)”的“盛”,chéngfàn(chéngfàn不)的“盛”,“shàonián(shàonián不)”的“少”与“duō(duō”)shǎo(shǎo))”的“少”,这些都容易读混,汉字很多,要都学会很难,但可以借助字典、辞典来帮忙,了解它的用法和它的读音。
(二)流利。流利是读得流畅的意思,要做到这点,就要对作品的字、词、句、篇进行透彻的分析,把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运用自如,读得流利。
二、朗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英语学习和考试中,阅读理解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得分。因此阅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大部分学生以后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很多同学因为单词储备量不够、没有掌握好阅读技巧,英语成绩总是徘徊不前;还有许多老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自然没有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以下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认为课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材料,应充分利用这个阅读之“本”,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的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主要包含符号辨认和文字信息理解两阶段,即读者的思想、观点通过词、句传达给读者,而读者需要对一连串的单词和句子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假如老师只是简单地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并讲解语法知识而忽视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都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不要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表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立足课堂教学,依托课本教材,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的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
一、读前活动
二、读时活动
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在介绍课文时可适当地安插一些阅读会遇到的关键生词,为下一步的阅读扫除障碍。下面举几种常用的提问方法。
三、读后活动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要一味地迎合现代化的教学,走向弊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是内容越丰富、使用越多和档次越高让课堂教学越有效。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注重实用性,考虑到学生要学习哪些内容、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它是教材内容的整合归纳和精华,要高于教材,精于教材,是教材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扎实掌握,对教材内容有清晰地了解。如作者反映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训练的内容。
2.通过多媒体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以往的教学对这些知识总是反复地讲解和练习,抽象理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能深入把握,掌握不牢固。而多媒体能把重点、难点直观化,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特点,通俗易懂,强化了记忆和理解。
3.多媒体集合文字、声音、音乐、视频等多种功效为一身,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神经,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例如,我在《青蛙看海》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带着波涛声的蓝蓝的大海,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课堂学习是比较严肃的,学生要认真听讲,一丝不苟地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课外活动恰恰是课内学习的补充,让学生在轻松的方式下学习,自由度更高,能使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广泛,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开展课外阅读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的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各类作品,例如,系列科幻小说,童话、寓言,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3.进行角色表演
4.组织竞赛
教师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获奖作品配上作者的照片在学校橱窗内展出。这样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语文学习劲头,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要求全班所有学生都参加,例如,组织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活动等。小组活动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带领进行课外活动。例如,每周制定一个小组出板报、小组写周日记、进行小组阅读活动等。个人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外独立进行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搜集生活中遇见的字词、写日记等。
三、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
小学生是非常感性的,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深刻、更主动。我们一直提倡“把感情带进课堂”,让学生不再畏惧教室、畏惧上课。
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有情感,教师自身必须要对教材有情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倾注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有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扭转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不能动辄批评、惩罚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权威的管制下学习,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这种做法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感,学习上放不开,不敢大胆地说和做,生怕错了被教师批评,阻碍了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不敢走近教师,不愿意和教师有正面的交流,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相反,如果教师用亲和的态度面对学生,充满微笑,和学生做朋友,关爱学生,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学生对教师的观感会改变,喜欢和教师在一起,进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
关键词:文化干扰敏锐感知准确模仿习惯
1.引言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5]。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则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5]。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的。
研究表明,文化干扰的根源主要是学习者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而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则受民族语言的社会环境(历史、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等)的制约。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懂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语言。在当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能知悉其中某个具体的单词,又能分析出语法结构,但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思。
2.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干扰的具体体现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往往忽视目的语(targetlanguage)的文化背景,一味的套用源语(sourcelanguage)思维习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请看下面一则简单的中国学生英语日常对话练习。
SpeakerA:Howareyou?
SpeakerB:Howareyou?
SpeakerA:Yourdresslooksbeautiful!
SpeakerB:Oh,no.Idon’tthinkso.
SpeakerA:Icalledyouyesterday,butnoonereceivedthephone.
SpeakerB:Sorry,Igothomelateyesterdaybecausethetrafficwasverycrowded.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不同的普通文化教育,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信任和理解上的障碍。反映在深层的理解上,这种干扰就是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差异甚大。
SpeakerB:Oh,Iamfine!
SpeakerB:Thankyou.Ilikeittoo.
SpeakerA:Icalledyouyesterdaybutnooneansweredthephone.
SpeakerB:Sorry,Igothomelateyesterdaybecausethetrafficwasveryheavy.
3.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江西农业大学2006级非英语专业
1419名学生(不限班级、专业)
调查工具:问卷调查。
我们就学生的英语口语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题目是:
你提高口语的途径是(可多选):
A.参加校内外的英语角活动;B.抓住一切机会和外国人交谈;C.平时和同学进行对话练习;
D.参加校外培训;E.在网上进行英语聊天;F.课堂上和同学交流。
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英语口语的练习,只有5.5%的学生选择在网上进行英语聊天、6.84%的学生选择抓住一切机会和外国人交谈。这个数据充分表明了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相当薄弱。而平时和同学进行对话练习和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则占到了48.27%和55.18%。笔者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学生,大部分学生回答采取这样的口语练习方式是因为老师布置了口语练习任务。从14.09%的学生选择参加英语角活动可以看出学生极少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
这说明学生还不明白口语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更没有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条件和有效资源。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让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外,还要让他们进一步增强思想意识,有针对性地、有策略地逐步培养他们英语口语的能力,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4.训练方法和培训策略
4.1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接触语言的环境
4.2利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相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他们不必借助翻译,直接通过视听达到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笔者在上《新视野大学英语》中“thesymbolofAmerica”这一课时,就根据课文内容找到相应的图片,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导入,并制作了彩色幻灯片。形象、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及优美的音乐配音,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仅画面上的一系列内容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学生不仅理解得快,上口也很快。在学生听懂的情况下,笔者根据课文梗概提问,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最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借助幻灯片简要地复述课文。这种教学方式能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听其音、见其形、明其意,语言和形象两者同时作用于大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3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瞬息万变的,这便要求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变化中的语言有敏锐的感知。教师自身在培养学生在练习口语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这一点的培养。笔者曾经向学生列举过许多身边的例子,说明对语言的感知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中国银行翻译成theBankofChina,中国农业银行翻译成ChinaAgricultureBank.若没有对语言的敏感,学生在口头表达过程中自然不会注意到其中的差别,甚至会闹出笑话,把交通银行翻译成TransportationBank了。
4.4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模仿和不断积累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无法真正接触纯正日常英语,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口头表达的练习中能提醒同学注意英语国家人士(nativespeakers)的表达与自己想当然的表达有何不同。比如,在讲授完“Ofallthepeopleintheworld!”(我怎么也没想到是你!)这个句型以后,教师应该让同学大量地举例,反复使用,准确地模仿。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做笔记,积累语言知识点,并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日常口头交际过程中去,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并牢记的程度。
4.5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树立自信心
要想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不能仅靠日常的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进一步提供讲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例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录像节目等。除此之外,全英语封闭式强化训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它确实能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材料和语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的培养,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几年的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利用dailyreport和in-classdebate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养成开口说英语、自信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在同学中间获得好评并取得较好成果,所带班级学生口语表达流利、自信、地道。
5.小结
值得注意的是Kristen所说的可理解输入不是二语习得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只有当输入(input)变成吸入(takein)时,习得才会发生。在输入变成吸入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诸如学习动基、学习态度、自信心、学习目的、焦虑等有着“过滤”作用。不恰当的情感会对语言输入产生阻碍。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要将语言技能从理论形态转换为实践形态,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主动参与交流,才能提高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Krist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aragon,1982.
[2]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